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北京版四上:《别董大》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 别董大 > 别董大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范文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教学反思

书洋中心小学 张锋伟

此次参加县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龙师附小副校长)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六年级则“万马齐喑”,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