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绘画笔记

绘画笔记

人文艺术博主
古今中外写实绘画,单位面积上图像信息的表达(纤毫毕现)与绘画信息的表达(笔墨趣味)之间,有时候可以融合,有时候却很冲突。原因很难说得清,但大概似乎有一个规律可循。政和教为主导的作品比较容易融合,名和利主导的作品比较容易冲突。 ​​​​
东晋王濛于瓦官寺看到一位十多岁儿童画画,非常赞叹:“这孩子不仅仅是画的好,未来有名士潜质,可惜我老了,估计看不到那一天了。”这位儿童就是大画家戴逵。 画的好很难,成名士更难。但魏晋之时诛杀任意一名士却异常容易。我们不知道成年戴逵的绘画心态。但以当时常理揣测,瓦官寺画画时也许他自认 ​​​​...展开全文c
画面中每新加一笔,能否让局部增光添彩,是很多创作者异常纠结的问题。几近崩溃之时可能会出现一个声音开导:“先顾及整体效果吧。”过后深知此乃退而求其次的自救。笔与笔间牵一发动全身,整体铺满之后,又是新一轮纠结局部的光彩,几乎相当于重新覆盖一遍。且每修补一遍,初次的生猛与生动就会逐步消 ​​​​...展开全文c
用诙谐解构严肃,历来是雅俗共赏的好办法。北野武一直是用此办法的高手,只不过随着创作力衰退,诙谐和严肃各自使劲,产生拔河。《首》也不能说难看,但给我的观影感受是断断续续看了三次还没看完。 ​​​​
就个人体验,优秀影评比优秀画评容易遇到,优秀的导演研究和优秀的画家研究差不多一样多。似乎信息量对解读者有的放矢起了很大作用。 ​​​​
老莲这幅图生动诠释了创作者最常见的两种状态“真不好画” “放弃了,我根本不会画画” ​​​​
元代 胡廷晖(传)画中局部,渔户一家被描绘的手长腿短勤劳质朴。女家住的“遮阳帽”款式更是奇特,不知道此“太阳帽”款是否在古画中是孤例。 ​​​​
回复@翡翠漫:纵观中国画史的好人物画,全都是气质神态表现力极佳,顾恺之感叹“画目送归鸿难”也可见画家们早早发现技术要求之微妙。创作都需要不断构思打草稿试错。所以画神情依靠纯随机可能几乎没有。
宋以后的大画家很少有画豪侠故事,也许晚清时大众对武侠题材需求渐长,有几位上海画家还涉猎过唐传奇,钱慧安这幅《风尘三侠》题跋说是受到李公麟启发所作。画的故事感十足,角色动作和表情也都有其独到的解读之处,红拂大方拱手面目坚毅更有女侠之风,美中不足是给她也配口宝剑,红拂的魅力,在于她的 ​​​​...展开全文c
宋以后的大画家很少有画豪侠故事,也许晚清时大众对武侠题材需求渐长,有几位上海画家还涉猎过唐传奇,钱慧安这幅《风尘三侠》题跋说是受到李公麟启发所作。画的故事感十足,角色动作和表情也都有其独到的解读之处,红拂大方拱手面目坚毅更有女侠之风,美中不足是给她也配口宝剑,红拂的魅力,在于她的 ​​​​...展开全文c
看到一些“自由插画家经纪人”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市场很需要,目前又很难形成的职业。但如果再空想乌托邦一些,这可能还不够。经纪人相当于画廊,但还缺少专业的艺评人讨论和足够权威的奖项认可。让受众多的创作者卖的好,让有强烈风格和实验贡献的创作者享有名声。对创作者们会更好一些。 ​​​​
专业和内行人,也大概可分三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很少。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的很多。还有零星的异类:一直不模仿从不想超越。每次看到这种异类作品,虽然水平有高有低,但总莫名显得可爱。 ​​​​
如果把天赋只定义为技术层面。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办法,却画不出来,这是天赋不够带来的痛苦。清楚地看到流行趋势,却矢志不渝乐此不疲的坚持自我,这是天赋不够带来的快乐。 ​​​​
艺术史大概只有一件重要事:关注点。只有两种态度:在乎和不在乎。 变革期间胜利方在初期会创造一个辉煌时代,直到在乎的关注点过于稳定之后其追随者会变得庸常。 ​​​​
艺术不得不概括,又不得不具体。如若分工,概括分给“绘画”具体交于“设计”。 ​​​​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