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6-20 18:37发布于 山东 来自 微博网页版
1、

问:应不应当对姜萍进行复查?
答:应当。如果阿里达摩院没有拍那个姜萍的宣传片,只是公布了那么一个入围名单,那么可能没什么人关注。在那种情况下,单独去复查姜萍可能是不合适的,会让人觉得这太有针对性。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公布了入围名单后,阿里达摩院特意挑出来姜萍拍了个宣传片,而且据报道,也没有进行现场复查。结果引爆了巨大的公共话题,最后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最终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那么,考虑到这已经是一个公共事件,那么就有了复查的必要。

2、
问:但是,姜萍只是一个普通人,她可能并不想要这样的曝光,你凭什么要求进行核查呢?

答: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当事人都“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想要这样的曝光”,但是他们也都要接受核查。原因就在于,当变成公共事件之后,当事人的“普通人”身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了。

3、
问,清华大学的法学教授@劳东燕2004声称质疑者涉嫌诽谤,你怎么看?
答:劳东燕的水平不像清华大学的,甚至可能还比不上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她认为这件事“就像路人甲看到你和一位长得好看的女性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声称怀疑你与该女有私情,请问你怎么证明自己就没有私情?”

难以置信一个中国著名大学的法学教授能给出这么低劣的类比。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一件事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

比如,劳小燕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考了30分,这学期考了96分。他是不是作弊了?不好意思,不关心。也许他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关心,但是整个社会不会关心。倘若有人炒作,要求全社会关注这个叫劳小燕的小学生成绩突飞猛进是否作弊,那肯定是病态的。

类似地,假如某甲随机路遇一个美女,厉声质问对方是不是去韩国整容整出来的。这种行为显然是病态的。倘若发展到全微博很多人在网上质问这个人是不是整容整出来的,那就是社会病态了。

为什么说上述两个例子都是病态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普通小学生成绩飞涨、一个普通人是否整过容,这不是公共事件,全社会没有必要把交点对准他们。

注意,哪怕是某甲把这种质问上传到网上引发广泛观众,也没有必要去核查这个人是不是做了整容,因为是否整容是私事,而且她也没有公开炫耀什么,不能这样入侵一个人的私生活。

但是,姜萍事件不是这样。因为她参加的是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锦标赛,参赛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而且正常人应该会想到,如果考了好成绩,这个不会被主办方保密,可能会出名。换句话说,这种竞赛本身就具有公共性,这不像小学生的学年考试或者普通人的医美选择。

更何况,阿里达摩院应该不是用枪指着姜萍强迫她拍摄那个宣传片吧。正常情况下正常人都应该明白,拍了宣传片,可能会出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自愿拍了宣传片,自愿选择了出名,到时候有质疑,不能一边享受着丘成桐都要去涟水中专上学这样的带梗的名声,一边用“只是个普通人”来当挡箭牌。

4、

问:你认为对姜萍的那些质疑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答:公众质疑的合法性源于事件的公共性。既然姜萍主动选择了拍宣传片,那么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参与了这个公共事件,哪怕她没有料到后续达到了病毒式传播的程度。考虑到她的学习轨迹不太常规,且主动参与了公共事件,那么对她的质疑具有合法性。

质疑的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如果有人说“因为她是个中专生所以不可能考高分”,这种质疑就没营养。因为这个因果关系没有论证。当然,如果你说中专生考高分的概率低,那么从概率角度我认同。但是这是个贝叶斯概率式的推断,不是最终结论。

目前而言,多数的质疑都是根据现有公开的信息做出的。我认为有些是能引起对姜萍的
怀疑的,这包括:

A、姜萍在宣传片中声称学习了高数-数分-偏微分方程,但是阿里达摩院的初赛题目广度很大,涵盖了数学诸多子领域,仅凭学习了一些分析学是得不到高分的。有人说这是涉嫌“巨额知识来源不明”,我觉得有点道理。

B、宣传片中出现的“笔记”后来被素材拍摄者证承认是姜萍老师(师母)的笔记本。为什么不去拍摄姜萍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笔记呢?

C、姜萍在宣传片中的板书存在很多书写错误。有人认为这只是书写习惯不好,但是考虑到宣传片中姜萍的笔记都不是她的,那么板书是照猫画虎抄写的,可能性至少同样存在。

5、

问:你为什么就不能承认别人就是优秀呢?如果倒退一百年你也要质疑拉马努金吗?
答:承认别人优秀的前提是有证据表明对方真的是优秀的。
一次开卷考试不足以证明对方是优秀的,更何况还存在诸多疑点。

至于拉马努金,那是个经过了包括哈代在内的一百年来诸多数学家验证过的天才。

姜萍现在经过这个强度的验证了吗?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