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3-26 21:24发布于 四川 来自 OPPO Find N3
记得儿时身边有一位非常好的朋友,在他经历了父亲的意外丧失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依然会和我们玩耍,会笑,会闹,会像曾经一样,却又和曾经不再一样,那是一种蔓延在所有情绪里的疏离和低落,我将它描述为“快乐不能僭越到哀伤之外”。在这种体验之下,我莫名的感觉自己好像已经失去了这位朋友。

那时候我还不太理解他的这种变化,只是体验到一种莫名惆怅,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状态多少有点对应我先前分享过的心理底色,从那之后,抑郁成为了他的底色,虽不抵症状的强度,却又氤氲环绕,从不消散。这层看不见的心理隔离带让别人不再能走进他的心里,他也不再能走出去。

后来随着个人的一些经历,加上接触了心理学,我慢慢理解了这种心境。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一种分离性抑郁,或者也可以称作丧失性抑郁。这种抑郁和我们常说的抑郁症有所不同,它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叙事结构中,并且和重要客体的丧失有关。

比如一个人经历过重要亲人的丧失后,从此以后变得闷闷不乐,心情总是低落,就算在最开心的时候,好像也体验着一种说不出的抽离感,仿佛开心的体验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并不那么开心的人,而那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绪下都隐约在场。

弗洛伊德很早就描述过这种抑郁,他认为抑郁并不是情感世界一无所有的状态,而是以出让自我为代价将已丧失的客体涵容在精神结构里的一个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抑郁掩盖了哀伤,它不让叙事走向分离,也不让叙事完成哀悼。就像是一个人随时背着一块墓碑在前行,它无法被埋葬。或者说, ta 在心理上一直涵容与珍藏着这段关系,而抑郁就是那个场,那个容器。

曾经一位丧失了宠物的人给我分享过这么一句话:“我不能失去我的伤痛,那样就等于我丢弃了它。”在《哀伤和抑郁》中有这么一句话:“自我是扬弃了客体投注之沉淀”。

我们永远也无法低估一个人为了维护最深层的依恋所付出的努力,只要那份温存存在,即便它被嵌入在最深的哀伤里,那个人也依然能在穿透伤痕的地方与旧客体保持连接,直到它被深刻地体验到,直到真正为此哭泣,真正哀伤,真正放下。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