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中国足球向何处去
赵震JAMES01-25 14:06 投诉
阅读数:50万+

随着中国国家队在亚洲杯上历史性耻辱的出局,过去几天一个问题都在困扰着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中国足球向何处去?为什么我们的职业化改革改了30年,国家队的成绩却越改越差,踢球的人口却越来越少,职业联赛里大批的职业俱乐部消亡。

同样的问题其实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在困扰着我,从1989年喜欢足球,1997年成为足球的从业者,我见证了中国足球过去30几年里的起伏与悲欢。中国足球应该怎么搞,其实从2005年我还在足球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我们写过《中国青训调查》我们写过《中国足球白皮书》。离一开记者岗位之后,我也在不停地了解、不停地思考。

没有什么人能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我希望我的一些思考能点燃大家的热情,中国足球需要找到方向,中国足球需要找到希望。

中国青训先从大学联赛开始

自2005年我们做过《中国青训调查》之后,近20年的时间,凡是中国队大赛失利,青训必定会被拿出来口诛笔伐。不能说过去的20年里我们没重视青训,校园足球的部际联席会议都开过多少次了,我们那么多足球人天天把青训挂在嘴边,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青训却越来越差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抓住青训的本质。中国足球的青训不是缺少多少教练、也不是缺少多少练球的孩子,而是缺少一个健全完整的青训体系。这么说吧,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知道你的孩子应该送到哪里去学球吗?你知道他他一旦学球之后未来的路径是怎么样吗?2005年做青训调查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职业足球改革之前,中国足球的青训依靠的是业体校体系。而在职业足球改革之后,我们依靠的是足球学校体系,这种在当时中国足协外出考察属于瞎子摸象式的照抄模式在2005年时就已经难以为继了。

目前世界上的青训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脱胎于美国在目前日、韩也比较普及的校园模式,即依托于大、中、小学开展青训的普及。另一种是在欧洲比较流行的社区化俱乐部,即孩子是在家边的就近的社区俱乐部接受足球训练。

对于中国来说,显然校园模式更适合。一是我们大部分学校有现成的场地条件,二是与日、韩相似,东亚的家长们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有人可能会说,过去10几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搞好校园足球吗?

没错,但是我们的方向没有搞对。过去我们的校园足球一直重点放在小学,当初的4000万补助主要的目标和对象也是小学。但是升学的现实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们一到初中就退役了,没有向上的通道和空间。

想要打造一个依托校园的青训体系,必须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来说,先打造一个影响力大的大学联赛,同时允许大学可以自主召入足球特长生。大学的比赛影响力大了,自然就会大量从高中召入足球生。高中的全国联赛搞起来了,优秀的高中自然会从初中召入足球特长生。这样就会自动形成一个足球的生物链。当踢足球不仅仅只有进入职业一条路可走,而且还可以让你的孩子有机会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时,就会有更多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到足球这项运动当中。

有人总说,中国足球现在为什么没有天才了,我们怎么培养不出自己的天才。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天才是你的足球人口基数大了之后,自然从中产生的。所谓万里挑一,你首先得有一万个人,然后才能挑一。

在这方面中国篮球其实已经走出了一条很不错的道路。20几年前,CUBA联赛里的球员还很难在CBA当中立足,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球员来自CUBA。

从大学开始立足校园,也是为中国足球培养未来潜在足球人口的重要一步。看看现在的足球场上,鲜有30岁以下的面孔。看球的看台上,也以中年人居多。因为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在大学和高中的校园里接触的就是篮球、看的就是篮球,人家毕业之后就是篮球市场的消费者。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最大的危机都不是没有好球员,而是没有人看足球。

整整30年前,我在母校沈阳二中的最后一年里,学校来了几个大个子,那是二中招的第一批篮球特长生。在那之前,足球一直是我们学校男孩子最喜爱的运动,打篮球被认为是娘炮。三十年过后,我的母校成为了全国最强篮球高中,辽篮的好几个年轻球员从这里毕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夫妻俩没有任何的运动基因,但是为了让他的儿子升学,选择让孩子从小学练篮球,最后居然真的保送了二中。

篮球正在方方面面蚕食着足球曾经占据的空间,特别是年轻人多的空间。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在抖音这样的直播平台上,一个球迷主导的篮球直播间都能轻松达到几千人甚至上万人,而足球的直播间,很多球员直播也只有几百人。没有球迷的基础意味着没有发展的动力,也没有潜在的市场。

如果能有一个成熟的大学联赛、高中联赛和初中联赛,也将为中国足球的众多职业球员提供一个退役后的广大平台。现在退役后成为教练的中国职业球员们,可就业的岗位只有有限的职业俱乐部一线队和梯队岗位。

对于中国的青训来说,越是低的年龄段越需要有过高水平职业足球经历的教练。中国足协现有的教练员培训体制里有国脚的绿色通道,未来应该在这样的绿色通道里加上一条,只有在中国足协指定的青训机构服务两年以上的国脚才可以享受绿色通道的待遇。想早点当职业教练,先帮中国足球带带小孩子。

中国职业足球必须自我造血

自中国职业联赛成立以来,职业俱乐部的消亡就从未中断过,这几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人把这个归罪为中性名,有人归罪为不让异地迁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件事情,中国的职业俱乐部不具备最基本的造血能力,都是靠输血生存,区别只是输血的对象是谁,是私人老板还是国企。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联赛包括我们的近邻韩国队,他们的职业联赛也是造血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国市场特别是体育市场狭小,他们的联赛又不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欧洲很多国家的小联赛能够维持,是因为欧盟大市场的存在。

对于中国来说,一个优势是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好的消费能力。仅仅中国本国的市场几乎就可以满足联赛的需求。现在中国足球面临的情况和20几年前的中国电影有些类似,那时候人们没有进入一个电影的消费习惯,大家更习惯买盗版光碟,上网搜免费链接。现在呢,经过近20多年的培育,一部电影的票房动辄10几亿。

我们的职业联赛经过30年的时间,都没明白,联赛是一件商品,而不仅仅是一个竞赛。中国职业联赛包装最好的时代是9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联赛是承包给了一个美国公司,人家是把联赛当成商品包装。

足协通过了一个5外援政策,都有人在骂中国球员更没球踢了。 联赛里外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外援人数增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比赛水平提高,比赛质量提高。这就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这才会直接吸引球迷观赛。职业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队提高水平服务的,他是一件独立的产品,这个思维一定要转变。日本联赛为什么要允许各队有一名东南亚的球员不算外援,那还不是想要把J联赛和海外市场输出?日本人担心东南亚外援到来抢占他们球员的位置了吗?没有啊?他们真正的好球员都去欧洲踢球了。

我们职业足球30年下来,形成自己的足球文化了吗?有自己的传承吗?申花、国安几个少数有点足球文化和传统的俱乐部也是无心插柳式形成的。想一想就是一个中性名政策都会被诟病然后出现摇摆,可想而知我们对职业联赛的认知还处于一个多么初级的阶段。

市场的培育也好、足球文化的形成也好,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地这个时间里,如何解决我们职业俱乐部一个基本收入呢?我以为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发行中国足球彩票,然后将其中一定百分比提留成立中国足球发展基金,每年按比例向中国职业联赛俱乐部提供资助。

当然这样的资助不是赞助,接受资助的俱乐部必须承诺向基金会账目公开,接受基金会指定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资助款只能用于支付基金会指定事项的花费。接受资助的俱乐部必须按照基金会的要求保持财政健康。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样的监管,前提是放弃基金会对俱乐部的资助。

粗略地算一笔账吧,中超有16家俱乐部,每家保底资助费用5000万,一共需要8个亿。中甲16家俱乐部,每家保底资助费用2000万,一共需要3.2个亿。中乙就以24个队的规模计算,每家保底资助费用500万,一共需要1.2个亿。三级联赛相加,一共需要12.2个亿的费用,如果算上一年的服务费用,取个整数13个亿吧。如果按20%的提留比例计算,那么中国足球彩票一年需要稍售65个亿才能满足要求。我查了一下,我们体育彩票2022年的销售达到了2765亿元,2023年1-7月体育彩票的销售就达到2151亿元。这样看来中国足球彩票一年6亿的销售额已经非常保守了。

很多人担心一旦销售中国足球彩票,假球、黑哨是不是会更多。其实恰恰相反,只有公彩开始了,国家监控和立法力度加大,行业才会更加自律和清白。英国的足球博彩销售已久,但是对职业球员及其家长的监控极其严格,一旦发现严惩不怠。最近的托尼被禁赛就说明了问题。实际上这一轮的反赌扫黑过程里,国家也查处了大量涉及到赌球的案件。这说明了,你不开足球彩票,私彩一样侵蚀足球行业,反而司法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最大限度杜绝这种乱象的产生。

发售中国足球彩票也可以成为中国足球市场发展的一剂催化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超联赛现在的转播权买不上价,转播的平台也越来越少。真要是发行中国足球彩票,彩民们就有了收看转播的热情,付费转播也不再是一个难题。那中超、中甲相关联赛的转播费用也不断提升,这也是联赛一笔重要的收入。

发行中国足球彩票同样可以带动现场观赛的人数。可以学习英国,安排一些彩种只有在球场内的足彩销售点才可以直接购买。这会吸引一些对特殊玩法喜爱的球迷去现场观赛,也能增加现场看球的吸引力和乐趣。

发行中国足球彩票可以保证我们职业联赛的俱乐部有一个最基本能够存活的收入。这可以让他们拥有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里,他们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球迷群体,完成俱乐部的社区化、本土化建设,培养自己的品牌。

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民足球,发行中国足球彩票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完成人民资金养活人民的球队。

中国国家队我们应该谈谈理想了

现在有一种声音是,我们不要管国家队的成绩了,就看联赛吧。看看这次亚洲杯大家的反应就知道了,在中国,国家队的成绩永远是最牵扯广大人民群众情绪的。中国国家队必须打出能让大家看到希望的表现,才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支持。

有人说了,这支国家队的表现应该是未来20年最好的,因为后面的一球员质量更差。这样的观点我不同意,一支球队的水平提高和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提高不同,后者需要漫长的时间周期,而前者需要的周期比较短,也更容易实现。

很多人都觉得85这一届出了那么多好苗子,但是那个好苗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一批孩子从13岁开始青少部就组织精英训练营。15、6岁就有中、日、韩足球大会这样的高水平比赛。很多有潜力的苗子早早发现培养。这就是短时间内让队伍出成绩的方法。

一支球队想要提高水平,必须有训练时间的保证,必须有高水平比较垢锻炼。过去10几年里,我们请了很多高水平外教,他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理念,但也丢掉了中国国家队一个重要的传统——冬训。我们现在的国家队学习欧美,短期集训、比赛后就解散。这对于高水平球员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球员本来水平就低,又没有针对性的技战术训练和身体训练,所以你看到我们的球员在场上没有配合、没有体能。未来的中国国家队必须在冬天安排三到四周的集训,平时安排飞行集训。

中国的球员不是你把战术安排告诉他他就能执行好的,每一个战术必须经过反复的演练。中国球员不是他在联赛里打哪个位置,你在国家队就安排哪个位置,有些位置需要你在国家队当中发现、改变。高洪波执教国家队时,把荣昊改成了左后卫、杨昊改成了防守型后腰、邓卓翔改成了前腰,他们是在国家队成功之后才在联赛当中走红。扬科的国家队没有后腰、没有右后卫,你光指望联赛当中冒出来一个合适的人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必须自己去联赛发现适合你要求的人选,到国家队改造。中国足球的现状就决定了短期内我们必须执行这种国家队为俱乐部培养人才的倒挂体制。

中国足协还应该有计划地组织U系列的球员出国训练和比赛,其实类似于国奥队去克罗地亚这样的拉练并非是一件坏事,问题是你的教练水平要匹配,同时也要融入当地。应该在几个国家当中和一些俱乐部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必要时可以收购入股一些俱乐部,让这些俱乐部成为中国球员进入欧洲的桥头堡。这是日本足球使用过的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关于国家队,我还想谈一个可能有些过时的话题,那就是理想。在我刚喜爱足球的那个年代,进入国家队是所有球员的理想,有人会为此毕生奋斗,有人会因为错失而遗憾终生。但是这些年,进入国家队的球员越来越缺少这种荣誉感和使命感,足球更像是一个谋生的工具,国家队更像是职场晋级的阶梯。我们的教育包括是足球教育,缺少理想与使命的培育。看看日本足球,为了足球理想,有多少人宁愿放弃高薪,甚至一些高龄球员仍然坚持在低级别联赛效力。而我们的一些球员,正在当打之年,因为提前拿到了高薪,竟然就失去了去国家队效力的动力。因为去了打不好要挨骂,不如不去。当日本人喊出2050年世界杯夺冠时,我们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个笑话。但是当你看到他们一代代的足球人为了这个外人看来可笑的理想奋斗时,你会觉得他们似乎真的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即使没实现,我们也会羡慕他们为之奋斗的历程。

中国足协应该在整个行业内部树立一种尊重专业、热爱理想的风气,这也应该是中国足球展现给外界的形象。封闭比赛那三年,赛区里的教练球员每天见面最多的事情是喝上一杯,大家以不谈足球为荣,谈足球为耻。中国足协这几年办的最让我高兴的事是让陈涛、汪强几名年轻教练给大家分享训练心得,只可惜原本确定向全网直播的,最后变成了内部交流。中国足协应该让那有理想专注于足球的教练员、球员成为这个圈子的榜样与楷模。我相信每一个球员和教练在最初选择足球的那一刻都不是因为金钱,都是因为热爱。那为什么我们不让这样的初心一直保留,让这样的热爱一直不改呢?

在这中国足球这样一个历史的最低点,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理想和热爱,那才是中国足球的最大悲剧和终点。

发布于 广东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