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8 16:30发布于 北京 来自 微博轻享版
还是把艾米莉·狄金森介绍得太轻快了。
想一想都知道一定是很困难的。少年时期本来是那么渴望得到群体认同的阶段,却因为内心无法真的相信,成为朋友和亲人中间唯一一个没有获得信仰的人,成为孤身站在荒野之中的人。
接着长时间困在“爱而不得”迷思中,把一颗火热的慷慨之心轮番交给不可能的人——无限理想化爱人,理想化情谊、理想化回应,然后再渐渐认清并接受:
理想永不可能成真。

她有一首诗,是我读到最伤心的诗之一:
“心 –首先 – 请求快乐 – /然后 – 免除疼痛 – / 然后 – 那些小小的止痛剂 / 以麻木无尽的折磨 –
然后 – 请求入睡 – / 然后 – 可否出于 / 它的审察官的意志 / 死去的特权 –”
整首诗像一支逐渐熄灭的蜡烛,一双逐渐黯淡的眼睛。

但与此同时艾米莉又是一个坚忍的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
年少时的腊叶集也好,经年累月的书信也好,1800多篇当时几乎无人认可也无人知晓的诗歌也好,新英格兰地区本不易存活的异国花草也好,都是懒惰松散的人无法达成的成就。
“你无法扑灭一种火 – /它点燃自己 / 兀自蔓延,不需扇风 – /在这漫漫长夜”

即便在最隐秘的诗歌里,她都用意象和比喻,稀释掉痛苦和孤独的浓度。所以即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她寻求帮助的牧师或编辑,没人真正理解她。
而她终于选择不再寻求理解。
房子—花园—卧室—
不断向内,看似幽闭肉身,却回到比宇宙更加辽阔、丰富、热烈、自由的内心之中。

我选择把她介绍得轻快,更多出于私心。
这几年我阅读很多很多传记,是为了看看那些了不起的人在遇到人生的波折时,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也是为了看看无论如何,一切终会过去。
我总是好想跳过那些犹豫折磨的部分,直接获得反叛和拒绝的勇气、内心的圆融和宁静。
可是狄金森对着这样急功近利的我,温柔地给出了她的回答: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