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27 21:51发布于 广东 来自 不定时发疯Android已编辑
《海昏》雷克斯

很精致的一篇豆瓣历史悬疑,看完搜了一下海昏侯刘贺的历史生平,大概理解了为何我这样的三国盲会对刘贺之名毫无印象,但又知晓海昏侯(墓),以至于看到书名时压根没想到是这么一个故事。

东汉建安六年,当时遣散家业隐居务农的刘基突然被挟持上山,得知自己需要协助吕蒙将军带队清查一批突然出现在豫章的贵重货物。刘基发现这批贵重器皿来历可疑,极为可能是一批明器(随葬品),几番推测追寻,线索竟然指向他曾熟悉的建昌都尉太史慈——此为阳篇开头,标准的悬疑故事节奏让读者不需要太理解历史背景也能被一个又一个的谜题引着往下看。

阴篇则从百年前的昌邑王都说起,从历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皇帝未登基前的故事说起。当然还是那句话,三国盲看的时候不知道这么个噱头,阴线开头吸引我往下看的,反而是龚遂与王吉为求后路无可奈何的合作。但很快所有读者都会发现这两人不过是引子,那位昏庸无道的废帝独特的生死哲学才是全文最精彩的题眼。

对历史再不感冒的人应该也听闻过出土规模华丽至极的海昏侯墓,如果当时我有兴趣,想必也会和所有人一样好奇:这个只在位了二十七天的帝王怎么能在被废黜后活下来?又为何以及如何能用这种规模下葬?

《海昏》中的刘贺在长安即位后也迅速引起了诸多势力的不满与不解,尤其是大将军霍光与当时年幼的上官皇太后:这位皇帝对陵墓有着超乎寻常的狂热,对于即位一事的迫不及待,竟然只是为了以帝王的规格入葬。

读者一边在阴线看着刘贺如何试图准备自己的死亡,一边在阳线看着刘基一路跟随线索也追踪到了百年后的海昏,最终开启了神秘的海昏侯墓,种种恩怨纷争,竟然都在百年前被草蛇灰线地埋藏其中。小说分阴阳双线叙事,初看可能有点蒙,但两条线非常清晰,绝对不影响理解。

作者精妙地将相隔百年的历史穿针引线缝纫在一起,如果是看文前便对三国历史有所理解,可能更会惊叹于原来刘基、太史慈、孙权、刘贺、吕蒙这些历史人物竟然能通过这种方式联系在一块。小说章节名全部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文物串联,考据非常到位,【阴】【阳】两线也正如同一个物件留存百年的阴阳两面。

小说无论是文笔还是结构都非常精致,但看完也会觉得有些过于工整。而中间刘贺与上官皇太后进入刘弗陵墓的剧情反而最终成为我全文印象最深刻,气质最洒落狂放的地方。阴森墓穴之中,他兴致勃勃甚至狂热诚挚地为上官讲解着自己对墓葬的理解与相关学识,分享他那惊世骇俗的生死哲学。

古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但刘贺却是反过来,他一心追寻着以帝王之礼下葬的巅峰规格、探寻死后的灵魂可穷尽宇宙边界。对比阳线,阴线中的刘贺确实带着几分鬼气,死气沉沉又无比生动鲜活,甚至让人生出心生向往的奇异感慨。

难以想象这是作者第一本作品。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