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在自我革命中走向专业发展新高度】教师想要在专业素养上持续成长,必须适时进行一下自我革命——在自我革命中温故知新、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个人修养,从而拓展知识广度,开掘业务深度,提升素养高度,夯实生命厚度。

自我革命首先要有自省力,要多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要有自驱力,正视不足并主动扬长避短。教师要去寻找机会为自己创造专业发展的平台,去借鉴、积累、创造和表达新的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不断成长中走向新的高度。

从教三十多年,我进行了三次重大的自我革命。

初涉变革:改变独角戏的教学方法

记得刚入职时,我教授课文总是离不开教学参考书。教《马说》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对照教学参考书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进行字句落实,接着逐段分析文章内容,然后归纳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处理课文后面的练习。这样按部就班独自讲析到底,对于文章的讲解总是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一点儿细小的内容。然而这种近乎“完美”的教学过程是否突出了文章重点、学生到底是否学有所得,我真的没有考虑过,只是最后逼着学生去强记字词句的意义,去囫囵背诵文章,甚至还要求他们不明就里地背诵文章翻译。

就这样照本宣科地教了六七年语文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苦闷、彷徨,甚至有点儿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或许是我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是一个问题,提问方式变换一下,他们有时就不知所云。作了深刻的反思后,我决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这种独角戏的教学方法——只有变革才能让教学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激情饱满地学习知识、获得真知。

为此,我曾多次公费或自费到省、市、县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去很多地区学习别人的课改经验,当面聆听过魏书生、余映潮等语文名师的讲座或课堂,虚心向他们请教取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再次变革:将课堂还给学生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试着将全班学生按语文成绩均衡搭配,指定一名组织能力强且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以小组长自行邀约的方式将班里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语文小组,每组七至八人,每人设置一个固定号码,以备后面抽签答题。每篇课文综合出与小组数量相等的问题,每题赋一定的分值,期末结束算出各组在提问、讨论、回答问题时的总分。我尝试着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课文,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有的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因为自卑不够积极甚至有意逃避,我逐一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大胆突破自己。于是,课堂上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上台解答问题展示才能,干劲十足地为自己组挣分。看到他们的脸上不再是忸怩腼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满满,我心中无比欣慰。

我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定义为“开放、激活、生成”课堂。在自认为成熟的时候,主动邀请麻城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刘宏老师来观摩我的课堂教学。刘老师观课后对我大加赞赏,并要求我将这种课型以“送教下乡”的方式到乡镇进行推广,我欣然接受。几次“送教下乡”反响不错,刘老师毫不吝惜地“钦定”我为麻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1995年秋,黄冈市中学语文学会年会在我们这里召开,我讲了一堂活动观摩课,学生的表现让底下近两百名听课教师情不自禁地鼓掌多达十几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在介绍了本地特产后,将特产作了广告推介,广告词是“福田白菊香千里,东山米酒醉万家”。这即时生成的广告将我们本地的福田河菊花和木子店老米酒用对联形式表达出来,得到的鼓掌时间最长。课后,黄冈市语文教研员蒋红森老师直接给我开绿灯吸纳为学会会员。很多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还写到了这次课,称其是“最有趣”“最有成就感”的一堂课。

在这种开放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智慧被激活,生命潜能被激活,从而生成了有价值的知识,生成了受惠终身的能力。同是《马说》,学生在讨论中不光凭借课文注释能读懂课文,也能对课文作粗浅的分析,还能对词类活用的方法作些归并。我曾为此写下了“课堂开放,求知心情舒畅;潜能激活,设法探求结果;知识生成,锻造不凡人生”的感言。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决不能故步自封裹足不前。我深知,变革永远在路上,教学是常教常新的事,只有与时俱进,方能不落伍于时代,才能培育学生的时代精神。

三次变革:拓展思维练真功

只是讨论、抽签、答题这种单一形式,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于是我开展多种形式发题:有时让甲组派人对乙组点将答题,因为各组存在竞争关系,他们可能会去“为难”其他组,这样相互“为难”,更激发了各组探讨课文的活力;有时让班里其他科任教师或学校领导指定小组组员答题,学生在新奇中热情大增……

想让学生在分组探究合作的学习中真正拓展思维,锻造思辨能力,就必须进行思辨性阅读。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与课文质疑,与同学探讨,与老师争辩,让他们从课文中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去总结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从而走进课文,读出自己,然后又回归文本,弄懂课文。如有学生学习《曹刿论战》时,觉得鲁庄公并不是一个十足的“鄙”人,他的理由是:鲁庄公战前善于纳言,战中知人善用,战后不耻下问。这种另类解读打开了学生多向或反向思维,让他们爱上与课文对话。

只针对阅读课文进行思辨性阅读,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劳,于是我还以多种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活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3年10月24日刚一颁布,我就要求各组成员从课文中去挖掘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从我国古今的游记散文中发现“爱国就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学生从艾青和舒婷的诗歌中读出“爱国就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有的学生从《活板》之类的说明文中推断“爱国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有的学生从《藤野先生》等文章中发掘出“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国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教师在自我革命中也要有个性化地解读课文,或将课文按某一主题打乱重编进行比较阅读,或对某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来探究这种体裁文章的特点,或探寻各学科与语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跨学科学习……

师生主导与主体地位宛如线与风筝的关系,风筝并非天马行空般信马由缰,而要受线的调控。一旦学生在解析问题时大幅度偏离题意,我会及时循循善诱,拨正航向,使其回归正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能充分发挥。

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见仁见智。课堂活而有序,教师掌控有度,学生收放自如,效果可想而知。我的教学改革两次获得麻城市科技进步奖,我将自己的尝试和感悟也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且撰文记之。

同是《马说》,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既能弄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对文章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并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后,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为高涨。这些做法也就屡显奇效,我的教学成绩突飞猛进,教学方法也在本地辐射开去,于是我被评为湖北省首届优秀语文教师、省市两级教改先进个人、黄冈名师,并顺利地评上了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了我教学生涯的三次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看起来是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实际上是自我能力跃升的一个重要途径。自我革命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决心,因为自我革命是在保留优点的同时忍痛割掉自认为弃之可惜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过程有点儿痛苦,但效能值得期待。(蔡尤臻)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