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我们等着信心和期待
织女Vega2022-11-27 已编辑投诉编辑记录
阅读数:69655

​​​​昨天似乎很是不寻常的一天。有很多big news!
比如,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启动,但这个涉及到你我他的大新闻,却没一点热度。
比如,很多文章包括一些大V解读金融十六条来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惊呼房企钱多的花不完了。
昨天又传央行再接再厉,牵头和商业银行再次讨论抢救房地产。
包括:1、六大行以及他们的理财子要买房企债券;2、国开行和农发行要出贷款,商业银行配套贷款后进先出;3、央行免息再贷款;4、四大行香港分行做美元债海外融资,内保外贷;5、六大行每家都要和五家民营房企战略合作;6、三条红线贷款集中度22、23年不考核;7、存量按揭利率要下降,刺激消费;8、买房除了北上广深外,按揭认房不认贷。
当然是讨论内容,但我们知道有些已经形成共识,有些要看近期政策会不会落地。
央妈真的是亲妈,只有亲妈才会全心全意想着这个家,护着这条船,无私奉献,殚精竭虑。
但,这条船真的不一定是央妈能够拉上岸的。
房地产现在不是一个big news ,而是一个big problem。big 到是央妈已经 hold 不住的大问题。
前16条加上这8条中的一些产品和工具,其实商业银行之前为了自救都做过,只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现在不过公开化法定化。但是,这些措施住建部门不配合,没有银行敢冒险。
看看现在银行有多少资金被住建部门以保交楼的名义冻结吧!不要说本金,利息也不付,好好的甲楼盘,被乙楼盘拖死的不计其数,保交楼就是维稳,这是党国大业,住建部门口含天宪,就像居委会派来封楼的大白,而银行就像被赋予了红码的阳性感染者。所以,央妈牵头的金融机构自救,不过就像昨天北京楼道里说理的大哥。
但是,两年调控加疫情,现在很多地方的房价已经到了打断骨头不剩半截的地步,把房企的资产进行全部重估,即使大湾区,房价恐怕也跌得爹妈不认。
大量的现楼价格,已经等于甚至低于房地产企业前些年购买同区域土地的价格。
加上高负债的利息,房企的权益根本无法实现。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民企实际上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让金融机构给资不抵债的企业放贷?有免死金牌吗?
我之前发文说过,现阶段不仅要解决信用的问题,最主要是要解决信心和预期的问题。不仅是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还有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否则,别说上面8条,就是前面颁布的金融十六条,能不能真的落地?
毕竟,银行如何给资不抵债的企业放贷,内部如何通过评审,都是大问题。
你看这几天,中行,交行………都给万科 、中海、碧桂园……授信1000亿,1500亿,2000亿,有个叶大V统计,说两天落地了1.27万亿。
别搞 big news 了,看清楚,是意向授信,不是落地。从意向到落地的差距,就像防疫20条政策从出台到落地的差距。
房企崩盘,殃及金融,央妈也好,银监也好,当然又急又怕,办法必须一个个的想,政策必须一轮轮的出,商业银行呢?当然希望房地产这些爷们赶快活过来,他们四渡赤水,金融才能越过草地和雪山。但要让他们再付出肉和血,对不起,他们要想想会不会成了西路军。
信心和预期,易行长和郭主席可能要拉上发改,税务,住建,防疫……
试想:如果税务大赦天下,对中小型企业以及中低收入者三年不征税,休养生息,创造的活力和信心,是不是要比降息有效?比延长还款期限有效?今年退税大部分是定向退给了万恶的资本家,免税则阳光普照……
再比如,让住建给已经融资过度的项目增加容积率,提高项目收益----当然多出的收益不能给贪婪的房企,让投资者能算过来帐,是不是会提高投资的信心?
光是被赋了红码的金融机构喊,小区是不会解封的。刺激消费,决定权不在红码手中,而在大白手中……
当然,人间永不缺天才,比如某地,在土地财政困兽之际,启动了用方舱建设项目发行专项债券,以及寻求核酸检测公司上市,这预示着要么地方财政把所有可能融资的路径都用完了,要么就是铁了心准备把方舱和核酸检测作为产业长期运营,所以,防疫20条会不会轻易落地?
恢复信用,先树信心。只有20条先落地,16条才可能真正发力,然后再说8条,再说央妈的印钞机润泽万物,光照大地。
我们等着,这一系列政策带来的信心和预期。​
(这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了三次,始终发不出来允悲)​​​​​​​​​​

发布于 广东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