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7-12 11:29发布于 北京 来自 微博网页版
趁着萝卜快跑的热度,简单说两句:

Robotaxi 老树逢春,当然是让人高兴的事,Waymo 今年已经 15 岁了,在这期间,搞 Robotaxi 的公司死的死,转型的转型,坚持下来的不多。萝卜快跑上热点以及特斯拉即将发布的 Robotaxi,再加上群众对 AGI 、机器替代人的关注,有点再次把 Robotaxi 吹向风口的感觉。

先讲工作替代吧,毕竟这个关注点的探讨是最多的,个人觉得这个探讨太早了,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市场层面」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

就拿跨越鸿沟理论来说,Robotaxi 在打车中的比例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出 innovators 这个象限,而城市 NoA 在乘用车中的搭载今年才算出了 innovators 区间,进入到 early adopters 这个区间,他们都还没有跨越鸿沟,会不会掉进沟里,都还是未知数,而只有跨越鸿沟的技术,才会迎来高速发展。

关于自动驾驶的实现,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似乎都不是很好的态度,放到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忽略短期噪音,重视长期价值,愿意用一辈子去一件事,这种态度更让人欣赏。

第二点,讲一下技术和商业路线,一提到 Robotaxi 和乘用车辅助驾驶,业内人士往往将其分为直接 L4 和渐近路线之争,一谈到技术路线就容易谈到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之争、分模块与端到端之争,但个人认为,技术路线从来不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不论你是一个 Robotaxi 厂商还是个辅助驾驶厂商,区别不在于你采用了什么技术,而在于你采用了哪种商业路径。

Andrej Karpathy 有一篇文章写的比较好,推荐阅读(Oi陆三金)。他说,「自动驾驶行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完全自主。Waymo采取了先追求自主然后扩展到全球的策略,而特斯拉采取了先全球化然后扩展完全自主的策略。」

对,区别就是你是先实现在武汉、广州、旧金山、凤凰城等城市实现自动驾驶,再逐步推向其它区域,还是先在全球先卖车,再逐步将这些车实现自动驾驶。这里面更多是对商业的考量,而不是对技术的考量。

关于 Robotaxi 的褒贬这些年有很多,在乘用车圈子里,大多数人对 Robotaxi 是持负面看法的,有说 Robotaxi 技术上不好泛化的,有说 Robotaxi 成本过高的,但大多数的说法都没有打动我,不过有一个逻辑我是比较认的,如果你不能大幅在效率和成本上超越网约车,用户是不会用的。

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才不会管你技术是否先进,他不会管你是不是自动驾驶的,是不是 ChatGPT 生成的,也许在早期的时候,他会为噱头买单,但放到更长时间,当技术祛魅之后,他更关心的是实际体验和成本,是性价比。

Robotaxi 短期内可以在体验和成本上实现对网约车的替代吗?可能很难。

如果这个过程很漫长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打车这个事是有网络效应的,司机和用户要做匹配,当双边都非常强大的时候,这种网络效应会让头部聚集现象非常严重,供给和需求都会被平台虹吸,其他企业的飞轮很难转得起来,也就是说不管你的 taxi 是不是 robo 的,你这个事只要还是 taxi 这个事,就一定要想办法实现网络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在做 Robotaxi 的时候会考虑做 Airbnb、Uber 模式,车是车主的,技术是特斯拉提供的、车主买断的,特斯拉向车主分发订单做运营。如果是 Robotaxi 厂商自建车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负担这个成本,中国市场如果是 1000 万台营运车就是 1.5 万亿的车辆成本,还不包括运营成本,靠慢慢滚雪球很难建立起这么庞大的车队,网约车平台的网络效应也不会给 Robotaxi 厂商这么多的时间去建立平台的。

滴滴、Uber 的价值在 Robotaxi 时代不会被冲击太多,如果有冲击,也来自于特斯拉的这种打法,而不是目前 Robotaxi 厂商的方式。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比较粗糙,见谅。
i陆三金

@i陆三金

Andrej Karpathy《自动驾驶作为 AGI 的案例研究》全文: 由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进展,最近关于AGI、其时间表以及可能的形态的讨论越来越多。其中一些是充满希望和乐观的,但很多则是恐惧和悲观的,姑且这么说吧。不幸的是,其中很多也非常抽象,这导致人们在讨论中互相绕圈子。因此,我一直在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