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新学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过程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编写环境时报、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课题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本课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水资源状况”、“爱护水资源”,前者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后者介绍了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教材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四个共识,即“水资源丰富又短缺”“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另外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如:指导学生调查、参观访问或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本地区水资源情况及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成小论文或编写环境时报,在班级、校园内展览、或进行演讲等活动。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教学建议:(1)提前一周布置调查内容,收集资料;(2)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材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学、讨论、小结);第二课时:展示成果(论文、时报或演讲)。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自学讨论达成共识

      (2)课前准备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播放有关水资源的录像或图片 观看、思考 利用录像或图片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欲望。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1.地面总水量;2.世界和我国总水量;3.淡水总量及可利用淡水量;4.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水量;5.我省人均水量及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对“水资源丰富又短缺” 的认识。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和分析图表,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1.水体污染有哪些?2.节约水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水污染的危害;4.预防和防治水污染的途径。 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的认识。 充分利用教材上精美的图和表,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体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丰富的水资源

      2.水资源的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

准备

实践

活动

指导学生调查:

1.家庭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2.本地区水资源状况;3.水污染程度和来源及现有的防治措施;4.针对不同类型水污染提出防治设想。

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与研究,调查方式有:查阅报刊、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等。并且把调查与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或编成小报。 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调查、查资料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文字、图表形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学会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展示

调查

与研

究的

成果

在教室内张贴部分学生编写的环境时报、《水法》报、水污染种类介绍等资料,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参观学习 参观、学习、体验并与自己的“作品” 比较 在成果展示与分享中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对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有很深的体会,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个“环保公民”。

演讲

组织几位论文好、口才好的学生上台演讲

演 讲

聆 听

思 考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倾听中汲取他人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树立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