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

长安唐代人物专题

      [][公元619年-653年]

      长安景点长安特产长安地名网[手机版]

      吴王李恪(619-653年),唐太宗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李恪于贞观十七年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他善骑射文武才,是宗室贤王,曾任益州都督、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年初,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李恪才被彻底的昭雪平反。

      人物生平

      少年历宦

      武德 三年(620年)六月,时年李恪两岁,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

      贞观元年(627年),李恪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从一品)晋封为封汉王。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改封蜀王,并被太宗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军事(府治今四川成都),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却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

      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说:“我看见密王李元晓等都是皇帝的亲人,陛下心怀友爱,仁义比古人还要高,分给他们车辆舆服,委任他们作为藩屏,必须遵守礼仪,以担负属望。我看见皇帝的儿子拜见诸位叔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臣拜倒于地请求陛下降下训诫,作为永远遵守的法则。”太宗于是下诏对李元晓等说,不必拜答吴王李恪、魏王李泰两兄弟的拜见。

      赴任封地

      此后直至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欲重置封建前,李恪分别于贞观五年(631年),被任命为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府治今甘肃天水),未赴任;贞观七年(633年),被授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府治今山东济南),赴任一年;贞观八年(634年),再次成为益州大都督,开亲王或宰相遥领都督的先例。

      李恪将要赴任齐州都督之前,侍奉太宗,与父亲一起用膳。事后,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我和儿子,常常想多相处。但是家与国的事情义理,实际大不相同。我想让他子孙可以代代传承,并且又能断绝他不合适的想法。现在我在供养太上皇,与私人感情也不同,是为了镇守抚慰国家,不让太上皇忧烦,这是君主应有的孝顺方式。”魏征回答:“我听说孝行有三种:最大的孝顺是使得双亲被尊崇,其次是不使双亲受辱,最下是能够颐养双亲。现在陛下功业成远名扬,统治整个国家,华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乐康泰,这正是实实在在的大孝顺,远不同于侍奉双亲左右伺候他们饮食的孝顺。而且君主,怎么能与平民一样与子孙时常同处一室,这不是保护国家巩固国本的方法。”

      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想通过世袭封建的方式,试图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因此,他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在那年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全部世袭封建。

      罢官风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而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任命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府治今湖北安陆),赴任。同年末,李恪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必须要提及到的是,《新唐书》记载,李恪是因为与乳母的儿子-而被-罢官,两唐书此处记载矛盾。作为惩罚,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

      这次免职,还留下一段太宗纳谏的佳话轶事:太宗偏袒李恪,对侍臣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该死。”柳范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太宗大怒,拂袖入内殿。过了很久,单独召见柳范道:“你为什么要犯颜指责我?”柳范回答:“我听说人主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我不敢不进自己愚钝的正直。”太宗于是才打消了怒气。通过这件事,太宗作为一个护犊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这次免官的时间并不长,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将要出发赴任时,太宗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的君主,统治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而地位显赫,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东平宪王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歌舞淫乐的0,不得不慎重。这样才能使国家像磐石一样坚固,永远做到宗室连成卫国,外有忠君的美名,内有孝顺的美德。你应该自励自勉,日日长进。你将要离开我的身边,十分伤心恋恋不舍。想送你些珍贵的玩赏物品,又怕助长你的骄傲与奢侈,所以告诫你这些话,作为父亲的教诲。”

      或许是这封《诫子书》的作用,李恪学会自我克制,此后史书上未再见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免职的记载。不仅如此,李恪敬畏权万纪的刚直而善纳其言,连太宗都啧啧称奇,以为权万纪的一大政绩。以致此后在处理齐王李祐类似的问题上,太宗想如法炮制,却适得其反,且妄送权万纪的性命。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在各方压力下废除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待考,李恪此后官职迁转不详。

      这段时间,李恪可能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但此记载,亦存在夺文有误的可能,因此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次易储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宗许诺魏王李泰立其为太子,但因长孙无忌坚持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亲自审问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太宗于是幽禁李泰于将作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晋王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同年十二月,太宗对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做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这段话在《贞观政要》上的记载是贞观十一年,因此时间上存在争议。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从现存史书记载观之,长孙无忌从此之后,深为记恨李恪。

      永徽蒙冤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时为高宗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官职太子太师。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有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因为我看见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此事,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

      平反昭雪

      显庆五年(659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恪被唐王朝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任命河间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来作为李恪的继承人 。李恪在获罪赐死后,墓志记载唐王朝特别优待以国公之礼将其下葬,可见李恪在被赐死时已被废为庶人,也就是说,其皇族的身份在当时被剥夺。而显庆五年的追赠,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认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毕竟难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为,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赦免李恪的四个儿子。直到光宅元年(684年),李荣获罪,而李恪四子此时得以赦免,这才让其长子李仁承袭父亲的爵位。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李仁)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神龙初,在永徽四年与李恪同时获罪的荆王李元景被追复爵位与封地,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可知,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在神龙元年(705年)年末;而他的亲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复应在神龙二年(706年)。至此,李恪才被彻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二月乙亥日,南唐国主把太祖庙号改为义祖。己卯日,南唐国主为李唐皇室的父母发哀,与皇后一起身着斩衰居住在草庐中,遵守初丧之礼,早晚临丧临持续了五十四日。江王李知证、饶王李知谔也请求身着斩衰之服,没有被允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也穿着丧服,进入灵堂哭的十分悲痛,仿佛是临父母之丧。

      辛巳日,国主下诏国事委托齐王李璟详加决断,只有军务需要上奏。庚寅日,唐主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昪,下令百官讨论二祚合享的礼仪。辛卯日,宋齐丘等人议论将义祖的灵位放在七室的东面。南唐国主下令将高祖放在西室,太宗在次的位置,义祖又在更次的位置,都是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是诸侯,不应该与高祖、太宗享受同样的祭祀,请在太庙正殿后面另外建庙而祭祀。”皇帝说:“我从小就托身给了义祖,如果不是义祖对吴地有功劳,我怎么能开启这样中兴国家的大业呢?”群臣于是不敢多说。南唐国主想要将吴王李恪认为祖先,又有人说曰:“李恪是被诛杀的,不如将郑王李元懿认为祖先。”南唐国主于是让-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认为吴王的孙子李祎有功劳,李祎的儿子李岘是宰相,于是认吴王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李岘后代第五世一直到父亲李荣,他们的名字生平,-都有所撰写。唐主又因为经历十九位皇帝、期间三百年,怀疑十世太少。-说:“以三十年为一世,陛下如果是生在唐僖宗文德年(888年),距今已经过了五十年了。”于是南唐国主便听从了-们的话。

      同年三月,庚戌日,南唐国主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从曾祖开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庙号和谥号。

      后世纪念

      2005年7月,在西安长安区郭杜镇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志被发现。但是由于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坏,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为李恪最后葬地,可能性颇大。

      李恪墓志,青石材质,志盖为覆斗型,上有篆书“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周有纹饰,品相尚可。

      李恪的母亲

      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杨妃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仅有寥寥数字。

      杨妃的卒年,现不可知。《唐会要》昭陵陪葬名单中并未出现“杨妃”,而《唐会要》名单本身亦非完整,故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数。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李恪被卷入政治斗争,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亦受牵连。现从两唐书中,未见此案对杨妃生平的影响,难以判断是其史料遗失还是其已亡于冤案之前而未被牵连。

      历史评价

      李世民:“吴王恪英果类我。”

      毛泽东:“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张唐英:“既立高宗而复欲立吴王恪,卒使以猜疑而被罗织之罪,皆太宗失于独断而致之也。噫夫人之生贵为天子之子,是天下之贵无以加之也。以建立之失不保性命,则与夫生于不贵之族,反得终天年者岂不远哉。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佚人:“长孙无忌以私忿逐江夏王,又以吴王恪人望髙有文武才,譛杀之。恪临终曰;“使社稷有灵,无忌当族灭。”禇遂良亦譛杀刘泊,后髙宗欲立武昭仪,无忌遂良固谏不从。无忌贬黥州,逼令 ;遂良贬爱州,遂卒。嗟夫!古之君子,一为非义,虽有百善卒不为,令德之士。而天亦不以其所为百善,掩一非义,故卒不享令终之福,无忌遂良是也,岂不惜哉!”(唐史及影响录)。

      洪迈:“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

      陈栎:“……宠泰嬖恪储位不决至欲引刀自刺而社稷之本几于动揺……”

      张燧:“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丁耀亢:“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龙炜:“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之耻。未几,而遂有?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王夫之:“元景之长而有功,恪之至亲而贤,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


人物关系:

      鼻祖:

      李暠(351417)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

      远祖:

      李歆(?~420)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太祖:

      李重耳

      烈祖:

      李熙

      天祖:

      李天锡

      高祖:

      李虎(?~551)

      曾祖:

      李昞(514572)

      爷爷:

      唐高祖李渊(566635)唐朝皇帝

      奶奶:

      太穆皇后(569613)唐高祖李渊皇后

      叔祖父:

      李湛 蜀王

      李洪汉王

      李澄梁王

      父亲: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儿子:

      李仁(646708)

      李玮(650686)

      李琨(?~703)

      孙子:

      李祎

      曾孙:

      李岘(708766)唐朝宰相

      李峘

      李峄

      李祗

      曾孙:

      李巘

      李璄

      兄弟:

      李承乾(619645)

      李泰(620652)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朝第三位皇帝

      侄子:

      李弘(652675)

      章怀太子李贤(655684)

      侄孙:

      李守礼(672741)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唐朝宗室、亲王

      唐睿宗李旦(662716)唐朝第五位皇帝

      侄孙: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朝第六位皇帝

      唐睿宗玉真公主李持盈(692762)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

      唐睿宗淮阳公主李花山(686704)

      唐睿宗金仙公主(689732)

      唐睿宗凉国公主李㝹(687724)唐睿宗李旦的第五女

      颜师古(581645)

      唐睿宗代国公主李华(689734)

      唐睿宗霍国公主(?~756)

      李宪(679742)唐朝让皇帝

      唐睿宗薛国公主

      李隆悌(692702)

      李范

      李业(?~734)唐睿宗李旦第五子,唐玄宗之弟

      李捴(683724)

      唐睿宗安兴昭怀公主(687692)

      唐睿宗鄎国公主

      唐睿宗寿昌公主唐睿宗李旦的长女

      唐中宗李显(656710)唐朝第四位皇帝

      侄孙:

      唐中宗安乐公主李裹儿(684710)唐朝唐中宗李显最小女

      唐中宗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

      唐中宗女长宁公主

      李重福(680710)

      李重润(682701)

      唐中宗定安公主(?~733)

      李重俊(?~707)

      唐中宗女永寿公主(?~685)

      唐中宗新都公主

      唐中宗成安公主李季姜唐中宗李显第六女

      唐少帝李重茂(695~?)唐朝皇帝

      李素节(648690)

      李上金(?~690)

      李孝(?~664)

      李忠(643664)高宗时期废太子

      侄女:

      唐高宗太平公主李令月(665713)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

      唐高宗义阳公主李下玉(640691)唐高宗李治的长女

      唐高宗高安公主(649714)唐高宗李治第二女

      李恽(?~674)

      李明(?~682)

      李愔(?~667)

      李佑(?~643)

      李慎(628689)

      李贞(627688)

      李福(634670)

      李嚣(?~632)

      李简(?~631)

      李宽(619~?)唐楚王

      姊妹:

      唐太宗城阳公主(630671)

      丈夫:

      薛瓘

      杜荷(?~643)

      外甥:

      薛绪

      薛顗

      薛绍(663689)

      唐太宗长乐公主李丽质(621643)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嫡长女

      丈夫:

      长孙冲

      唐太宗高阳公主(?~653)武媚娘传奇

      丈夫:

      房遗爱(?~654)

      唐太宗新城公主(634663)唐太宗最小女

      丈夫:

      长孙诠(?~659)

      唐太宗晋阳公主李明达(633644)唐太宗与文德皇后之女

      唐太宗兰陵公主李淑(628659)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

      丈夫:

      窦怀悊

      唐太宗遂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

      丈夫:

      窦逵

      王大礼(613669)

      唐太宗临川公主李孟姜(?~756)

      丈夫:

      周道务

      唐太宗南平公主(?~650)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

      丈夫:

      王敬直

      刘玄意

      唐太宗汝南公主(620636)

      唐太宗襄城公主(?~651)

      丈夫:

      萧锐

      唐太宗安康公主唐太宗第十四女

      丈夫:

      独孤谋

      唐太宗巴陵公主(?~653)

      丈夫:

      柴令武(?~653)

      唐太宗新兴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五女

      丈夫:

      长孙曦

      唐太宗豫章公主

      唐太宗东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女

      丈夫:

      高履行

      唐太宗普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

      丈夫:

      史仁表

      唐太宗晋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女

      丈夫:

      韦思安

      杨仁辂

      母亲:

      唐太宗杨妃

      外公:

      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朝皇帝

      舅舅:

      杨暕(585618)

      杨杲(607618)

      杨昭(584606)

      叔伯:

      李元懿(620673)唐高祖第十三子

      李元婴(630684)滕王

      李元嘉(618688)韩王

      李元礼(619672)徐康王

      李灵夔(?~688)鲁王

      李元吉(603626)巢刺王

      李元名(?~689)舒王

      李元景(618653)荆王

      李元裕邓康王

      李智云(603617)楚哀王

      李元庆(?~664)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

      李元祥(626680)江安王

      李建成(589626)隐太子

      李元方(?~630)周王

      李元昌(619643)汉王

      李元晓(?~678)密贞王

      李元轨(?~688)霍王

      李玄霸(599614)卫怀王

      李元则(?~652)彭思王

      姑妈:

      唐高祖长广公主(?~648)唐高祖李渊第五女

      唐高祖高密公主(?~655)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

      姑父:

      段纶

      唐高祖房陵公主(619673)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第六女

      唐高祖常乐公主(?~688)

      姑父:

      赵瑰(?~688)

      唐高祖丹阳公主

      姑父:

      薛万彻(?~652)

      唐高祖馆陶公主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女

      唐高祖万春公主

      姑父:

      豆卢怀让

      唐高祖襄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二女

      姑父:

      窦诞

      唐高祖淮南公主李澄霞(621689)

      姑父:

      封言道(616699)

      唐高祖南昌公主唐高祖李渊第十女

      姑父:

      苏勖唐朝十八大学士

      唐高祖长沙公主

      唐高祖平阳昭公主(?~623)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

      姑父:

      柴绍(578638)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高祖安平公主

      唐高祖千金公主

      姑父:

      温挺

      温振

      唐高祖衡阳公主

      姑父:

      阿史那·社尔(604655)

      唐高祖庐陵公主唐高祖第九女

      姑父:

      乔师望

      唐高祖临海公主

      姑父:

      裴律师


  同名人物:

      李恪(?~821)陕西省西安长安 []


  同年(公元619年)出生的名人:

      辩机(619649)浙江省金华

      李承乾(619645)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李元昌(619643)汉王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李元礼(619672)徐康王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李宽(619~?)唐楚王陕西省西安

      + 更多公元6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653年)去世的名人:

      陈硕真(?~653)中国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浙江省杭州淳安

      李元景(618653)荆王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张行成(587653)唐朝宰相河北省保定市安国

      杨弘礼(?~653)唐朝宰相陕西省渭南华阴

      唐太宗高阳公主(?~653)武媚娘传奇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唐太宗巴陵公主(?~653)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 更多公元65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