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5-18 19:35发布于 江苏 来自 Xiaomi 13 Ultra
#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适合学术的#
关于这个tag,我是深有感悟的。开始去法学院读研时,我的一些老师们曾对我的慧根有误解,问我要不要继续读博。过去三年也有老师抛出橄榄枝。

而询问我意见的老师们,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我比部分(注意这个限定词)学硕的还认真,每天坚持看论文,写文章;
2.有存款,不会因为物质而焦虑,从而陷入精神危机;
3.写作水平还不错;
4.对法律真正感兴趣。

当时只有一位非我校的老师,却一直致力于劝说我不要读博。他的意见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你对做大学老师不感兴趣,那没必要。况且就算感兴趣,也赶不上35岁门槛,是的,我们老中人很看重35岁,过了35岁还想去稍微好一点点的高校,跟你有案底一样难。再从实际的角度,读博需要帮你的博士导师做很多很多事情,包括不限于帮他找论文资料(少数不要脸的导师根本就是学生写的论文)、办案、写书、搞公众号、写课程,有可能你导师研究方向你根本不感兴趣,另外民法领域已经快研究空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活会让你怀疑学术的意义。
再从你的目的角度来说,你无非是想搞点喜欢的研究,你未必需要去读博才能实现啊,自己通过实践发现问题,继续搞研究不可以吗?

我直到今年才放弃国内读博的执念,原因如下:1.学阀林立,你需要献祭的东西太多了,根本不止上面罗列的那些;2.对多数学者彻底祛魅,他们只是在这领域因为生的早,所以在肥沃的学术土壤里随便挖掘了一点就扬名立万,但除此之外,他们就是普通人,一般人性里的贪婪、残忍与欺上媚下,他们不会更少,只会更多;3.最重要的是,我诚实地面对了自己,我吃不了学术的苦。我没有冷板凳精神,没办法在一个小领域反复耕耘,也没办法因为一个疑惑探究到底。

说白了,我想读博,归根结底,只是我虚荣。我被自己奋不顾身投入到法律之海的姿态迷住了,陶醉了。我想证明我的智商、耐心,我希望我的名字与强大的奇迹关联。

所以,我现在无比感谢那些在我刚去读研,就给我极大鼓励与赞颂的老师们,尽管我后期还是没有踏踏实实搞研究,但你们的肯定,让一个刚学法律的迟疑的人,最大的勇气。
我也感谢在我浑浑噩噩,被学者魅力所“蛊惑”时,及时揭开读博的面纱,让我从狂热里重新思考这件事。

有一说一,观察过程里有很多学者是真的热爱学术,比如我导师。有次他带师门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我们几个机场摆渡车上都在聊天,我老师还在用阅读器看美国案例,走路都在听英文庭审。

契合一下主题,其实原本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做学术,由于就业压力,硬生生让学历贬值,让一代代学生在大学时就不得不为了保研保博而功利性地学习,同时他们的肉身与青春,也在功利过程里变成了学阀们滋养自己“人设”与名利的“养分”。

或许这话或许有点老土,但我始终认为适合学术的人,必须要符合韦伯说的,以学术为志业,内心受到了信仰的calling才可。

谨以此文,谢谢上述老师们。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