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冤种!从古稀老人郑少秋被网暴看理性思考的缺失

微博 2023年10月05日

      为什么持续了数十年的谣言如今却被奉为真理?满地的仁义道德是否正式道德的缺失?

      ​​       近两日,76岁高龄的郑少秋被推上热搜,原因是其55岁的大女儿去世后,当地教会无法联系到其生母,遂发帖希借助网络的力量联系生父帮忙处理身后事。此消息在网络传开后,作者被怒气冲天的漫骂和恶毒言语惊到,一时竟开始怀疑“痛失女儿,白发人送,节哀顺变”的礼仪性本能反应是否是个错误。冷静下来仔细翻看网友的愤怒甚至某女明星的指责,更深深感受到独立理性思考的缺失以及对事实最基本的尊重。

      信息的量级指数化伴生思考浅层化,这是网络时代的通病。早在上世纪40年代,信息论创始人美国学者香农(Shannon)就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然而这和我们的感受恰恰相反,不确定性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反而增加了。瀚海如烟的信息里往往是真正的事实被大量垃圾信息淹没,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可以成为下一个人的信息来源,从而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匮乏和事实缺位。为什么郑少秋失女消息爆出后的第一波舆论反应会如此“惨烈”呢?作者觉得正是网友对郑少秋本人缺乏了解从而质疑其人品,而这种质疑某种程度上根源于他与沈殿霞离婚,确切地说应该是离婚后的标签化传闻。

      标签一:靠女人拉资源。根据多方查询印证,郑少秋与沈殿霞相恋于1974年,而在此之前,网络赋予郑少秋的标签是“默默无闻”。事实上,郑少秋自1968年从电影圈出道,于1970年由陈齐颂发掘,经蔡和平签约进TVB,并于1971年主演TVB电视剧《冷暖亲情》

1971年TVB黑白长剧《冷暖亲情》剧照

      ,获当年TVB“最有前途新人奖”,被《华侨晚报》观众投票评选为“第一届十大电视明星”。同年还被风行唱片公司发掘,发行粤语唱片《爱人结婚了》,顿时火遍全港。1973年,TVB拍摄首部彩色长篇电视剧《烟雨蒙蒙》,果断选择广受观众喜爱的新生代小生郑少秋出演男主角“何书桓”,并由其演唱同名主题曲,开创了香港电视剧主题曲先河。

1973年TVB首部彩色长剧《烟雨蒙蒙》剧照

      至此后,郑少秋主演的电影电视剧几乎都由其本人演唱主题曲。由于郑少秋在歌唱方面的成绩,其他同期电视剧如《封神榜》《状王宋世杰》以及ATV的《胜者为王》都邀其献唱主题曲。1974年,郑少秋再获十大电视明星奖,TVB高层周梁淑怡派他担任《民间传奇》系列男主角。播出后,当时新加坡第一夫人也成为其粉丝。正是由于这些角色的精彩演绎,TVB举全台之力拍摄重头剧《书剑恩仇录》时,对上百位试镜陈家洛的演员视而不见,钦点郑少秋担纲主角并一人分饰三角。播出后的大获成功也确实证明TVB的选择是正确的。此剧一举奠定了郑少秋第一小生地位,才有了此后风靡天下的盗帅楚留香、红遍内地大江南北的乾隆等,可以说郑少秋的成功是他凭先天的外形优势和后天的勤奋努力水到渠成的,冠之以“靠女人拉资源“的标签可谓是无中生有。

时任新加坡第一夫人主动询问郑少秋

      标签二: 渣男。根据《辞海》释义,渣男指男性中对待异性之间感情不认真、玩弄对方感情(尤指恋情)的男人,极度自私、擅长索取、不负责任。多年来各种媒体对其专访时,郑少秋都是坦诚相告,其感情经历一共4段。与第一任女友卢慧茹在一起3年左右分手;第二任女友森森在与其交往三年后,因森森母亲棒打鸳鸯而无奈分开;第三任便是众所周知的沈殿霞,两人交往十余年。后因肥肥母亲病重,希望看到女儿出嫁而结婚,之后3年不到因性格不合而离婚。结识现任夫人官晶华后,结婚至今三十余载,感情稳定和谐。与异性绯闻数:0。而在众多网友口中,郑少秋辜负了无数女性。这里应该是不得不佩服沈殿霞的营销能力,她可以把郑少秋与其一人的感情事辐射给广大受众,与其一人离婚便是负了天下人。再加上多年来,某些不怀好意的所谓“朋友”帮腔以及舆论环境差,此标签不断发酵,数十年经久不衰,也是一种奇迹。

      ​       在作者看来,郑少秋的错也许是对待每段感情都太过于认真,把每段感情都当做一辈子的归宿。由于与第一任妻子沈殿霞感情破裂,离婚时郑少秋选择净身出户,为了保其母女衣食无忧将半生积蓄全部给了沈殿霞,自己携三万元现金从头开始打拼。大家对于沈郑两人关系的印象,几乎都来自于女方的言论,尤其是女方离婚后不甘心的抹黑言论。在女方给出的信息中,郑少秋无疑是渣男。为什么渣男会让一个有正常心智的女人念念不忘呢?在这段婚姻不幸结束以后,各大媒体上鲜有郑少秋自己的发声。在香港电台采访中,小编找到他说过这样一句:“离婚是两人的问题,如果要开口说话,就一定会伤害到另外一方,我不想伤害别人。”这样的说辞确实有点意外,但理性思考,不无道理,分手后不毁誉对方,这何尝不是一种担当?所以当网友义愤填膺锤爆这个“渣男”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自己是在伸张正义还是掉进了狭隘女权的坑。

      标签三:弃女。在多年来的采访中,郑少秋很大方地谈到自己的几段感情,也从未对第一任女友所生的大女儿有所隐瞒(各大平台权威官方人物资料中都有)。再加上他不擅长炒作自己,以至于对他个人生活不甚了解的人来说此次大女儿进入视野很具“爆炸性”。

      查找当年的相关资料,与第一任女友卢慧茹的DRAMA,郑少秋本人归咎于年少时的叛逆。后因女方不能容忍郑少秋做演员的工作,甚至因为他与女演员有身体接触而大打出手,结果在生下女儿后便带着才几个月的孩子离家出走、杳无音信。郑少秋曾经四处寻觅,但都悻悻而归。直到郑安仪赴美上大学,卢慧茹主动找到郑少秋,提出女儿在美国学费不足,作为父亲的郑少秋果断选择资助其学业,将四年学费存入专用账户。

      ​至于郑欣宜,搜出来的报道不胜枚举。自沈殿霞怀孕,郑少秋便减少工作陪其养胎,鲜为人知的是,郑少秋推掉为其量身打造的《胭脂扣》陪妻子赴加产女。对于陪伴欣宜的遗憾,既来自于两地分离的无奈,更来自欣宜母亲的阻力。两人离婚时沈殿霞曾拒绝郑少秋探望女儿。沈殿霞后来慢慢允许郑少秋探望后,他都以欣宜的事情为首位,拍戏在次要。在女儿郑欣宜的成长道路上,郑少秋尽量不错过重要阶段。小时候郑欣宜返港或郑少秋赴美加演出,他们都会抽空相聚,沈殿霞生病住院,父女都多次探望。欣宜毕业时,郑少秋还出现在毕业舞会上陪她跳舞。

      ​

父女亲密瞬间不胜枚举,不乏与前妻的三人合照

      可见两段父女亲情的缺失,都是源于女儿母亲一手将父女亲情切断,父亲纵有万般相思也无可奈何,而秋官对此曾说,终于能够见到女儿了,可想要弥补父爱和教育谈何容易?如果这么久时间才见面,就要板着面孔教育孩子,那孩子如何还愿意再见面?此中心酸可见一斑。反观如此多的纪实照片,充斥在网友脑海中的印象,多少年来还是那句“他对女儿不闻不问”。这是信息发达的必然还是以讹传讹的悲哀呢?

      从各种偏激的评论中小编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观众读者对郑少秋几十年来一直持有近似“圣人”的标准,为何?他被要求从一而终、不能离婚不能分手,被要求生儿子,被要求在离婚后更要在呈现优质作品、开办演唱会、赶场演出的同时对前妻和女儿提供无微不至的贴身照顾,被要求离婚二十多年后以丈夫的身份出席前妻葬礼……这是对一个赚钱养家的男人的正常要求,还是网友借此宣泄对完美伴侣缺失的遗憾和怨念?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离了一次婚或年少叛逆就被定义为万劫不复,那么这就是社会在杀人。如果人人对别人满嘴仁义道德、高尚纯洁,对自己双重标准,那么大环境将被伪君子充斥。世道变坏,就是从人人都喜欢道德绑架开始的。

      行文至此,不免反省,正如英国学者斯泰宾(Stebbing)教授在《有效思维》中提出的“罐头思维”现象,即“面对需要做出判断的复杂事件,人们往往容易偏向那些无需思索的简单答案,不自觉陷入盲目跟风的无意识模仿行为,把本就无根据的臆想或按照主观认知简化扭曲的概念不断复制甚至自我麻醉再传播出去”。这种认知上的学术理论可以在这次网友群起而攻之的现象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应该反思,是愿意享受扁平化的虚假信息的从众快感,还是坚持在信息的波浪中守住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Mannheim)指出社会的理性发展依赖于普通大众的理性程度。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友经过迭代成长,在一位古稀老人去女儿时表现出最基本的人性同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希望作者自认为的这份理性思考能得到读者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