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

南报网 2021年07月14日 09:02:23

      □ 王磊 刘亚男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更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精神的力量,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者进;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者兴;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者胜;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者强。由此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且强调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成就,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奋斗的不竭动力。 

7月14日《南京日报》A9版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内容丰富、主题鲜明,重点回答了我们的旗帜是什么、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为了谁;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我们的政治品格是什么等一系列涉及中国共产党思想、党性、立场和品质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集中体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涵。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史。近代以来,为寻找民族出路,先进中国人先后走出了一条西学器物、西学制度和西学文化的救国之路,残酷的事实宣告了所有努力的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真理性成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反复比较后的历史选择,并且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此,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的旗帜和不变的理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深刻展现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照耀下、在共产主义的理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坚持了真理,而且发展了真理;不仅坚守了理想,而且丰富了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的根本属性和“往哪去”的奋斗方向,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为了谁”,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为民族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所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和本质所在。“往哪去”,反映了一个政党的奋斗方向问题。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判断衡量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标志和依据。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共产党人实现理想、践行初心的必然选择。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要实现就需要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政治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和使命的无私。因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对科学理论的真信仰,因为相信而信仰;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当他们面对曲折,甚至死亡的时候,不屈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时为革命牺牲的、可以查到姓名的党员达370多万。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数万人,其中留下姓名的仅1519人。全国有29万多座无名烈士墓,安葬了78万多名无名烈士。可以说,在世界政党史上从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为坚守理想、践行初心而付出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用牺牲和斗争取得的。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炽热情怀。这一品格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对党忠诚根植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开辟一条新路、走出一条大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历经艰险磨难,没有被困难压垮,也没有被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对党忠诚。有了忠诚,才能爱党忧党兴党护党,也才能一心一意跟党走。“我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这个称号的尊严”是雨花英烈刘亚生用生命诠释忠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力量源泉。只有不负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党也才有生命力,同样也才算得上对党最大的忠诚。 

市民参观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虽然只有短短32个字,但字字千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依然风华正茂的真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伟大成就,重塑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党,主要是因为她用了不长的时间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所有伟大成就中,既有伟大的实践成就、理论成就、制度成就,也有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层面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优良精神品格的民族。勤劳勇敢、修齐治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造成的封闭愚昧,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使得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品格几乎损失殆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启蒙和深刻动员,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得以彻底重塑,不仅完全摆脱了过去的自卑和冷漠,而且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自信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成就。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在不同时间和行走的不同土地上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其中以江苏为主要地域至少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周恩来精神等,它们和其他伟大精神一起,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都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创造的,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事业进步的强大动力,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红船上党的梦想起航,到南昌城头的第一枪如雷电般划破漆黑的夜空;从井冈山点燃革命的燎原星火,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到新中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从发展中“摸着石头过河”,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接近目标,就越需要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精神指引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引领新时代共产党人继续开创新的伟大事业。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更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精神的力量,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者进;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者兴;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者胜;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者强。由此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讲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基层党员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17CDJ004)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