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今罩古有谁堪匹──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赏析

新学网

      《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到任后第二年的作品。诗人借人写己,推己及人,纵横挥洒,气势泱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等佳作,可谓笼今罩古,有谁堪匹。

      诗由送客的情况叙述起,借此作为引子,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氛。诗人在浔阳江头的月夜送别客人,正值枫叶正红芦花惨白的秋天,寂寞秋江,四顾寥落,举杯相对,醉不成欢。这种凄凉的环境,为下文写哀感动人的琵琶声作了有力的衬托。“忽闻水上琵琶声”,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女艺人的描写。这位琵琶弹奏者,从“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形态和动作来看,就可以预感到她是一位别有怀抱,无限忧伤的天涯沦落人。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写尽了这位女艺人弹奏琵琶的绝技。“转轴拨弦”,是调弦校音定调的动作,“三两声”、“先有情”,试弹几下便使人察觉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声声思”,表现出她低沉、抑郁的情调,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她演奏的神态,可看出她对往事的伤怀。值得特别称道的是,诗人用了许多具体而贴切的比喻,把极其抽象的音调、高低强弱的特征,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大弦嘈嘈如急雨”,是写弦音的繁密沉浊;“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写弦音的细促轻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写弦音的疾徐抑扬、清脆错杂;“莺语”,是写声音的多变、婉转动听;“幽咽泉流”,是写声音的凄绝。进而又写到琵琶声像结冰泉水那样又滞又涩,弦好像凝结不动,声响暂停了,使听者能从中体味出“幽然暗恨”来。这样的借音调来抒写感情,如泣如诉,使人感到弹奏者有弹不尽的沉重心曲,有诉不尽的不幸遭遇。此时声音虽然没有了,而所表现的情感却更胜于有声的音乐,所谓心通胜于言通。诗人在《夜筝》中有“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之句,正与此意相合。在此默无声息的当儿,突然乐声再起,并且激越雄壮,有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有哪“铁骑突出”,刀枪齐鸣。这实在感人心脾,动人魂魄。最后在曲子弹完时,“四弦一声”有如“裂帛”,戛然而止,有悬崖勒马之势。这时大家都听得入了神,四周没有些微声息,只见一轮皎洁的皓月照在江心。总之,诗人对琵琶音乐的摹写极为精彩,善于用有形的东西比喻无形的乐曲,使人从乐声中感受到弹奏声的“有情”、“不得志”以及她的“心中无限事”,还有许多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幽愁暗恨”等情怀。

      诗人用含情带意的笔调,介绍了琵琶女的痛苦经历。先叙身世,接叙当年学习阶段,再叙少年时欢乐趣事,最后转叙家里沦落情况和出嫁后的伤感,层次清楚,语句清新,动情力强。这位女子的悲惨经历,反映了处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女艺人被压迫、被玩弄,被抛弃的不幸际遇,暴露了在中唐社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景象下掩盖的阴暗面,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诗人怜悯女艺人,又从她的厄运而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身世虽不相同,而离乡别井、天涯沦落则完全一样,因此从内心深处发出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既同情琵琶女,又伤感自己的不幸,说明造成彼此不同遭遇的根源,完全是共同的。诗人被贬到浔阳后,一直卧病在黄芦苦竹之中。花朝月夜,只能取酒独酌,每天听到的,是杜鹃悲啼,猿猴哀鸣。诗人抚今追昔,命运与这位女艺人多么酷似!因此“始觉有迁谪意”,于是欣然命笔,抒发情怀,把自己的失意和琵琶女的不幸很自然地熔于一炉了。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又借叙事来抒情。同时在叙事中还注意到对景物的描摹,以景物来烘托出感情的氛围,从而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不仅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同时用这种萧瑟的秋色对离情别绪也是一种有力的烘托。同样,“住近湓江地低湿”四句,对于烘托“天涯沦落”之情,也有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