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名人大...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ren.bytravel.cn提供.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城县人物

通城县名人录

  张十万,唐年县梓木里南垄人(今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荻田村南垄),生于通地城黄袍山观音山,唐朝后期战乱,为护一方平安,在华罗寨立山寨为王,建立江南一国--华罗国。势力范围及今天的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修水县、武宁县、赤壁市、临湘、咸安区、岳阳县、岳阳市、平江县、汩罗县等等地域。相传在唐朝末期,因民不聊生、民生困苦、国家动荡,张氏青年为保乡邻一方平安与温饱,率领乡亲揭竿而起,抗税反奴,周边十数县府感其……[详细]
  方琼(1068—1126),原名端五,号益庵。累官兵部尚书,兵部大元帅、抗金英雄、岳飞之师。居住于义井(黄袍山荻田),后居住于梓木里新庄(现湖北省通城塘湖镇黄袍新庄村和荻田村的交界处:擂鼓坪桥旁不远处)。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方白允,进士宋朝左阁丞相,父亲方琳,进士及第,宋朝户部尚书。 方琼,生于宋朝宗熙宁年(公元1068年),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中举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进士……[详细]
  丁金保,女,1912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通城县大盘山一户穷苦人家。寒来暑往,丁金保已长大成人。她缠着父亲要学习枪法,一来可以跟随父亲上山打猎,补贴家用;二来在乱世中可以自卫。父亲丁德英在女儿的再三恳求下,才按照猎户的习俗,郑重地把一个用猎物血和桐油浆过的网络挂在女儿的肩上,作为吉祥的象征。当上了猎手的丁金保,从此勤学苦练枪法。她带着竹筒提水练腕力,点着“香火”练瞄准。丁德英以从未见过的严厉来……[详细]
  金同庆,金兴政之子,唐年县梓木里人南垄人(今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荻田村南垄迁象形山(今通城县黄袍山塘湖龙印村),后又迁隽南(今通城县城南门)。登第名次第十一名,官郡守。现位于通城县城南金井街的金家井,是唐代吏部侍郎金兴政之子金同庆于开元中后期开挖,历来受到精心保护,历代县府多次修缮,《通城县志》和《金氏宗谱》均有明确记载。金家井井水清澈甘甜,1200多年来一直为当地民众饮用。如今,虽然有了自来水,但……[详细]
  • 赵世当
  赵世当,字宜兴,1908年5月17日出生于湖北通城县九岭一书香人家。他6岁时,父亲赵鸣盛病逝,母亲刘群英知书达理,常向年幼的赵世当讲述三国、水浒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济世拯民、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1920年春,赵世当进入高等小学堂学习。他读书认真、思想进步,以“读书不忘救国”自励,经常自编歌词,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穷人的生活。1922年5月7日,是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出卖中国主权的“二十……[详细]
黄全德抗日英烈 (19121941)
  黄全德(1912—1941)新四军第5师鄂南独立5团政治委员化名黄溪,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下黄袍乡荻田村学堂屋的一个贫农家里。幼时曾入私塾学习,后因父早逝,家境贫困而辍学。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他12岁时,就走村串户,从师学习理发。1926年间,北伐军克复通城,通城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这时,年仅14岁的黄全德,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当时……[详细]
  杨文甫,号继绪,别名仁甫、文虎、1900年生于湖北省通城县九岭乡马洞村麻石坡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只留下三间草房。杨文甫兄弟三人,不是给人做子,就是为地主放牛。杨文甫不满10岁就给地主放牛两年,后因不甘受辱骂-,毅然逃出地主家。1925年夏,共产党员赵世当在九岭点燃革命烈火。饱尝人间苦水的篾匠杨文甫被革命火焰展现的光明所吸引,参加了“青年读书团”。次年,通城县大兴农民运动,黄云岸、刘书堂发动饥……[详细]
  汪宗翰,武昌府通城县梓木里人(黄袍润田老屋)。光绪庚寅年间,恩科会试中第92位进士,钦点在吏部主政。汪宗翰,翰”一作“瀚”,字栗庵。通城县黄袍润田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先在吏部任职,1896年调任甘肃镇原县知县,从此在甘肃省做官。1901年,汪宗翰调回兰州,任主管乡试的内帘考官。1902年,受到排挤的汪宗翰被任命为敦煌县知县,携0幼子出关任职。叶昌炽……[详细]
吴实[] 秦代博士,商山四皓 (前268~?)
  吴实(公元前268—?),一名绮里季,秦汉南郡下隽县(今湖北省通城县)人。秦代博士,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并称为“商山四皓”。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吴实与同朝博士唐宣明、崔少通、周术等因不满暴虐之政,逃出咸阳,隐居南山(即商洛山亦称楚山),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清贫生活。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初登基,便“举逸民”,招揽人才。因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写信,表达“远望翻然不猜之意”,希望他们出山为官……[详细]
  吴元四(1175—1248),名详诲。南宋时人,住深田垅(今隽水镇古鸣村)人。元四自幼聪明,立志不凡,擅诗词歌赋,而医学更为精熟。宋理宗时押粮到京,见告示,杨皇太后乳患奇疾,太医恳附近郎中都治疗无效,元四应征诊视,药三剂病愈。理宗嘉悦,即赐元四官职,以不熟悉官场仕途为由而辞;又授御医,以家有老父母而推。理宗锡加大名府(指北京)太守衔,兼赐仪仗牌坊及折马一匹荣恨祀祖。返程到江夏(湖北武昌)金口驿,正……[详细]
  刘仕昌(1394—1445),字时亨,号塘湖。通城县塘湖镇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御史、浙江副使。因御赐“绣衣”,人称“刘绣衣”。刘仕昌在朝不附权贵,检举贪墨,正直敢言,清肃朝堂,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其“清朝鸣凤”匾和绣衣一袭。某同朝翰林学士曾题诗《送刘绣衣按交趾》:“虬髯白皙绣衣郎,骢马南巡古越裳。城郭新开秦郡县,山河原是汉金汤。天连铜柱蛮烟黑,地接珠崖海气……[详细]
  李玠,李玠(1674~1743),字斯锡,号卓观,于雍正元年(1723)以进士任通城知县时迁入通城, 祖籍山东诸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会试第三十二名,殿试违式黜落,又见雍正癸卯。雍正元年癸卯会试第二百四十二名,殿试第三甲六十九名。李玠以进士授通城县知县。通城县在湖北省东南部陆水上游,邻接湖南、江西两省,三省交界,交通闭塞,治安不佳,历来是全省最难治理的县份之一。此县人素好诉讼,积案如山,李玠莅任后,……[详细]
  方迪, 字迪、号白允,男,礼部尚书、左阁丞相。北宋通城县梓木里人(今黄袍山荻田),后迁后井(今黄袍八仙山左侧)。进士,礼部尚书、官至左阁丞相。“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之一,系抗金英雄方琼祖父。为官清正廉洁,家风甚严,进士、户部尚书方琳系其子。方公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犹以湘、鄂、赣、闽、台为多。 ……[详细]
  舒大猷,明代-。字锡崖。通城县梓木里人。嘉靖二十五年举人,历任江西安仁县教谕、眉州知州、户郎员外郎及郎中、四川龙安知府、广东韶州知府、广东分巡海南道兼提学兵备副使、浙江右参政佥事、淮阳海防兵部河道、浙江按察使、右布政使等职。历三朝。博学多才。著有《平海纪略》、《历任拙录》、《清心亭稿》、《诸儒粹义策学》、均成册而未刊。万历二十六年(1598),首纂《通城县志》,主修舒氏家谱。一位很有争议性的人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