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15 22:10发布于 浙江 来自 iPhone 14 Pro已编辑
想要很郑重的向大家推荐一部最近上映的片子,叫《乘船而去》,豆瓣8.3,是我今年的十佳,但它目前票房只有50多万。我不替它哭惨,只是想为它写点文字,如果你看完下面的内容也有所动容,希望能去搜来买票看看,如果没有排片,转发也好。

以下影评:

片子本身很好,豆瓣 8.3,但我也得坦白,这份喜欢还是有一些私心的,因为电影主创所拍摄的故乡以及往事,和我的故乡、回忆都是挨着的,在地理上是相邻的县市,在文化上都是一个讲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人们都靠水而生,逐水而居。

看完和同事聊起,我第一反应都不是谈电影本身,而是描述起来已经被电影弄得有些重合的回忆。

更为重合的是电影里的故事,它与很多年轻人的当下相关——电影是一个关于离家与归家的故事,而我们这一代都在经历着无法从父辈身上寻得经验的迁徙和出走。

电影的故事简介里的第一句话是“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 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

这是电影故事的起因,读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寻常的家庭变故,但因为这场迁徙的背景,故乡家中的最后一个老人即将死去这件事,对于离家的人不再只是意味着失去一个亲人,更是失去故乡。

离家的年轻人总会习惯新鲜的城市,故乡的生活和自己发生切割早也成了一种注定,尤其像电影里那个定居上海结婚生子的长女,故乡对于自己的意义,已经仅剩下了自己的母亲,而当母亲逝去,她嘴里的故乡,也就永远化成了一地无凭无据的所在。

这是一个对于出走者来说注定会到来的时刻,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无数次设想我的这一天,以及自己在那个未来,会如何接受和自处。

谈到这里好像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已经不只是因为和主创拥有相似的故乡,而是更广泛的一种情绪,一代出走的年轻人的未来和痛苦,以及那个“家乡“,我们能如何与其在遥遥相望中,完成花费一生的和解与对话。

于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冲击,就是这份和解与对话,好像无论里面的故事怎么重来,都只能发生在母亲的弥留时刻。

那是故乡的弥留,死亡是故乡对游子的挥别。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读的时候特意记下来写在了备忘录里——

“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

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这句话,人的迁徙本质上是选择,选择落脚处,就像我开头写的,是我的祖先选择逐水而居,这里才成了会让我情殇泛滥的故乡。

而当我们以另一种生存目的,选择别处落脚,下一代的故乡便被重新定义——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祖先在用同一双腿继续迁徙。

至于此刻的故乡,这座城市,它是我的来处,不可取代的来处。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