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29 16:41发布于 英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好奇看了那个初三孩子对离家出走父亲发表感想的视频,只能说:极其不适。我心疼这个孩子需要面对的种种,他让我联想到许多被迫过早成为“小大人”的孩子,他们在年幼时就不得不给周围的成年人提供形形色色的情绪价值,对这段视频内容的赞赏与感叹似乎在说“看啊,这个初三孩子多懂事多通透。”——可能因为与不少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青少年成人近距离接触过,当一个初三的孩子如此“通情达理”到几乎像个贤者的时候,这让我觉得担心。我在很多科普场合都说过,相比一个像火药桶一样的青少年,我经常更担心的是那些看起来安静懂事但外部世界冲突多多的孩子。儿童心理治疗先驱安娜弗洛伊德女士曾说:青春期是需要正常的“病态”的,换句话说,“太过正常”在青春期反而有可能是种“病态”。也许有人会说,让全世界看见这个孩子也挺好,至少他没有那么孤单了。我同意使这样的孩子能“被看见”是重要的,但“被看见”究竟是在高质量的近距离关系里,还是在容易造成二次创伤的互联网场域里,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无论是这个孩子还是不少长期从事内容创作的博主,都有可能会无意识不断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伤口“反哺”这个世界,重复那种“不断给外界提供情绪价值”的创伤轮回,因此,我一点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内容火起来并被推崇(如果后面确实有团队策划,我也不会意外,毕竟happy wife happy life的点从一个青春期男孩嘴巴里说出来可太命中七寸了)。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