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第十二册:《还有人活着吗》教案

新学网

      【教材分析】

      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对每一个幸存者来说,那是一场极大的灾难。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灾难中,党和政府及时派出了救援队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那片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这篇课文由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唐山大地震时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救援人员为抢救他人,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全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经历了生与死的砥砺,体验了死神面前得以援救的温暖,接受了人间大爱的洗礼。

      课文共九个自然段,从感人的电影镜头入手,步步升华,语调平实而充满激情。

      第一自然段,直接引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台词,既与课题呼应,同时也为读者创设了悬念,凸显了“还有人活着吗”短短几个字所包含的非同寻常的意思——对生的期盼,对奇迹的期盼。

      第二、三自然段,重现了观众看到影片中主人公奋力自救后的感人场面。特别是在那么多人带着生的信念被冻僵后,露西的“无比微弱”与“勇敢地滚到”、“挣扎着游到”、“拿到并吹响”的对比,更加强化了文题——面对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烛,一句简短的“还有人活着吗”竟成为重燃生命希望的力量源泉。

      第四、五自然段承上启下,笔锋溯转,从电影带给作者的感染,联想到对二十二年前唐山大地震的记忆。作者再一次用“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将跨越时空的记忆衔接起来,情感起伏,文势顺转,自然流畅。

      第六至第八自然段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幸存者顽强获救的经历,进一步具体支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这一句问话在二十二年前的地震废墟上无异于天国福音哪”。

      这三个自然段并列存在,结构相仿。文中三次使用“……听到过这声音”的总起句统摄全段,按照“总起句——被压状况——求生的顽强与执着——获救的经过”的叙述结构组织语言,内容精炼,文字精彩,并三次再现“还有人活着吗”,不仅与课题呼应,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第九自然段又回到了影院现场,作者将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了读者:观众们感受到是电影作品的震撼,这仅仅是一种源于导演与演员作品的体验;而作者则切身感受到“人类高贵精神”的震撼。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还有人活着吗”在全文先后出现六次,是贯穿全文的明线;自强不息,顽强活下去的信念则是全文的暗线。

      【教学建议】

      一、课前要多角度收集相关资料。

      1.收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如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查找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2.2008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使举国上下都沉于悲痛之中。学生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大部分都参与了募捐以及国殇日纪念的活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还有人活着吗”这一多次出现的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抓住课文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讴歌。

      课文中对四个人物的描写凸显了四幅感人的画面,可让学生分别具体概括。

      对露西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进行的;

      对田惠敏、片冈登、卢桂兰三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环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的。

      三、批注感受,拓展阅读。

      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学生选取感受最深的地方品味、批注感受。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规范感受的表达,可以使用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的思路与语言;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感受深的情节

经典词句

表达方法

我的感受

我的联想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课外阅读一课时。

      【参考资料】

      1.张丽钧 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河北省优秀教师,唐山市“十杰”青年、“十佳”教师。自1990年至今,共计发表文章400多篇。是《中国青年报》的优秀撰稿人,《深圳青年》、《散文》等报刊的长期撰稿人。有60余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知音》、《青年博览》等杂志转载。其中《畏惧美丽》、《捐赠天堂》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与爱情无关》被10余家报刊转载并被改编广播剧。

      2.唐山抗震纪念碑

      为纪念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唐山市修建了唐山抗震纪念碑。

      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的纪念碑广场内。广场占地 5.44公顷,东部是抗震纪念碑;西部是抗震纪念馆。

      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 3米,碑身高 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为 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 8.5米处镶有一块长 3.86米、宽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 7步,共 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

      《还有人活着吗》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赵晓辉 李春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独立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深化感知。

      3.把握文章表达情感的两条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为理解文本作铺垫。

      2.抓住重点词句品析、感悟。

      3.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升华感悟。

      4.开展课外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意味着什么?

      理解“我的泪,为人类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

      2.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课件播放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资料)

师:同学们,2008年的5月12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将太多的人置于了生与死的边缘,救援人员和遇险人员开始了与死亡搏斗的争夺战,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曾让我们内心激荡。而在32年以前,发生在我们河北省唐山市的那场地震灾难同样也经历了一场场生死大营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场灾难中上演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把最打动你的地方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对预习中出现的浅显问题小组解决,并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归纳。

预设:同学们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些不能解决的难题,通过整合,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问题。

1.“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援人员和遇险人员分别意味着什么?

2.“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3.为什么要以“还有人活着吗”为题?

三、全班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中心话题:“还有人活着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句段感悟,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预设:

(1)影片《泰坦尼克号》:“还有人活着吗?”短短几个字所包含的非同寻常的意思——对生的期盼,对奇迹的期盼。

(露西的“无比微弱”与“勇敢地滚到”、“挣扎着游到”、“拿到并吹响”的对比,更加强化了文题——面对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烛,一句简短的“还有人活着吗”竟成为重燃生命希望的力量源泉。)

(2)“还有人活着吗?”激起了唐山孩子般的哭泣。

这句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2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3)“还有人活着吗?”陌生叔叔的一句亲切的问询让埋在废墟里三天的田惠敏获得了活下来的机会。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对田惠敏在废墟中迫切求生的描写,抓住“哭着、喊着” “拼命地揪断”“勒得淌血”等重点词语体会遇险者急于求生的心情;通过“放声大哭”体会被救后的激动。)

(4)“日本朋友,你还活着吗?你在哪里?”一句不太熟练的日语问询,令“片冈登闻声,泪如雨下”。

(抓住“吓得他魂飞魄散”“以为自己死定了”“动弹不得”“绝望地操着母语高喊求救”等词语,理解地震时片冈登的绝望;“有人用不太熟练的日语高喊” 是对一个外国友人生命的负责。表达了我们对日本朋友的宽容与大度,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历史的恩怨,话语里是一种宽容大度。写出了他。)

(5)“还有人活着吗?有吗?”小战士的一句问话,救出了被埋废墟13天的卢桂兰。

(“被埋在医院的废墟中整整十三个昼夜的非凡的女人”“永不绝望” “在黑暗中等待”“不停地”“马上”写出了卢桂兰的坚强,永不放弃,她充满了对生的渴望,想着被救的可能;小战士“忙了一整天”“照例像往常一样”表达出小战士对生命的高度负责)

师小结:灾难来临,人的生命就更为可贵,因此人们更愿意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对生命的珍惜。

“还有人活着吗”对于救援人员来说是对一个个生命的珍惜和高度的负责。而对于遇险者来说则是被救的可能和生还的希望。在地震灾难中,这真是“无异于天上的福音哪!”

这句话贯穿文章全过程,将几个小故事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使的文章中心更突出。

解决难点——

师:作者说她的泪不是影片的导演“导”下来的,也不是演员演下来的,而“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

(播放地震中救援人员救助遇险者的画面、图片)

师:看到这些场景,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面对灾难,那些遇难者并没有灰心,对生的渴望是那样的强烈。

生:为了让更多的遇险者获救,救援人员从没有想过个人的安危。

生:面对灾难时人们不气馁、不服输的精神。

生:我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顽强意志。

生: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

生: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生……

师:灾难无情,人有情。正是这种面对灾难不畏惧、不服输、不放弃和対生命的珍视、尊重的高贵精神让我们勇敢地和灾难作斗争,并努力去迎接新的生活。

四、由课内到课外,入情入境。

1.感情朗读深层思考:文中真正感动你的是什么?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像、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味课文,延展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2.读后交流:文章中真正感动你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写读后感

1.观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积极救援的录像资料。

2.交流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精彩部分。

(或交流《犯人地震中自发救人》的文章)

3.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三、完成一篇读后感。

借助“5.12”汶川大地震,回顾地震时的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测评,使学生在总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控。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学和合作交流达成浅层次目标;鼓励学生质疑并整合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以学定教”,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从文章内容入手,引导谈出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说话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能力。注重感悟,强化朗读,让语文课能听到读书声。

将阅读由内容引向情感层面,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在孩子阐述自己理解的同时,重点引导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句简短的问询的真正意义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会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

写作手法的总结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培养。使读、说、写结合。

推荐阅读的材料和目录,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及时复习。将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适当变换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课外阅读可以既是课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也为后面的习作练习做准备。

写作基于阅读,从阅读延伸开去,把培养写作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