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newxue.com提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文笔精华(二)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文笔精华(二) > 文笔精华(二)教学设计

一、《天坛》秦牧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体会秦牧散文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

设计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它的石栏杆也好,圆台上磨平了的石块也好,条数、块数都和‘九’字有关”吗?

二、《古罗马斗技场》乔万里奥里

设计问题:古罗马斗技场是个什么样的场所?你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一张设计图吗?

三、《昆明花街》李广田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选文的铺张、对比、烘托之法。

设计问题:作者如何写花节的盛况的?

四、《苏州小巷》陆文夫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触觉、视觉和听觉方面去感受苏州小巷的整洁幽深和曲折多变。

设计问题:你知道陆文夫吗?他是怎样写出他对苏州小巷的印象的?

后记:

每一段文字都有各自精妙之处,安排1教时实在是蜻蜓点水。课前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参考。课间采取学生自学、相互讨论、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结合文本进行解读。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学生兴趣较浓。

生词:

圜:(YUAN)同圆厩:(JIU四声)马棚,也泛指牲口棚。

接踵(ZHONG三声)摩肩:脚碰脚,肩碰肩。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也说摩肩接踵(ZHONG三声)

炫耀(XUAN四声)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能谈谈给留下你深刻印象的建筑吗?

2、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3、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

4、精读品析

刚才我们通读了这四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教学任务。

(1)四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

5、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本中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否有我们刚才分析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交流评价)

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6、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

7、课后学习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语言,描写校园、公园或者街角一景。

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澄海东里樟林。我国著名文学大师。

秦牧于香港出生。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932年回到故乡樟林。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糸主任。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出版《秦牧全集》十卷。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馆藏作品:《秦牧全集》、《火种集》、《秦牧散文集》、《彩蝶树》、《秦牧儿童文学全集》、《秦牧文集》、《秦牧散文选》、《花城》、《秦牧科普作品选》、《华族与龙》、《艺海拾贝》、《哲人的爱》、《在国际飞机翼下》、《翡翠路》、《森林水滴》、《秋林红果》、《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秦牧论散文创作》、《访龙的家乡》、《中华散文珍藏本·秦牧卷》、《寻梦者的塑像》、《盛宴前的疯子演说》、《巨手》、《晴窗晨笔》、《愤怒的海》。

乔万尼奥里

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斯巴达克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探索作家的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八三八年五月十三日,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诞生在罗马的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自由主义战士,曾任税务检察官。一八四八年革命高潮席卷意大利时,父亲参加国民自卫军,抗击奥地利侵略者和罗马教廷,捍卫罗马共和国。翌年,教皇重新盘踞罗马,父亲被免职。乔万尼奥里从小受到父亲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意大利遭受异族蹂躏和封建压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兴起的岁月中度过的。风雷滚滚的革命时代,家庭的反封建传统,很早就在他身上培育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乔万尼奥里起先在高级中学和大学攻读文学、哲学。为了献身民族复兴运动,二十岁那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带领三个弟弟加入意大利诸邦中唯一没有被外国势力控制的撒丁王国军队。一八六七年,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攻打教皇控制的罗马,乔万尼奥里又和弟弟们投奔加里波第麾下。他作战英勇顽强,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加里波第的赞赏,被任命为连队指挥官。在解放蒙特洛通多的战役中,他指挥有方,坚定果断,受到嘉奖。他的一个弟弟范比奥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嗣后,根据加里波第的提名,他擢升为总参谋部军官。加里波第的儿子曾回忆说:“他的声名品行,他的刚毅无畏,始终是任何赞美之词难以描述的。”同加里波第的战斗友谊,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对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很大的影响;《斯巴达克思》中渗透的现实生活的气息,是同这段经历直接有关的。

一八七○年,乔万尼奥里退伍。此后他当过新闻记者,为进步刊物撰稿;同时,执教于罗马、威尼斯,讲授文学、历史,并担任罗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还多次当选罗马市、省和意大利议员。

乔万尼奥里是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从小对古典文化、历史和意大利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据他自述,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六岁阅读史书,十岁已博览古罗马史学家的经典,在校学业优异,年年名列前茅。这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年,他以写作幽默诗歌、古罗马名人传和文艺评论活跃于文坛。他一生共写了六部历史小说,两部现代题材长篇小说,两个剧本,一部诗集和两部文艺评集。

其代表作历史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十九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小说场面广阔、细节生动,善于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形象丰满动人,富有传奇色彩。

李广田,曾用笔名曦晨、黎地、洗岑等,山东省邹平县人。1906年10月出生在一户王姓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取名锡爵,不久“借”给中年无子的舅父,改姓李,名广田。1968年11月,被极左路线迫害致死。

详细如下

他先后出版过八本散文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不少篇什,计有一二百篇之多。他的散文,篇篇都是“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都发人深思,融会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名字可以和朱自清、冰心等散文家的名字排列在一起。

他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教师中有杨晦,同学中有臧克家、邓广铭。

1929年秋季,李广田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先读预科二年,后读本科四年,攻读巩,还跟周作人学习日文、自修法文。

1935年秋北大毕业后,他到济南,在一所中学任教。

从李广田最早发表作品的1930年初开始,到离山东开始流亡的1937年底止,可以算他创作的前期。这个时期,散文结集:《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雀蓑记》虽是1939年出版的,但其中各篇却都是1937年6月以前写作的)。诗结集一本:《汉园集.行云集》,还有一些散见于集外的篇什。

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童年和故乡的生活。

总观李广田的前期散文,人题材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乡土文学”。李广田前期作品丰富了“乡土文学”园地。在艺术格调上,李广田的悲剧氛围,人物的悲剧命运,又给李广田前期创作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1934年,他把自己的诗结集为《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何其芳的《燕泥集》合为《汉园集》,交商务印书馆,作为郑振铎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于1936年出版。

在“汉园三诗人”中,卞之琳的诗淡泊,何其芳的诗绚丽,而李广田的诗则相对地浑厚些。也许因为李广田不刻意求工,更多注意真情流露的缘故。

1941年春,李广田由卞之琳介绍,转至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为时五年之久。这期间,他在中文系教文学概论。他与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过从甚密,并同为联大学生中影响最大、活动时间最长的“冬青社”的导师。他还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和反内战的民主运动。

1946年夏秋间,西南联大复员北上,他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秋,应朱自清邀请,转往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8月,朱自清病逝,他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着手选编《朱自清选集》和《闻一多选集》。同年,即北平解放前夕,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文协(作协前身〕理事。

从1937年全面抗战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是李广田创作的中期。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丰收,计有散文集三本:《圈外》(再版时改名《西行记》)、《回声》和《日边随笔》(此外还有《灌木集》)。短篇小说两本:《欢喜团》和《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论文集六本:《诗的艺术》、《文学枝叶》、《创作论》、《文艺书简》、《论文学教育》和《文学论》(出版于1982年11月,完成于1946年5月)。

李广田中期散文,比较前期,题材更加多样,思想更富战斗性,个人伤感或身边琐事几乎绝迹,社会的时代的印记处处可寻;朴实、自然、真挚、亲切的基本格调未变,但文风却趋于明朗、犀利了。

李广田的散文注重题材、人物的典型性,有时和短篇小说不大容易区别开来。

新中国诞生后,李广田继续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北京调到昆明,在云南大学任副校、校长,一直到1968年去世。这十九年,即李广田的创作后期,恰好与前、中期时间和相等,但论创作数量却远不能相比。这十九年只创作了薄薄的一本诗集《春城集》,以及少量散见于报刊的散文等。

于1957、1958年中,受到当时形势的触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二十多首诗,编成《春城集》出版。这些诗,歌颂了平凡的趔,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朴实、浑厚、真挚、亲切的风格。

《春城集》与《行云集》相比,后来未能居上。思想前进上,艺术上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跃进来,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仅李广田一个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总结。

1962年里,李广田又以高昂的情绪,创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篇散文《花潮》、《山色》、《不服老》、《同龄人》等。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李广田是当之无愧的。

“文化大革命”中,他坚决抗拒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煽迫害狂潮,被监禁,被拷问,被上台批斗,被挂牌罚跪,被拳打脚踢......,他绝没有屈服。

1968年11月2日夜里,他突然死在昆明市郊外的莲花池内,头部被击伤,满脸是血,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腹中无水......,待人发现时,他已直挺挺地站立了好几小时,死而不倒!“昂了首,望着天

陆文夫简介

 

2005年7月9日,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陆文夫,生于1928年3月23日,江苏泰兴人。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其中《美食家》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光明网)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