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30 09:50发布于 北京 来自 iPhone 13 Pro
知识分子:您和公卫中心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永振:这得从头说起。因为传染病医院的临床能力很难打造,很难招到一流的特别牛的医生。所以,上海公卫的前领导,朱同玉院长、卢洪洲书记想提升这里科研方面的实力,这也是我刚来上海公卫时的情况,当时大家都希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顶尖的科研能力。后来,新领导来了,想法就不一样了。
知识分子:本次纠纷之前,是否已经发生过一些事情了?
张永振:去年5月,他们换掉了P3实验室的实验室主任,从前的主任是我们实验室的宋志刚老师,他是从筹建开始就在P3实验室的,还是上海市的抗疫先进个人。6月,在我人不在的情况下,把我办公室里的私人物品统统给扔了。这就是体现了一个权力的傲慢,到现在,他们至今仍然没有人过来解决问题。
知识分子:公卫中心回应中提到他们“制定安置方案并提前告知”,并提到“下一步,我院将会同有关单位妥善做好安置工作”,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
张永振:两天搬完。开始没有安排,后来说搬去前楼一个没有条件容纳我们实验设备和样本的实验室,这就叫:“制定安置方案并提前告知”?这个声明中的“妥善安置”,就是今天一整天不让我们进实验室继续试验,不让我们取自己的私人物品吗?
知识分子:网传您和中心有千万经费的纠纷?
张永振:2018年,我来上海时,当时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领导和我签署的合同中,我每年的科研经费是350万,其中300万是科研直接经费(实验耗材等),50万是人员的劳务费用。按照当时的合同,5年内,总共要求产出8篇高水平论文,其中2-3篇影响因子不低于20,而这5年内,我们远远超额完成了任务,仅影响因子20以上的文章就有5篇。扣除前三年科研上花掉的经费,目前大约还有700万的科研经费没有到位。另外,学生们的人员劳务费用和按照单位规定应得的论文奖励,我们算了一下,也有300多万。
知识分子:那您如何继续维持实验室运行?
张永振:申请其他经费——自然科学基金、复旦的一些科研经费,我们都申请过。像我们这种病毒实验室,样本储存、实验试剂、耗材等等,保守估计,一年至少需要两百多万,只能靠申请各种经费来维持,但人员的劳务费用,就只能排到最后了。
知识分子:去年上半年,您跟公卫中心的合约到期,这之后,您仍有科研产出,对吧?
张永振:去年9月,我们发了一篇Cell,是关于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传播的。(注:该文指的是: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 Cell, Sep20 2023.)
知识分子:为什么这样的压力之下,仍然要坚持做研究?
张永振:我们这个实验室,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有一篇CNS(《Cell》《Nature》《Science》)出来,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已经走在了人类认知的最前面了。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如果当年我所在的实验室具备我今天这个水平,我能在20多岁的时候就在国际最前沿的领域工作,我要开心死了。
我希望这个传承不要中断,希望能够看到学生们独立地、很成功地做一些科研工作,将来成为本领域的大师,毕竟,从科研创造性上来讲,25到30岁是最旺盛的时候,而我们这些老人是把方向的,保证后面人不犯错,或者犯错的时候尽早纠正过来。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真正的高水平的资深教授,再加上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这两个结合,才有了他们高水平的科研。
另外,就自己来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研究,做(研究)过病毒,也做(研究)过细菌,也做(研究)过免疫,实际上我认为我现在对生命科学才有了一些深入的认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东西,你回过头来看,会跟从前看到他们不一样,比如:肺炎,听上去很古老,没啥新鲜东西吧,我最近就觉得这东西很有意思,我们实验室也做了一点工作,如果不是这次事儿,我现在应该在实验室进一步总结我们前阵子的肺炎研究,撰写论文呢。知识分子:您对这次的事情是怎么想的?
张永振:我觉得很难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理解这件事情。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去年,在我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把我办公室的东西扔出来;前天晚上,下雨,我想往门边上靠靠,(避雨),两个保安坐在门口,不让我往门上靠。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涨姿势#
O对话“睡在实验室门口的病毒学家”张永振
对话“睡在实验室门口的病毒学家”张永振

对话“睡在实验室门口的病毒学家”张永振

“中国顶级病毒学家被赶出实验室”、“病毒学家睡在实验室门口”……,张永振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