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设计

新学网

      §17.1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材分析

      本节要让学生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及它们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内角,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里要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论论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同时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辅助线,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运用辅助线解决问题.而面对三角形的外角,又涉及到了角的不等关系,所以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这种不等关系的应用环境.

      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是为后面学习多边形及其角的性质和平面图形的镶嵌打基础,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实验、证明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以后正式学习证明打下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对三角形内、外角的性质的了解,难点是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而添加辅助线的规则和方法,是以后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引起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方法与思维的拓展.

      【课时分配】2课时

      §7.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认识辅助线,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作用.

      3.独立完成证明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毛

      2.了解辅助线的作用,能准确、规范地利用辅助线进行证明.

      3.规范学生的推理过程,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发现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已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推理、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小学所学知识,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结论产生质疑,从而引入证明,不但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问题1:如图,在△ABC中,等于多少度?

      学生回答:.

      问题2:这个结论你是如何得出的?

      学生回答:将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或者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问题3:利用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准确吗?

      学生回答:不准确(或准确).

      (教学说明:教师利用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思考,虽然用剪拼、测量的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最后教师要强调出,在剪拼和测量的时候都会产生误差,所以这两种方法是不准确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更为严谨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问题1:如何用剪拼的方法验证△ABC的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回答:将△ABC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再拼成一个平角.如下图,

      问题2:在①中,直线l有什么特点,它存在吗?

      学生回答:直线l // BC,直线l不存在,是我们自己画上的.

      问题3:这种原图形中不存在,我们为了解题需要而自己加上的线被称之为辅助线.利用图①,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利用平行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可以证明.

      问题4: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回答:

      已知:△ABC.

      求证:

      证明:如图,过点A作直线l,使l // BC.

      ∵l // BC,

      ∴∠2=∠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理,∠3=∠5.

      ∵∠1,∠4,∠5组成平角,

      ∴∠1+∠4+∠5=180°(平角定义).

      ∴∠1+∠2+∠3=180°(等量代换).

      即

      问题5:仿照上述证明过程,你能利用图②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吗?

学生回答:

      已知:△ABC.

      求证:

      证明:如图,延长BC,过点C作直线l,使l // AB.

      ∵l // AB,

      ∴∠1=∠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5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4,∠5组成平角,

      ∴∠3+∠4+∠5=180°(平角定义).

      ∴∠3+∠1+∠2=180°(等量代换).

      即.

      (教学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小学就是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出的,所以在这里仍以这种方法为主,引导学生从拼图中发现证明的方法.在这里要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开阔,尽量寻找剪拼和证明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①证明定理时要自己画图,写好已知、求证和证明;②添加的辅助线要有利于解题;③添加辅助线时不用写“添加辅助线”这种字样,但要说明你所添加的辅助线的位置、名称和性质,如过哪一点作一条什么线,这条线有什么性质等,这也是添加辅助线的“三要素”;④证明的每一步都要写理由,也就是在“∴”的后面写明得到这个结论的理论根据;⑤证明时要先理清证明的思路,再写过程.)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基础问题

      (设计说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1: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

      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解:.

      ∵AD // BE,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在△ABC中,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90°.

      问题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想出其他的解法吗?

学生回答:

      解:过点C作CF // AD.

      ∵CF // A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F // B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90°.

      (教学说明:此题的解法很多,以一种为主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解题方法,但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对学生的每一种正确解题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先理清思路,再动笔写过程.)

      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印象,了解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范围,形成初步技能.)

练习1.说出下列图中的x的值.

      学生:图中的x分别是70,60,30,50.

      练习2:下列哪三个角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

      (1)70°,60°,30°,80°;

      (2)110°,20°,50°,40°;

      (3)52°, 32°,58°,90°;

      (4)36°,108°,36°,72°.

      学生: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知道:(1)70°,30°,80°;(2)110°,20°,50°;(3)32°,58°,90°;(4)36°, 36°,72°.

      练习3:如图,从A处观测C处时仰角∠CAD =30°,从B 处观测C处时仰角∠CBD=45°,从C处观测A,B两处时视角∠ACB是多少度?

      学生: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知,在△ACD中∠ACD =60°,在△BCD中,∠BCD =45°.

      所以∠ACB =∠ACD -∠BCD=60°-45°=15°.

      (教学说明:以基础知识为主,把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特别是练习3,最好要求学生整理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四、反思总结 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本节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是整体思想.

      3.注意的问题:

      (1)注意小学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每个数学结论的得出,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不能理所当然地得出结论.

      六、布置作业

      1、课本76页习题7.2的3、4;

      (教学说明:及时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练习题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巩固.)

      七、拓展练习

      (设计说明: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1:思考:(1)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为什么?

      学生:(1)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是直角,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这个结果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是直角,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这个结果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锐角,那么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和一定大于90°且小于180°.将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分成两个角的话,必定有一个角小于90°,所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练习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等于多少度?(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等于多少度?

      学生:(1)50°;(2)如果80°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那么底角是50°,如果80°角

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那么底角就是80°.

      练习3:如图,已知,,,求∠BDC的度数.

      学生: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知,∠ABC +∠ACB =130°,而∠1+∠2 =45°,所以∠DBC +∠DCB =130°-45°=95°,所以∠BDC =105°.

      (教学说明:这三个练习中,练习1是对基础知识更进一步的了解,只要学生能说明白即可.练习2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审题.练习3体现了一种整体思想,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而且在以后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所以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整体思想的应用,以开阔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主要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一节探讨课.

      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早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而本节课是要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推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以前所得结论的不严谨,还要让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对已知结论进行论证.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开阔思路,让学生能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不仅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习惯.本节的证明较多,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先理清思路,再下笔证明的习惯.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