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基层如何走出借调围城##京报锐评#一段时间以来,借调成为基层单位的现实痛点之一。被借调的干部也吐槽不少,比如自己苦活累活没少干,到头来却两头不靠。

作为一种基层干部的非常规流动方式,借调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上级机关借助下级单位的精兵强将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借调过程也有利于“潜力股”脱颖而出。同时,下级单位借人出去,对推动上下级业务沟通、拓展借调干部的视野能力也有帮助。

无疑,借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多赢,而之所以频遭诟病,主要源自操作跑偏变形。比如,上级单位借调随意化,不分轻重缓急将人员借调过来,一旦人员就位,就把大事小情一股脑儿往其身上推,甚至对一些得力干将不舍得放手,一借就是好几年。比如,借调人员获得感不强,每天忙得团团转不说,囿于编制问题也没办法完全调入新单位,与原单位的长期疏离又导致错过了职级晋升等机会。再如,基层单位本就事多人少,将骨干借出去后,开展自身工作时愈发捉襟见肘。长此以往,不少基层单位和干部一听到借调就犯愁。

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章立制、严肃执行。加强对借用单位、派出单位及借调干部的统筹管理,严格确立非必要不借、借了要用好、到期即返岗的导向。当前,借调情况之所以如此普遍,深层原因是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导致工作和人员不匹配。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人岗相适。在借调之前,先挖掘本单位干部潜力,下大力气铲除在编干部“慵懒病灶”。同时,如果确需借调,也要加强对借调人员的关心关爱,特别是不能打着“锻炼”名义交办过量工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可见,中央的态度是很鲜明的,在治理资源下沉的今天,上级机关应当克制过度借调的冲动。而一旦借调了人员,就应当按规办事、给予关怀。让借调机制回归本意,才能更好成为业务交流的快车道、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北京晚报评论员 夏天)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