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上:《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新学网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2)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13、只有一个地球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师

      刘玲琴

      参与

      教师

      康德科 王复兴

      焦小军 张喜俊

      集中备

      课时间

      10.20

      反思说课时间

      10.25

      教材

      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学情

      分析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我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而且普遍具有道德观念,但欠缺的是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课堂为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交流。针对本节课人类的母亲——地球,对学生进行一次注重环保的教育。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重难点关键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看图引入,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研读悟情

      四、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1、播放在茫茫的宇宙中,星光灿烂,地球缓缓映入眼帘的课件。

      2、同学们,我们脚下就是地球,向地球打声招呼。

      3、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还能怎么称呼地球?

      4、这时候,板书"地球妈妈"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地球的课文,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3课。(板书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

      1、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主要内容小结填空: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1、课件出示问题: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1)感悟地球的渺小。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2)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小结: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语句来体会:

      ①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②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小结: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以书中的句子为依据,讨论课文中指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然后出示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

      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1、展示多媒体课件。

      2、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认真观看课件,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站起来,跺跺脚,感受脚下就是地球,向地球打声招呼。(地球,你好!)

      3、学生会回答:人类的母亲、美丽的家园、地球妈妈……

      4、让学生再次深情地向地球妈妈打声招呼。(地球妈妈,您好!)

      5、齐读课题。质疑。

      1、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答:课文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4、主要内容填空练习。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地球的可爱的?又是怎样写地球的容易破碎的?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汇报。

      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1、通过对地球环境污染的观看和了解,让学生不断的反省自己和警示他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创作环保标语和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词。

      2、学生交流讨论。

      精美的导入,学生便产生了很迫切的阅读期待。首先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初步的感受到了地球的美。

      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实则引导学生将地球人格化、形象化,从而拉近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学生读完课文后,请他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指导他们做一做练习。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中受到的启发,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即兴的创作出环保标语和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