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翻译版《生活在树上》
无边桃炎2020-08-03 已编辑投诉编辑记录
阅读数:22万+

​​首先,看看题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原文】+【方括号内红字注解】+【紫字翻译版】如下: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比喻事物的开端,也有未见其物先闻其声之意】。滥觞【发端/泛滥均可】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振翅高飞】


【翻译版:一个看名字就很牛逼的人很早就说过,实践传统都完蛋了。年轻人开始藐视传统观念。但我觉得这样不好。相比过早地解除绑缚无拘无束一飞冲天,我选择「生活在树上」。】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这个词用错了,联系上下文,应为自恃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翻译版:我们天生就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但假如没脑子胡来甚至变成藐视一切破坏一切规则,那就很可怕了。对现实有落差乃至失望不是你胡作非为的理由。就算你把未来设想得再美好,也别觉得一切都妥了是可以随便浪的后浪了。】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要害/关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祓音拂,也就是去除/清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把握」这个词感觉还不够准确,不过一时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词,而且再一想,我觉得这个词还挺符合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人的】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翻译版:一团柳絮飞得再高也只是一团柳絮。它需要风,而且最后总会落地。柳絮看不起风,也看不起大地,是因为无知和傲慢。等它飞不起来的时候就知道了。】

 

在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的样子】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翻译版:这团柳絮之所以是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形状,离不开风的撕扯和行人的揉搓。柳絮飞得再高,最后还是一样要落地生根,发芽长大,好好地做一棵柳树。柳絮假如看不起柳树,也不想变成一棵柳树,丢弃了自己的种子,还不断膨胀,那它就不再是柳絮了,而成了一朵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窥视/观测】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实在】不能成立【尼采: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翻译版:当然了,也并不是说被撕扯揉搓以后的柳絮形状就是它本来的形状。对柳絮的撕扯揉搓并非不能批判,只是不能不带大脑、不经思考地批判。假如柳絮不忍受风,不依附人,最终它也很难降落到合适的土壤上生根。而你们这些没有被揉搓过的刚出生的柳絮毛毛,没有资格认为那些跋涉了千山万水并把这段经历写出来变现的柳絮媚俗,因为人家吃了苦而你没有。】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宫殿前的玉石台阶】,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需)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翻译版: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恶龙和屠龙少年的转换也就在一念之间。在你到底是屠龙还是变成恶龙之前,最好少说话,多行动。用前面那个看着就很厉害的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给自己立flag。】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倔强/刚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翻译版:既不要完全地走下沉路线,又不能自绝于人民,所以取个中间点:生活在树上。不上不下,也是可上可下,挺好。】


——引用结束——


这位考生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这篇文章要讲的,是理想与现实的权衡,是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权衡。


他为题目找到一个解决方式,那就是「树上的生活」,是居中调和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人的一种方式。


作者首先抛出观点,即生活在树上好过于直接腾空、不接地气。随后层层递进阐述。


首先,提醒少年们不要走极端,不要轻易否定那些在他们看来非常老旧过时的家庭观念或者社会观念。


随后,是原因。


原因之一,人的社会性不可去除。频借好风力才能送我上青云。而且作者指出年轻人容易傲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


原因之二,年轻人看不起家庭或者社会期望的那些目标,是想要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期望。但自我和自我期望本就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需要实践的。如果完全抛弃家庭和社会期望,其实也丢失了一部分自我。


随后作者反过来讲,因家庭和社会而形成的那部分自我,也可以审视和批判,但这样的批判不能「反智」,也就是不能不加辨别、盲目跟风反对。


作者举例尼采,表示先成为「骆驼」是有必要的。又以矿工诗人陈年喜为例,表示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的人并没有资格指责他「媚俗」。


上面那些都是理想、理念上的,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攀上权力高峰,还能把理想贯彻到底吗?


所以,作者认为,在做之前,什么都不要说。先实践,先体验。


树上的生活,是超越大众但也扎根于大众的,不是虚无缥缈悬浮于世的空中楼阁。最后结尾那句我挺喜欢。


※※※


要我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思考深度。


作者作为一名十八岁的高考生,语法和用词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我也能看到他的思维脉络:这篇文章的逻辑很明晰,而且确实实现了层层递进。我认为还是挺好的。


是否满分可以再议,但对这个年纪的人来讲,好就是好。


——而且倒也不必强调说这是好「作文」而非好「文章」,在我看来一篇长文言之有物,有观点有论述,哪怕有着浓浓的「三段式」+「堆论据」的应试风格,但它也的确是一篇文章了。


※※※


这篇文章最不妥之处,在我看来是三点。


一是文章引用了海德格尔、尼采等多位哲学家的观点。


我倒对解读或者引用得是否完全符合哲学家的原意要求不高,毕竟这位作者年纪不大,完全可以在那个年纪给出自己的理解,后面再慢慢修正——我在高中写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和现在相比完全可能观点和理解截然相反;何况海德格尔本身也是富有争议性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很多观点也是被反复探讨的,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我要说的是,这个年纪的青少年还真的不太适合钻进去看太多哲学书籍。


哲学书籍适合——啊,刚好引用作者之言吧,因为少年人「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


(这只是我一家之言,还是那句话,阅读没有门槛,只要识字就能看书,大家爱看啥看啥。我只是不建议,您酌情随意。)


——当然啦,假如这只是作者随手引用名人名言,那就当我没说过。


二是完全没有必要用那么偏僻冷门的词去表达,完全可以找到替换的通俗易懂的词。这纯属在考试时对老师炫技。如果真的写成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成了人为增加阅读和理解难度,失去文字存在本意,非常不可取


三是完全没有必要把「中心思想」(原谅我用了一个符合高考生的词)曲里拐弯地表达出来,也完全可以找到替换的表达方式。许多句子虽然从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但仍然属于人为增加阅读难度,绕来绕去,让人读起来磕磕绊绊,佶屈聱牙(不好意思,不是故意用这么佶屈聱牙的词的,我只是喵汪爱好者),也非常不可取


※※※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这是一篇好文章,但不提倡这样写。​​​​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