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chazidian.com提供.
-->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三

  •  三姓来源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愍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愍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愍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这个君主的宠妃特别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长子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齿序名字为姓氏者,称三氏、种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叁牲,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叁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虞、夏、商时期,叁牲为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挹娄之地,东汉朝中叶至唐朝时期,大批汉族人开始迁居该地;南北朝时期属安骨部的属境;隋朝事情为靺鞨之地;唐朝时期则属忽汗州;辽国时期,叁牲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国时期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朝时期于该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朝时期再置和屯卫。历史上,建州女真曾居于该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称其地为和屯噶珊(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于该此,因此改称"依兰哈喇"。在满语中,"依兰(yilan)"汉义为"三","哈喇(hala)"汉义为"姓",故称叁牲(三牲、三姓)。后来,舒穆鲁氏赫哲族人又迁来该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满清政府于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喇(今吉林吉林)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叁牲筑城驻守,为清朝前期东北地区的重镇。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置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1月,东北地区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叁牲改设为依兰府。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4月,依兰府设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兰府改置为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市治所之地。在清朝初期,叁牲曾一度为沙皇沙俄所霸侵,后在康熙大帝诏令指挥的著名"雅克萨之战"中被中国军队夺回。其地原住居民多为女真族、蒙古族、鄂伦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牲氏、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字母为s的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