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5-24 22:47发布于 上海 来自 微博网页版已编辑
《歌手2024》第三期

相对于上一期来说,是整体都比较保守的一期,不知是否因为上一期的吐槽声很多,所以这期都回归了安全与求稳,宁肯不出彩,也不要出错。看竞演前的真人秀部分设计得那么刺激,到了表演部分却这么保守,真有些观感上的落差。老实说,我宁肯看第二期那种每个人都有槽点与失误,但是整体看起来能令人兴奋的表演。因为很多耐人寻味、有音乐细节上讨论价值的点其实都是在失误之中,从上期大家的争议与评论中就能够知道。那么这期,我预感有价值的讨论点会少很多,而这种安全保守的不出错牌也不足以让这些歌的音源具有循环性。

从第二期与第三期这两期对比来看,直播的某种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想求稳求不被吐槽:那么就得选歌安全、编曲保守、不怎么改编、演唱低难度、唱熟的歌、芭乐上阵;如果想有新意与音乐性:那么在直播中就会面临着,演唱频频失误、复杂的编曲混音难度大、直播混音效果更加暴露编曲问题、新歌不熟悉、甚至还有乐手演奏失误的问题。我不知道在这种两难之间,大家会如何选择,但是我会选择看有挑战性而容易失误的。因为就像李安所说的,宁愿犯错,不要无聊。

1、Chanté Moore《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选歌没有太多新意,但Chanté Moore的经验与历练实在丰富,这是一版富有审美、情调、氛围与格调的演绎,这首歌本身是一首Smooth Soul,惠特尼休斯顿是用非常磅礴有力的声线去唱一首Smooth Soul,然而Chanté Moore本身就是唱Smooth Soul的,她最美的音色不是那种气势雄浑的强声,当她松弛下来的时候,她的律动、乐感、音色格调、细节拿捏,都游刃有余地流溢了出来,最后有一句高难度的猛然转哨音,虽然音准略有瑕疵,但这高难度依然令人叹服。如果说惠特尼被誉为铂金之声,那么Chanté Moore则是种暗金之声,听起来雍容又昂贵。

2、杭盖乐队《酒歌》
杭盖版的《酒歌》已经是属于他们的名曲了,可能已经演过几百遍了吧,杭盖这版的特色是浓烈甘醇、酒醉酣畅的氛围与最后不断加速的热烈气势,但不知是不是直播的缘故,感觉最后加速的部分的节奏感、酣畅感不如以往演出来得松弛,而且这样的选歌,我感觉实在没有什么新意,杭盖已经现场演绎过太多次了,依照这样的选歌思路,上一场《轮回》这一场《酒歌》,如果下一场他们还在,那可能就该表演《乌兰巴托的夜》跟《希格希日》了,着实缺乏了些新鲜感。其实像杭盖这样的乐队上《歌手》,最好看的场面是像安达组合那样翻唱《孤勇者》嘛。

3、黄宣《思念》
黄宣上一场选了一首让大众摸不着头脑的《独上C楼》,律动复杂、旋律晦涩、歌词抽象、乐器演奏复杂导致调音效果不佳、爵士/灵魂味的即兴太另类,我问了一位大众口味的朋友感觉黄宣上场表现如何,他说“不知道在鬼叫什么”。那么这场选的这首《思念》,把上述五点令大众难以接受的点全部去掉了,这是一首旋律流行、律动平缓、歌词通俗、乐器简单、且没有“大喊大叫”的即兴元素的歌,展示了自己柔情的一面,而且演唱难度依然很高,需要出色的换声技巧,黄宣也没有全然放弃个人特色,高音部分依然展示了他标志性的灵魂味很足的唱腔,也展示了他立体磁感的音色与扎实稳定的声乐技术,这样的一场表演,大众接受度应该是挺高的,但对我个人来说,缺少些亮点与音乐性。

4、海来阿木《流浪》
这首歌的三个版本,赵牧阳1991年的原版,是一首西北风摇滚;而流传度最广的,是有“打工歌王”之称的陈星在1997年翻唱后改名为《流浪兄弟》的版本,陈星版本的编曲与演唱都更加大众通俗化,并借助于那时掀起的一股“打工歌热潮”,让这首歌连同《流浪歌》《离家的孩子》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火了起来。这种现象有点像这几年在蚪音与网易云上,很多经典歌曲,在被网络歌手经过通俗化的翻唱后(降调、吉他伴奏、烟嗓)也火起来了,甚至也会改一个歌名,于是你会发现,很多音乐传播的现象没变,只是换了一种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所以海来阿木能选到这首歌,我想肯定是受到陈星《流浪兄弟》的影响,因为在我看来,海来阿木就是二零年代的陈星。本来看到海来阿木要选这首歌我是眼前一黑,但这版改编用管弦乐呈现了一个影视剧OST风格的《流浪》,听起来格调比想象中高一些,海来阿木的演唱依然比较稳定,但是他的唱腔与咬字方式依然让我难以欣赏。

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在当年陈星的歌红遍大街小巷的1997年,陶喆发了《David Tao》,李玟发了《每一次想你》,王菲发了《王菲》,杨乃文发了《One》,可见无论什么年代,音乐的阶层传播与欣赏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在那个时代,让陈星的歌与陶喆的歌出现在同一场合,应该是很难的,陈星当年那么火甚至都没有参加过春晚。然而这个时代,因为短视频的出现与颠覆性影响力,以至于海来阿木唱《流浪兄弟》竟然会和斯汀、亚当兰伯特、惠特尼休斯顿的歌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相对于他的表演本身来说,这才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学与社会学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5、汪苏泷《蚂蚁筑起高塔》
相对于集体都保守的一期,汪苏泷的选歌与改编算是不保守的一个,把一首洗脑取向的电子流行改编成了电子摇滚,并带有他自己所说的Glitch元素,他的发挥也比上场好了很多,但问题是,这首歌我不知道有什么翻唱改编的价值,旋律是短视频音乐风格的,唯一我觉得这首歌的亮点,是原版那个女声唱得还挺特别的,有点AURORA的味道,所以这样一首点亮只存在于原唱人声的歌,翻唱改编它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肯定汪苏泷不保守选择冒险的勇气,但歌曲本身来说,其改编的价值与意义不在我的欣赏范畴内。

6、那英《到时见》
非常私人化情感的一首选歌,其实从音乐性的角度来说,这首歌完全就是她最擅长的曲风与音区,对她来说是没有演唱难度的,但因为融入了真切情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声音控制,所以导致音准问题比较大,声音状态与发挥也是三期中最不好的一期,但是在动了真情的面前,这些应该都被能谅解吧。

7、Faouzia《Desert Rose》
唱得是非常不错的,但这首歌其实她也唱过非常多次了,完全属于安全区的一首歌。这是一首契合自己血脉与文化传统的歌,原版是Sting与Cheb合作的作品,本身就带有浓烈的阿拉伯与北非味的世界风情,于是Faouzia这样的选歌是放大了其中异域元素的那一面,正好又契中了自己的转音优势,于是把这首歌唱成了纯粹的声音炫技曲。从我个人审美来说,这样的改编不够有现代精神,因为本身Sting这首歌的打击乐律动是非常丰富的,广袤而自由、荒凉却艳丽,很有风情,但是在Faouzia这里,把律动全去掉了,等于是降低了音乐性与审美性,成为了一首纯粹的转音练习曲与声音炫技曲,但尽管如此,歌本身选得很好,因为前两期〈Crazy〉与〈Set Fire To The Rain〉其实她都没有唱出自己风格,但是这首却能贴上一个自己鲜明的异域标签,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8、Adam Lambert 《Whataya Want From Me》
了解他能力的会知道,这样的表演,这样的选歌,大概只用到了他的六七成功力吧,大家所期待的场面是武侠小说式的,他一上场就海沸山摇、大杀四方,但那其实并不是他的性格,尤其是在他可能知晓了赛制,即他来《歌手》只是一场“表演赛”,演完就走,无论输赢都跟他后续没关系,但是他赢了会导致一个人淘汰,他输了大家反而都安全,那么他甚至会唱得更加收敛。如果你了解他这个人,会知道这才是他的性格。这个版本他甚至降了调,但看过大大小小场合中这首歌的表演,原调对他来说简直是像喝水一样容易。你要说这版他唱得有多震撼,说实话我早就对这种表现见惯不惊了,因为在2015之前,他的各种高能现场视频我都能盘出包浆了,看这场表演的时候我只是在想,如果这样的直播场合,他唱〈Sleepwalker〉、唱〈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唱〈Time for Miracles〉、唱我特别喜欢的那首〈Runnin'〉,那该有多震撼啊!

这一周我收到太多的信息@ ,想必很多人知道,在十二三年前,我还是一个狂热Vocal迷的时候,我是Adam Lambert的忠实粉丝,也是很多人最早认识我的契机,那时候我顶着他的头像,嘲讽挑衅各家唱功不如他的歌手粉丝,间接性地给他拉来了不少饭圈仇恨。而后来,当我见识了越来越多中国娱乐圈复杂的饭圈后,才知道我当时的行为其实与我讨厌的粉圈行为无异,那时候才明白,他是他,我是我,他有他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那时我只是把我向往的力量与价值感寄托在了一个感觉强大的人身上,然而他的强大,改变不了我的浅薄与平庸,也无法替代我去寻找意义与实现人生。

然而有一批Adam的核心粉丝,他们是我微博最早的一批互关好友,他们都是非常可爱又美丽的女孩子与若干男孩子,十几年来,随着Adam音乐事业的起伏,我在时间线上,看到他们一个个有了自己的生活、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有的结婚生子、有的移情别恋、有的微博停更在了某一天,一个ID突然消失在网络中,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里,直到这一代人集体从社交媒体中退场,被零零后甚至更新的一零后们所取代。而Adam的事业也逐渐沉寂,中文互联网上也越来越少看到他的新闻。因此这几日,当热搜爆炸,当好友圈都在给我发消息,我有种昔日光景卷土重来的恍惚,“亚当”,多么熟悉却陌生的一个名字啊,因为那个时代真的没有人这么称呼他,我们都是叫阿当、Adam、当当、甚至于兰儿……看到“亚当”这个称呼,有种再被你提起已是连名带姓的滋味,我从未想过,有生之年竟然还能看到他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登上热搜第一,这是在他最火的那些年也从未有过吧。而且突然一夜之间,身边的零零后们居然都认识他了,而且全网都称他为“世界第一”(我甚至都不知道何时他有的这个名号),像是某个时代盛大的舞会与筵席以一种陌生的姿态回来了,但是来参加宴会的几乎都是不认识的新一代人。

当年有一位微博互关的女孩子,在Adam的事业逐渐沉寂后,当年的粉丝们都转入了其他领域,而她转入了内地电视剧领域与CP领域,过了很多年,她成为了一名粉丝百万级的内娱领域的他人口中的“大大”,有一天她因为一条微博火出圈,粉丝暴涨,我记得那天晚上,她却郑重其事地发了一条微博,她想向所有新涌入进来的内娱关注者们介绍一个人,她说那个人是她年少时的爱豆,也是她永远的爱豆,他英俊潇洒,他唱歌非常非常厉害,但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声名与认可……

我还没看到下文,就知道她说的是谁。那已经是Adam事业巅峰期的很多年之后了,一瞬间我生出了一种奇异的感动,一是出于当年的粉丝心,仿佛她保留着一颗昔日的珍贵“火种”,她建立起自己新的圈子也不忘这颗火种;二是这么多年来,一个女孩,她经历过内娱饭圈最激烈复杂的阴谋或阳谋的斗争,见识过中文网络上最幽暗的人性与恶意,却始终留存着心底里最纯粹纯真的那份情感,在内心硝烟弥漫的地方,永远为他保留了一个最确切的位置,这令我感动又惭愧。因为在我成为所谓的“大V”之后,已经几乎没有再提起过Adam了,因为我早年的那些粉丝行为,尽管包含着许多快乐、拥聚与狂欢,但同时也包含着我幼稚、浅薄、虚荣与孩童般恶趣味的历史。在她的博文里,她向大家介绍,一个天赋异禀、唱功绝佳的歌手是如何生不逢时、在保守时代因为在舞台上公开亲吻男吉他手而在事业巅峰时期被电视台多年封杀的(是的没错,那个时代的美国因为亲吻同性会被封杀),但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行者的勇敢,才为后来欧美LGBT文化的繁盛铺了路,如果他晚出生五年,可能事业与人生就是另一番光景。那个女孩有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她说Adam对她的意义,“是他赌上了全部生活在做自己”,这也是她这么多年来无论生活多么难,都始终信奉的人生信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直到此刻打下这句话,内心都依然会被触动。也许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亚当参加《歌手》只是互联网上的中药热梗、是吊打内娱的看戏心态、是五旬老太守国门的段子;对于歌手本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他全球通告中最普通的一站,唱着曾唱过千遍的最平常的一首歌。但是,对于一段具体的个体人生里,他曾以刻骨铭心的姿态参与进个体生命,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都与此相关,以一种特殊储存的形式留在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就像这几日我惊讶竟然有那么多人还记得那些过往,那些消息与艾特,像是穿越了十几年的光景又点亮连通了当下的恍惚而补全了记忆的地图,那里面切切实实地饱含着生活与成长、经历与爱的一个人的历史。

本期我的三票:Adam Lambert 、Faouzia、Chanté Moore

说一说你对第三期的看法吧。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