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潮声丨大学要不要设“家委会”?大家在争论什么
浙江日报05-17 11:25 投诉
阅读数:31561
​​
江苏师范大学 图源视觉中国

家委会,这个在中小学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最近时常在大学出现——

 

前不久,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家长委员会预备会议召开,共同审定并通过了《江苏师范大学家长委员会章程》,遴选出了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人选。

 

大学开设家委会,虽然看似新鲜,但这并非个例。从早前部分高校的探索来看,大学家委会职责较为宽泛,其初衷不外乎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孩子有更多了解,同时家长也可提供社会资源,协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
 

不少网友表示不解,明明是已成年的大学生了,为啥还需要设立家委会?“大学家委会”的话题,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泛起阵阵涟漪。

 

风筝飞再高,也得有根“线”
 

“你支持高校成立家委会吗?”前不久,有媒体在微博上做了一份调查。2880人参与调查,其中2437人表示不支持,大学生成年可以自己决定;还有236人选择支持,家长需要和学校多沟通;其余人持观望态度。

 

从留言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觉不需要家委会。他们觉得,自己都成年了,不需要父母干涉太多。

 

“被父母管了这么多年,大学终于自由了。”大二男生小徐看到微博热搜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万万没想到,大学还跟中小学生一样,要设家委会。

 

在他的记忆中,家委会这个词,几乎伴随着他的成长。“小学就有家委会,那时候家长们负责搞活动、买校服,不知道大学的家委会都做些什么,要是还管这么细,那不太合理了。”小徐说。

 

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大学组建家委会也要基于学生本人知情同意,并且需要明确家长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比如说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可以提建议,但是不宜插手和关注过多。

 

而支持的,大多是放心不下的家长们。在不少父母眼中,孩子上了大学后,就像放飞的风筝,虽然飞远了,但总少不了牵挂。

 

“大学成立家委会,应该并不会过多干涉孩子们的自由,怎么大家都接受不了?”吴含看到网络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时,有些不太理解。

 

吴含儿子刚上大一,她还记得送儿子去学校的那天,心情有多复杂。“按理说孩子上了大学,总算解放了。但说实话还是放心不下。”刚开始,她还尽量说服自己,孩子大了,就别管了。

 

过了段时间,她还是找机会加了辅导员的微信,可也不好意思经常问孩子的情况。“没消息就是好消息。”她经常安慰自己。

 

而对老汤来说,对孩子的大学学习,他总觉得有些自责。虽然过去了五六年,老汤还记得收到儿子的肄业通知时,脑子几乎是空白的。

 

“儿子上的是一本大学,大二时发现他沉迷于游戏,但跟他交流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学校也从来没反馈过成绩。”这些年,每次看到儿子简历中的“肄业”两个字,他的心都隐隐作痛,如果当年盯得紧一些就好了。

 

一场关于“大学家委会”的争论,更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牵绊。人生的路上,父母望着刚成年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总想再为孩子多做点什么。可一直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孩子们,还需要吗?

 

孩子成长,到底需要什么
 

不少人会好奇,大学家委会,家长们都做些什么?带着大家的疑问,记者在部分高校的探索中找到一些答案。

 

由于中小学家委会的存在,不少人会顺理成章的用相似的理解去定义大学家委会。而从几所高校的探索来看,大学家委会的外延或许更加宽泛。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设有家委会,主要由来自省内各地市的学生家长自愿组成,这项探索从2011年开始,已经持续十余年。

 

张艳国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是国教学院家委会制度的主要倡议者。如今已是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特聘教授的他,仍然记得初推推行家委会制度时遇到的一些反对声。“大约有三分之一家长不认可。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委会是把中小学的一套带进了大学,矮化了大学生。也有家长觉得,孩子上大学了,家长没必要参与这些。”

 

但在张艳国看来,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也提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及时改变。简单来说,不仅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家长和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而大学家委会更多的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落实大学生涯规划等。

 

从那时起,家委会和学校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家委会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结合自身优势,解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就业为例,部分地区家委会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家长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给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效果如何?“通过家委会,建立了更为便利的家校沟通平台。家长更加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学生有需要时,学校和家长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国教学院副院长熊智伟说。

 

不过,他们也意识到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家委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熊智伟说,学院也在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推进数智赋能,在新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下,让家委会进一步发挥作用。

 

“感受最深的是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家长们利用各自的资源搭建平台,最终目的还是着眼于孩子的成长。”一名曾经担任大学家委会成员的家长认为,大学家委会实际上更像是给学生提供社会衔接课程,给他们走上社会提供更强的赋能。而效果的明显与否,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家长们的参与力度。

 

此外,还有不少人担忧,大学家委会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对此有专家提出建议,考虑到大学家委会和中小学家委会功能上的差异,简单认为大学设置家委会等于限制学生自由、影响学生独立性可能有失偏颇。但如果在学校或学院层面成立家委会后,继续往下延伸设立班级家委会,那就要慎重了。

 

补上缺失的一课
 

教育是社会的其中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的也许更多。当我们讨论大学家委会该不该存在时,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近年来大学家委会不断地出现?这背后折射的,仅仅是教育现象吗?

 

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看来,近年来陆续有大学成立家委会,实际是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一个结果。

 

2009年5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王玲玲发表的署名文章《家长委员会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及机制建设研究》中也到了类似的观点。

 

“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的学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中小学阶段,学校和家长都给了孩子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要上什么样的初中、高中,哪一种类型或者层次的大学是孩子的努力目标,等等,十分明确,学生也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一进入大学,反而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原因也不仅仅在学校,恰恰是大量家长强烈要求呼吁的结果。陈志文认为,独生子女时代,造就了一批“直升机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过于紧张和担忧,扮演着直升机一样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上空盘旋。

 

“这些父母的共同点是,全方面重视孩子的发展,甚至是过度关注,即便孩子已成人也不愿意放手。”陈志文说。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在大学阶段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想成为无限责任公司,希望通过成立家委会的方式,让家长能参与进来。

 

“针对少数存在学业、健康或情感等方面问题的学生,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并不足以保驾护航,因此迫切需要家长的参与。”一位高校辅导员告诉记者。

 

不过,无论是高校还是家长,都应认识到家委会的首要功能在于支持而非干预,边界感尤为重要。在不少专家看来,大学阶段科学化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适度性,不能过度地干涉学生的自由,而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

 

在这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大学是大学生们从家庭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多已成年的他们,应当适度接受社会的历练,独立应对挑战。当他们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时,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开启新的人生。

 

 ​​​​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