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

长安唐代人物专题

      [][公元727年-779年,唐朝第八位皇帝]

      唐代宗李豫作品目录长安景点长安特产长安地名网[手机版]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别名李俶,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唐肃宗之子。唐代宗曾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于宝应元年(762)登基,即位后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令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公元779年,唐代宗在紫宸之内殿驾崩,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肃宗长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吴氏。以开元农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初名俶,年十五封广平王。玄宗有孙百余,王是嫡皇孙。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

      收复两京

      禄山之乱,京城陷贼,从肃宗搜兵灵武,为天下兵马元帅。公元757年(至德二年)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唐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 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上元末年,两宫有疾,太子往来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角带者久之,及承监国命,流涕从之。

      登基除奸

      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病重,张皇后无子,后惧上功高难制,阴引越王系于宫中,将图废立。乙丑,皇后矫诏召太子。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兵到凌霄门,候太子至,保护太子到禁军中。当晚,领兵到三殿,将越王系及内官朱光辉、马英俊等囚禁,又将皇后软禁于别殿。肃宗因此而崩,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己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荡平余孽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公元763年(宝应二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0,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吐藩内犯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日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公元763年(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叛唐,公元765年(永泰元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

      去世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十二月丁酉,祔于太庙。

      历史评价

      《旧唐书》:①“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②“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敷衍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新唐书》:“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唐代宗李豫相关

      唐代宗李豫元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


人物关系:

      鼻祖:

      李天锡

      远祖:

      李虎(?~551)

      太祖:

      李昞(514572)

      烈祖:

      唐高祖李渊(566635)唐朝皇帝

      天祖: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高祖: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朝第三位皇帝

      曾祖:

      唐睿宗李旦(662716)唐朝第五位皇帝

      爷爷: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朝第六位皇帝

      叔祖父:

      李宪(679742)唐朝让皇帝

      李隆悌(692702)

      李范

      李业(?~734)唐睿宗李旦第五子,唐玄宗之弟

      李捴(683724)

      姑奶:

      唐睿宗玉真公主李持盈(692762)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

      唐睿宗淮阳公主李花山(686704)

      唐睿宗金仙公主(689732)

      唐睿宗凉国公主李㝹(687724)唐睿宗李旦的第五女

      颜师古(581645)

      唐睿宗代国公主李华(689734)

      唐睿宗霍国公主(?~756)

      唐睿宗薛国公主

      唐睿宗鄎国公主

      唐睿宗安兴昭怀公主(687692)

      唐睿宗寿昌公主唐睿宗李旦的长女

      父亲:

      唐肃宗李亨(711762)唐朝第七位皇帝

      儿子:

      唐德宗李适(742805)唐朝第九位皇帝

      孙子:

      唐顺宗李诵(761806)唐朝第十位皇帝

      曾孙:

      唐宪宗李纯(778820)唐代第十一位皇帝

      玄孙:

      唐穆宗李恒(795824)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唐宣宗李忱(810859)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岐阳庄淑公主(799837)

      李悟(?~826)

      李宁

      李恽

      李憻(?~867)

      李惴(?~862)

      李愔

      李悰

      李忻

      李悦

      李憬

      李恂

      李怿

      李惕

      李恪(?~821)

      李绮(?~833)

      李综(?~808)

      李约

      李经

      李纬

      李纵

      李结

      李絿

      李缮

      李绸

      李缃

      李绰(?~862)唐顺宗李诵第21子

      李绾

      李纮唐顺宗李诵十七子。

      李绚

      李纁

      李绲唐顺宗李诵十八子

      李绅唐顺宗李诵十九子

      李纶唐顺宗李诵二十子

      李謜

      李谅

      李谦

      李谔

      李迥(750796)

      李逵

      李述

      李逸(?~799)

      李运(?~801)

      李溯

      李逾

      李连

      李遘

      李邈(?~773)

      李暹

      李遇

      李遹

      李造

      李通

      李乃

      李选

      李迅

      女儿:

      升平公主(752810)唐代宗李豫嫡长女

      女婿:

      郭暧(752800)郭子仪第六子,醉打金枝

      外孙:

      郭钊(?~831)

      郭皇后(?~848)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

      郭鏦

      真定公主唐代宗李豫第二女

      兄弟:

      李系(?~762)

      李佋

      李荣

      李仅

      李僙(?~791)

      李僩

      李佖

      李偲(?~806)唐代召王

      李侹

      李僖

      李倕

      李侗

      皇后:

      睿真皇后沈珍珠

      妃子:

      唐代宗崔贵妃

      岳父:

      崔峋

      岳母:

      韩国夫人杨氏(?~756)

      继子:

      李偲(?~806)唐代召王

      叔伯:

      唐玄宗万春公主(732770)

      李璬(718783)

      李瑁(?~775)

      李琚

      董芳仪

      李琰

      李玢(?~784)

      李瑛(706737)唐玄宗李隆基次子

      李琬

      李琮(?~752)

      李一(716717)

      李璘(?~757)

      李玼(720784)

      李瑶

      李璲(?~765)

      李琦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

      李环

      恒王

      李瑝

      李珪

      李珙

      李璥

      李敏(719720)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五子

      姑妈:

      唐玄宗新平公主(?~775)

      咸宜公主(?~784)

      唐玄宗晋国公主

      唐昌公主

      姑父:

      薛锈

      信成公主

      卫国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女

      姑父:

      豆卢建(706744)

      唐玄宗永宁公主

      唐玄宗宋国公主

      临晋公主(?~773)

      广宁公主

      唐玄宗万安公主

      唐玄宗永穆公主唐玄宗李隆基长女

      姑父:

      王繇

      常芬公主

      唐玄宗楚国公主

      唐玄宗寿安公主李虫娘

      唐玄宗昌乐公主

      新昌公主

      姑父:

      萧衡(684752)

      太华公主

      寿光公主

      上仙公主

      乐城公主

      真阳公主

      姑父:

      源清

      苏震(?~763)

      怀思公主

      唐玄宗齐国公主

      姑父:

      张垍

      孝昌公主


经历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公元763年)


相关成语: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