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天才》:唱片业传奇西摩·斯坦回忆独立音乐黄金年代

新浪网 2022年09月06日 15:31

      《听见天才:塞尔唱片和独立音乐的故事》是传奇独立音乐厂牌——塞尔唱片公司创始人西摩·斯坦的自传。无论西摩·斯坦还是塞尔唱片,对今日的国内读者来说,大概都算是陌生的名字,但对于从“打口”时代走过来的“老家伙们”来说,塞尔唱片就是一个传奇。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欧美的“打口带(唱片)”广为流行。它们实际上是欧美唱片公司处理的滞销货(或残次品)。这些为防止盗版和侵权而故意损坏的磁带和唱片,仍保留了部分音轨,并以工业垃圾的方式登陆中国,最终以廉价又“地下”的方式,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欧美流行乐迷。

      无数花花绿绿的打口带中,有一个乐迷无法绕过的名字——SIRE——塞尔唱片。它还一个很好辨认的标志——阴阳鱼太极图。它为乐迷们带来了不计其数的好音乐:“雷蒙斯”(the Ramones)、“伪装者”(the Pretenders)、“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回声与兔人”(Echo and the Bunnymen)、“史密斯”(the Smiths)、“赶时髦”(Depeche Mode)、“替补”(the Replacements)、“驾驭”(Ride)、“治疗”(the Cure)、麦当娜(Madonna)、K.D。朗(k.d。 lang)……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种独特的声音,给中国乐迷带来一波又一波的音乐新浪潮,进而影响了中国独立音乐的发展。而在本书中,如何挖掘“雷蒙斯”、如何掀起朋克浪潮;如何打动“传声头像”,“传声头像”又是如何创作出一张张改变流行音乐风向的伟大唱片的,也有非常详尽而生动的介绍。当然,更不用说几十年的乐坛传奇——麦当娜,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从浑身廉价行头的俱乐部女孩,成为席卷全球的一代偶像。

      《听见天才:塞尔唱片和独立音乐的故事》讲的就是塞尔唱片如何成为传奇的故事。

      “他血管里流着制作唱片的虫胶”

      BBC将斯坦誉为“最后一个伟大的唱片人”。他生于1942年,是“二战”一代,从出生就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对此,他以不少篇幅讨论了战争对伟大艺术家批量出现的影响。作为先天性心脏病人,他无法参加体育运动;怪异的性格让他在校园和家里都被视作另类;其犹太人的身份和同性取向,让他在人生中遭遇重重难题。然而这些被他抓到手里的烂牌,从未阻碍他追求音乐事业的脚步——他对命运的抵抗方式,就是用热爱去打败它。他从小痴迷音乐,在电台和黑胶唱片的声响中泡大,十五岁独闯《公告牌》(Billboard)成为一名实习生;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被前辈悉德·内森看中,进入辛辛那提独立音乐厂牌国王唱片实习,得到了最为正统而实在的音乐行业传承,最终在二十四岁创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66年,西摩·斯坦与朋友理查德·戈特尔共同创立塞尔唱片,在大厂林立的缝隙中以自己的独特音乐品味占得市场一席之地,并成为行业内“品质”和“独特”的同义词。公司并没有多少资本,于是他们只能去找大厂看不上的音乐人,而他凭着能听出好音乐的耳朵,牢牢抓住了未来的潮流。他抓住了朋克影响下的新一代英伦摇滚乐,不断把英国新生的独立音乐引入美国,进而红遍全世界——而“新浪潮”这个词,则是他在推广自己旗下乐队时灵机一动的发明(只因为朋克一词在美国音乐界的不好名声),没错,“新浪潮”诞生于营销。有时,影响历史的瞬间,可能就是那么偶然,也可以说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我从不签已成名的明星!”

      西摩·斯坦是狂热的,也是冒险的。他说:“我从不签已成名的明星(但是卢·里德例外)!”他总能捕捉到一支新乐队或是新艺人的特别之处,有时这会带来成功,有时冒险则以失败结束:成功仅有天才是不够,还需要足够的努力,加上运营,加上运气。于斯坦来说,他一直以来成功的关键,就是A&R,即艺人和作品:

      天才常有,但总得有人发现他们,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归根结底,音乐世界的运转靠的是发掘才华横溢的人和伟大的作品,这是制造音乐炸药的两种核心成分。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热门歌曲是如何被发掘,明星又是如何诞生,以及我们是如何靠音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赚钱的。

      六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我总会听到同样的哀叹:“流行音乐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如果你真的相信每一代人都在变得越来越蠢,恐怕是你已开始在走下坡路。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比上一代懂得更多,但当他们长大了,父母去世了,他们就会把蔑视的目光投向年轻人。而真相是,总有伟大的事物出现,尽管数量很少。你必须走出去,找到它。

      斯坦不是具有音乐创作天赋的人,他不会唱歌,不会创作歌曲,不会演奏乐器,不会操作录音棚,但他对音乐从小到大的浸淫热爱,让他能够抓住那些尚未被音乐圈认识到的东西,进而挖掘一个又一个天才,乃至开创新的音乐时代,就如他在嘻哈音乐刚刚兴起时签下的艺人艾斯-T(Ice-T)在推荐本书时所言:“西摩·斯坦告诉我,‘我不完全明白你在做什么(就说唱音乐而言),但我知道这很重要。’就在那一天,我意识到 ‘聪明’人懂得有些东西确实存在,即便他们无法确定它是什么。也就是他感受到的这种氛围,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六十年音乐生涯,半部欧美流行乐发展史

      斯坦从五十年代后期加入流行音乐,一路见证了爵士乐的盛世,节奏与布鲁斯的风靡,摇滚乐的兴起,音乐排行榜的兴盛,黑帮对唱片业的操控,CBGB俱乐部、五十四俱乐部等音乐源地的崛起和没落, “雷蒙斯”“传声头像”等伟大乐队的成名;他推动了朋克摇滚和新浪潮摇滚的热潮,还持续在后新浪潮和嘻哈音乐兴起之初站上浪尖;他还是“摇滚名人堂”的创始人之一,少有的非创作者入选人。他在独立音乐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他成为业内公认的顶尖星探,也让他的事业成为行业巨头狩猎的目标——随着塞尔唱片被华纳相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巨头如何一步步收购小企业,看到花团锦簇的唱片企业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倾轧与钩心斗角。

      以本书为媒介,我们将随斯坦一起乘坐“塞尔”号一路航行,经历顺风或逆境,穿过时间和事件的漩涡,在高潮处跌落,于绝境处还生,进而在洪流中获得的前辈代代相传的行业知识,也将一同见证“塞尔”号驶向伟大的未知。

      是唱片人的传记,更是关于成功、热爱的人生感悟

      著名乐评人、作家王小峰老师在本书的中文序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本唱片人的传记,如果你对唱片业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对英美唱片业比较了解的话,那么它非常值得一读。斯坦先生不仅通过塞尔这家独立唱片公司的兴衰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唱片业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很多从业经验和教训。如果你是一个唱片业的从业者,或者你是从事任何工作但对流行文化有兴趣的人,那这本书太有启发性了。

      “对于那些被诸多陌生名字搞得一头雾水的普通读者来说,此书阅读起来可能有些障碍,你可能看上几页就放弃了,因为这本书没有那些成功学或励志学书籍中散发出的廉价香水的味道。

      “如果你能坚持看下去,会发现,这个你感觉陌生的唱片业故事,讲的就是成功和励志,尤其是对人生的感悟——

      当你活到我这个年纪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看上去竟是如此奇妙!生活是一场残酷的考验,我们被置身于一个实际上并不需要我们的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都是些迷失的灵魂,被塞进了无法卸下的皮囊里。从我们生下来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人生的压力就随之而来。我们要学会掌控人生,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混圈子,要订计划。往后余生,我们的日常就是不断重复出生后的这种顺序。我们醒来,我们渴望,我们看着镜子,渴望更多。然后我们开始疗愈。我们一边煮着咖啡,一边听着收音机。随着咖啡因流经血管,歌曲振奋我们的精神,我们渐渐地把心思转移到狩猎和收割这样的低级劳作中。

      “自始至终,斯坦都在讲一件事:热爱。”成功,则是热爱与坚持带来的收获。

      大咖助力,为流行音乐的未来而作

      本书的执笔者,是法国人加雷思·墨菲,他也是一位记者,流行音乐史专家。他曾于二〇一七年获得英国PPA独立出版商奖年度作者奖,著有《牛仔与印第安:唱片工业的史诗》一书,对流行音乐史如数家珍。为创作本书,他与斯坦在法国巴黎朝夕相处了半年。

      而本书的译者余永黎,则是国内独立音乐界的坚守者和中坚力量。他是武汉资深音乐人、原创音乐文化推手、爱与和平音乐厂牌创办人、ONPH乐队词曲主唱、现代吉他教育人士,曾应邀赴瑞典、日本参加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译有近百篇英文音乐文章和吉他专业资料。

      而本书的策划人王江,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他拥有从业二十多年的音乐行业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国内外音乐圈人脉。上海的标志性乐队“铁玉兰”“甜蜜的孩子”都是他签下,当年的歌手梦洁、黄龄、薛之谦、张杰等刚出道时也受过他的指导。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原创音乐的发展和推广,而本书传主西摩·斯坦,正是他的老师。

      也是经由王江和余永黎两位老师引荐,本书邀请了著名的乐评人王小峰和李皖为本书撰写中文版序,这在中国的流行及西方摇滚音乐书籍翻译史历史尚属首次,足见本书在流行音乐圈的影响力。

      原版影像全收录,32开精装,纯质胶版内页

      因此在制作上,出版方同样精益求精。邀请资深书籍设计师好谢翔进行本书的装帧设计,采用纯质胶版内页、32开精装的形式,以银灰色为主色调,点缀夺目的橘色,与众多大牌音乐人、黑胶唱片、传主的音乐生涯辉映,原版影像全收录,同时完整收入的中英文索引,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找诸多大厂、小厂牌、乐队、歌曲的深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