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劳东燕2004

劳东燕2004

清华大学 刑法学教授
置顶水木网络法学2024年征稿启事

“水木网络法学”微信公众号于2023年10月18日开张,本公号依托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刑事法治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劳东燕教授担任主任,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团队负责具体运营。

本公号定位于法治传播与互动,关注网络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法治的理论与实践前沿,希望与诸位 ​​​​...展开全文c
2023-9-21 11:20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置顶在我博文的评论区或是转发我的博文,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批评性的看法也没有问题。但是,不要一上来就是污言秽语、谩骂挖苦和搞各种人身攻击。但凡这样的账号,我看到就会拉黑,并进行投诉。我是搞刑法的,也有过在司法实务的办案经历,日常的工作就是与犯罪打交道,想通过污言秽语逼退我,门也没 ​​​​...展开全文c
5月23日 19:33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从2014年以来,每年春季都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从3月10号左右一直持续到4月底。每年的这一个半月,都过得痛苦不堪。今年不在北京,还是第一次没发作过敏。

有公众号文章说,中国有四亿人有过敏症状,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我自己的观察是,周围的人过敏的的确越来越多,每年三月到四月,校医院耳鼻喉 ​​​​...展开全文c
5月23日 04:04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有些作品的大热,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是太多人不满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所以才会一厢情愿地美化他人苦中作乐的生活。

这似乎折射的是一种普遍的逃避心理,不愿或无力直面自己的现实生活,只能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远方别人的生活之上,以为那样的生活代表着田园牧歌或世外桃源。

这样的社会心理现象颇 ​​​​...展开全文c
超期羁押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顽疾。从刑法的角度来说,超期羁押具有非法拘禁的性质,可能涉嫌非法拘禁罪。如果确实已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理应考虑取保候审。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改用电子镣铐,为什么这方面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为了办案方便而不惜违法吧。
刚刚,休庭后,@舞阳法院在对被告人王晓晨存在严重超期羁押且检察机关已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情况下拒不纠正,被告人再次要求法院及法警出示法院合法羁押手续,合议庭不予处理,王晓晨被连椅子带人推出法庭。特此就此严重违法事件向​​​​...展开全文c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尤其是下面的段落:

“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

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沉默是沉默者 ​​​​...展开全文c
刘瑜: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也终将是沉默者的墓志铭

刘瑜: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也终将是沉默者的墓志铭

中国社会习惯明哲保身,说多错多,活着就是好事。只要自己和家人没受伤害或大伤害,对很多恶事也是无所谓的。“莫管闲事...
5月17日 23:41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我最近发现,过多地纠结于事情本身的意义,反而会丧失做事的动力。既然如此,就不再纠结于意义,只问该不该做与能不能做。

就像写论文,煞费苦心写出来的论文,发表后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看,也谈不上对实务产生影响。在职称问题解决之后,为什么还继续去写论文?不单纯是兴趣,更多地还是觉得该这么做, ​​​​...展开全文c
从去年开始规划,想要做一档《影视中的法律》视频栏目,希望能做成系列。基本的构想是,选择经典的中外影视作品,来讨论其中涉及的法律与社会问题。形式上采取三人对谈的方式,由我担任主持人,再找一位法律实务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与一位在读的学生,三人一起对谈。做这个栏目,初衷是推动 ​​​​...展开全文c
5月16日 03:58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偶然与朋友聊起讨好型人格,发觉有的讨好型是下意识凭直觉的,有的讨好型则是精确地计算过的。比如,某类作品你读了后觉得特别随性自然,有治愈人心的效果,但可能是作者精确地计算了别人情感的结果。不得不说,这份洞察人心并做出准确反应的能力特别厉害,虽然不见得让人喜欢。相对而言,女性似乎更容 ​​​​...展开全文c
最近有个案件在法律圈引发广泛关注,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刑事案件一审的庭审过程中,本级法院的院长与上级法院的庭长能否指挥庭审的进行?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观看5月15日晚8点洪范圆桌研讨微博直播。
洪范圆桌研讨微博直播预告:
主 题:监督、指导还是不当干预?上下级法院关系与审级边界,
时 间:5月15号(周三) 20:00-21:30
主持人:王 涌 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研讨直播:新浪微博
研讨嘉宾:
...展开全文c
5月15日 09:06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目前国内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与教师职称晋升,考评时主要看论文发表、课题申请(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与领导批示。

论文发表方面,对论文发表的刊物有特别的限定,必须发表在本专业权威或核心刊物上。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对专业刊物影响力也有专门的评价排名体系,刊物更喜欢发有知名度的大牌教授的论文 ​​​​...展开全文c
5月15日 07:33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教育领域的很多所谓制度改革,就像是把一个鱼缸里的鱼腾换到另一个鱼缸,号称是要把鱼养得更大,更有利于鱼的生长,实际上就是折腾这些鱼。闹心的是,每过几年都要来一次这样的改革,结果鱼缸的生态环境反而越来越差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可能是非如此不足以彰显管理部门的政绩吧。
#非升即走下996的大学教师们#近年来,在网络上,高校青年教师们正陷入一种群体焦虑。他们在网络上自嘲为“青椒”,以此消解外界对这一职业的想象。职业压力巨大,面临激烈竞争,绩效困境的背后,真正的问题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究竟需要何种制度保证。

2020年,《国家治理》周刊刊发了一项对高校青年教 ​​​​...展开全文c
5月13日 23:43来自 iPhone 13已编辑
看到有高校的年轻老师因为非升即走/即降的制度而自杀的消息,挺痛心的。国内高校目前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学者普遍很焦虑。我一直怀疑,创造性的工作,在一个焦虑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高质量的成果?对学术创作来说,大学自身把土壤搞丰厚了,有了水草丰美的土壤,自然就能长出茁壮的大树。

​​​​...展开全文c
今年学位论文指导的系统里,开始能看到自己所指导的学位论文的外审意见,包括公开评审与匿名评审的意见。引入匿名评审用以倒逼学位论文的质量,从制度设置上可以理解,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从今年匿名评审返回的意见来看,有一些匿名评审似乎不怎么负责任。以前由于评审意见不会返给导师,还没注意匿名 ​​​​...展开全文c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