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马尔康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级市、首府
收藏
0
0
马尔康市,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级市,亦是该州首府。[1]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紧邻,距离省会成都市365千米,面积6633平方千米,市中心位于东经102°13′,北纬31°55′。[5]截至2022年10月31日,马尔康市辖3个镇,10个乡。[6]市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达萨街415号。[7]截至2022年底,马尔康市户籍人口总数52685人。[22]
马尔康市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马尔康市是嘉绒藏区的核心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马尔康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土司衰亡的地方,该地区的土司历史有着耐人寻味的魅力,具有地方特色与深厚历史积淀的民居建筑、歌舞节庆等形成了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缤纷绚丽的植物景观和美丽的高原草甸、峡谷风光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自然背景。[1][44]
截至2022年底,马尔康市户籍人口总数52685人。2022年,马尔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6.8921亿元。[22]
中文名
马尔康市
外文名
Barkam City
行政区划代码
513201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
面    积
6633 km²
下辖地区
3个镇,10个乡
政府驻地
马尔康镇达萨街415号
电话区号
0837
邮政编码
624000
气候条件
高山峡谷立体气候
人口数量
52685 人(截至2022年)
车牌代码
川U
地区生产总值
468921 万元(2022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古为冉公删战永式之地。
秦朝,属湔氐兵弃道辖地。
两汉,希旬叠隶察陵属汶山陵胶劝少郡。
唐、宋时照抹棵期,曾属羁糜32州。
元朝,隶属吐蕃宣慰司
明朝组键垫永乐年间,属杂谷安抚司。
清朝乾隆时属理番直隶厅,嘉庆时属杂谷直隶厅。
民国,属理番县(理县)。
1950年12月,茂县专署派工作团深入四土地区(马尔康境域内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所辖地,故有“四土地区”之称),成立了四土和绰斯甲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
1951年8月,四土地区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
1953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设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
1956年4月21日,中华人轿寒乌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马尔康县。
2015年10月,马尔康县撤县建市。[2-3]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截至2022年10月31日,马尔康市辖3个镇,10个乡。[6]市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达萨街415号。[7]
乡镇名称
所辖区域
马江社区、美谷社区、达萨社区、阿底村、查北村、牧业村、俄尔雅村、莫拉村、英波洛村、本真村、邓家村、纳足村、西索村、查米村[8]
松岗村、蒲尔玛村、直波村、哈飘村、丹波村、洛威村、莫斯都村[9]
沙尔宗村、哈休村、呷博村、从恩村、米亚足村、核尔桠村[10]
马塘村、色尔米村、代修村、木尔溪村、古尔沟村、毛木初村[11]
加达村、色理村、饶巴村、木尔基村、温古村、英戈洛村、大石凼村、年克村、石广东村[12]
格尔威村、尕兰村、石果坝村、银郎村、石加友村、高尔达村、地拉秋村、党坝村[13]
板德龙村、木尔多村、斯米村、斯鸟村、腾古村[14]
蒲志村、大西村、蒲市口村、孔龙村、石江咀村、白莎村、拔尔巴村、大坝口村、牧业村、神山村[15]
尕渣村、尕脚村、石木榴村、木尔渣村、蒙岩村、干木鸟村、二茶村[16]
春口村、打扒村、德尔巴村、青坪村[17]
雅尔珠村、达维村、黄桠村、伍都村、牧业村[18]
斯尼村、代基村、呷秋里村、科拉机村、珠林村、宝岩村、沙佐村、斯拉尔底村[19]
巴郎村、中热村、色江村、木郎村、牛里村、果尔桑村、居里日岗村、若古村[20]
马尔康市地图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马尔康市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县四姑娘山紧邻,距离省会成都市365千米,面积6633平方千米,市中心位于东经102°13′,北纬31°55′。[5]
马尔康市

地形地貌

马尔康市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21]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境内最高峰海拔达5000米左右,最低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2]

气候

马尔康市属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21]

土壤

马尔康市境内土壤主要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等。[2]

水文

梭磨河由马尔康市东部入境,在热脚与脚木足河交汇,境内流长91千米。
茶堡河发源于梭磨乡北部大青坪,由东向西在龙头滩汇入脚木足河,长67千米。
脚木足河(又名麻尔曲和草登河)源于青海省班玛县境内,由阿坝县入马尔康市西北境,于可尔因与杜柯河汇合后经党坝入金川县境,境内流长124千米。[2]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水资源

马尔康市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湖泊罗列。市域树枝状水网密布(共有3河69条溪),溪河高度发育,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流域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720万千瓦。马尔康市河流分属1个水资源一级流域(长江区),1个水资源二级流域(岷沱江),1个水资源三级流域(大渡河),流域面积为27437.36平方千米。[4]

土地资源

马尔康市草原面积427.7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71.91万亩。“两化三害”面积中,尚无草原沙化退化现象,鼠害面积20.83万亩。[4]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森林面积228993.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4.56%。辖区内有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31600公顷。[22]

生物资源

马尔康市域内高山峡谷森林茂密,森林面积342.69万亩,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以及桦、高山栎等。高山密林栖息着国家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还有国家级珍稀禽类。据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表明,马尔康市有野生中药材1303种,分属200科、596属,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130种(占43%),资源蕴藏量2300万公斤,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常年出产的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虫草、川贝母;大宗中药材有羌活、独活、大黄、秦艽、木香、党参、当归、黄芪、赤芍、五加皮、甘松、铁棒槌等30余种。[4]

人口

播报
编辑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户籍人口总数52685人,其中:男性27074人,女性25611人;城镇人口23155人,乡村人口29530人;藏族42684人、羌族1575人、回族560人、汉族7715人,藏族、羌族、回族、汉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81.0%、3.0%、1.1%、14.6%。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常住人口为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53%。人口出生率为7.53‰,人口死亡率为4.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2‰。[22]

政治

播报
编辑
代市长:蒋刚
副市长:倪勇[43]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根据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马尔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6.8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6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8101亿元,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39.3551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2%、-1.5%和79.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8个百分点、下降0.03个百分点和增长1.3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84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1:6.0:83.9。
经阿坝州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马尔康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5.33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1.1%,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为32.7%,民营经济贡献率21.4%,拉动经济增长0.36个百分点。
2022年,马尔康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8297亿元,比2021年增长21.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097亿元,增长21.8%。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841亿元,比2021年同期下降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2021年下降8.9%,第二产业投资比2021年增长32.9%,第三产业投资比2021年增长5.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63.3:36.3。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2021年增长21.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2021年下降74.1%;其他费用投资比2021年增长35.1%。全年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74个,比2021年增长23.3%(其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新开工14个)。
2022年,马尔康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22亿元,比2021年增长4.6%。其中:税收性收入1.9359亿元,增长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8693亿元,比2021年增长9.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7.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7.9%,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3.3%,教育支出增长28.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7.0%,[22]

第一产业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4282亿元,比2021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9761亿元,增长1.1%;林业产值3158万元,增长13.1%;牧业产值5.7463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产值3900万元,增长4.3%。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58公顷,与2021年持平;粮食产量9652吨,下降0.06%。中药材播种面积81公顷,比2021年下降29.6%;中药材产量312吨,比2021年下降36.3%。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847公顷,比2021年增长1.6%;蔬菜及食用菌播种产量3.3705万吨,比2021年增长0.6%。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出栏各类牲畜5.7956万头(只),其中:生猪出栏1.8040万头,牛出栏3.6683万头,羊出栏3233只。全年家禽出栏6.6003万只。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7.5453万头(只、匹),其中:猪存栏2.9370万头,牛存栏14.1277万头,羊存栏4806只。全年肉类总产量3090吨,其中:猪肉产量1297吨,牛肉产量4641吨,羊肉产量59吨,禽肉产量93吨;全年奶类产量1.0257万吨。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506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14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86万千瓦时。[22]

第二产业

2022年,马尔康市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967亿元,比2021年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3%,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3.6%。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规模以上企业5户,实现总产值2.1898亿元,比2021年增长30.3%;实现增加值6037万元,比2021年增长15.9%;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7%,电力及供应业增长7.9%。主要产品中:发电量17206万千瓦时,比2021年增长12.9%;工业硅3191吨,比2021年增长2.9%;混凝土23.3443万立方米,比2021年增长68.8%。
2022年,马尔康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270亿元,同比增长31.6%。工业品产销率96.87%。年末资产总额达12.2278亿元,全年亏损额达3092万元。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150亿元,比2021年下降8.2%。年末,全市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6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079亿元,比2021年下降53.4%,实现竣工产值7824万元,比2021年下降58.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5万平方米,比2021年下降66.8%。[22]

第三产业

2022年,马尔康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9.3551亿元,比2021年增长1.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488亿元,比2021年下降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432亿元,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6505亿元,下降18.6%;金融业增加值8.3733亿元,增长7.6%;房地产业增加值1.5146亿元,增长5.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5.0773亿元,增长0.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2021年增长6.4%。
2022年,马尔康市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户,实现营业收入13.2638亿元,比2021年增长6.4%。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有固定电话用户2.77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171万户,互联网用户3.9587万户,邮电业务总量达1.7519亿元。全年全市快递企业完成快递业务量11.38万件,完成快递业务收入253万元。邮政局所网点15个,农村投递线路4条。
2022年,马尔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478亿元,比2021年下降3.9%。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3676亿元,比2021年下降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02亿元,比2021年下降2.8%。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7107万元,比2021年下降3.2%;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6.6197亿元,比2021年下降1.2%;住宿业消费品零售额5910万元,比2021年下降17.7%;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3264亿元,比2021年下降7.3%。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旅游人次达149.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2770亿元,分别比2021年下降0.3%和1.7%。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58.9亿元,比2021年增长6.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8.84亿元,增长18.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47.45亿元,比2021年增长30.2%。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证券交易量达25.67亿元,比2021年下降32.4%。
2022年,马尔康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1.5054亿元,比2021年下降18.6%;保险赔付支出5644万元,比2021年下降38.6%。[22]
马尔康市夜景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达1253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132千米。全年公路旅客客运量8.7万人,旅客周转量1271.4万人千米;公路货运量84.88万吨,货运周转量19573万吨千米。年末有公交车路数1路,实有公交运营车辆29辆,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22]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有普通小校12所,专任教师454人,在校生3911人;普通中校4所,专任教师398人,在校生356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6人,在校生4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专任教师92人,在校生934人;幼儿园35所,专任教师143人,在园幼儿2010人。[22]

医疗卫生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有卫生机构129个(含村卫生室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妇幼保健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个体诊所12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24张,卫生技术人员11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9人,注册护士445人。[22]

社会保障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增长4.7%;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485元,增长3.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44821元,高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平3042元,比2021年增收1885元,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450元,比2021年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8元,高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平467元,比2021年增收993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34元,比2021年增长5.2%。
2022年,马尔康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6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3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辖区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42846人(其中:州本级30382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参保人数达21011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76276人(其中:州本级人数32738人),其中: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8623人(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级1225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89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790人(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级8955人)。
2022年年末,马尔康市有2593人纳入城镇低保,4640人纳入农村低保。年末有特困人员448人,其中集中供养人数85人。[22]
马尔康市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文物

  •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四合院,体现出鲜明的藏族石碉古建筑风格。官寨内,每个楼层都采用回廊,回廊外用窗花做装饰,整栋建筑为穿斗式结构,未用一钉一铆,表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作为红军长征过草地前的最后一站,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在官寨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卓克基土司官寨风光卓克基土司官寨风光卓克基土司官寨风光
卓克基土司官寨
  • 直波碉楼
直波碉楼位于松岗镇,西距市区十五千米。
直波北碉:位于河谷一级平地上,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占地面积37.6平方米,碉楼的单边长度1.42-1.75米不等,碉楼通高43米,分十三层,碉楼内各楼层以小圆木铺垫,其上用木柴平铺密集,木柴上用枝桠,然后铺黄泥,逐层锤打坚实,夯打坚实后大约厚尺许,按势有倾斜度,每层间以木梯通上下。其底层为全封闭式,二层处设出入门,三、四层以上设藏式斗窗、供采光、暸撩羌角碉伫立于梭磨河东岸河谷缓坡地的直波村内,俗称直波碉,为。要望、射击之用,碉顶双层叠涩收边,顶外沿凸出碉身0.10米左右。古时,碉楼具有军事防御价值。
直波南碉:位于河谷二级台地上,建筑形制同于北碉,占地面积45.7平方米,碉楼的单边长度1.2-1.3米不等。碉楼通高33.5米,分十一层。[26]
直波碉楼
  • 大藏寺
大藏寺位于城正北,距成都市约500千米,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深山中。大藏寺的全名是甘丹大藏恒周林(Gadan Dhe-Tsang Lhundrup Ling),即“兜率信满任运成就洲”之意。大藏寺建成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历史上得当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养,成为川北一带的佛法权威与中枢。[28]
大藏寺风光大藏寺风光大藏寺风光
大藏寺
  • 哈休遗址
哈休遗址位于沙尔宗镇,是大渡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地处大渡河上游脚木足河的一级支流茶堡河北岸三级阶地上,海拔2840米、高出河床80米,东南距沙尔宗镇政府驻地1500米,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北靠八谷脑山,西临布尔库沟,南面隔河为沙(尔宗)马(尔康)公路,地势略呈缓坡状,地表常年种植小麦、胡豆、土豆等农作物。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秦汉时期遗存和新石器时期遗存,其中秦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遗址南部台地边缘,破坏程度严重;新石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较广,其中心部分位于遗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积近1万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坏。哈休遗址是川西高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古蜀文化探源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
哈休遗址
  •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位于白湾乡大石凼村甲扎尔甲山南山腰处,距乡政府驻地约5千米,洞窟为一天然岩石洞穴,洞口从北向南,北临杜柯河。该洞原为唐时藏传佛教“七觉士”之一、藏族译师麦若扎拉修行的地方。洞窟内壁上保存有大量明末清初代彩绘的藏传佛教壁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色泽鲜艳,是研究了解明末清初川西北高原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31]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风光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风光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风光
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

非遗

  •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间劳动过程中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而创作的歌曲,它产生并流传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县等地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等部分地区。它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艺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名为“鲁”的民歌体裁,这就是藏族山歌的最初形态。藏族山歌在藏语中称为“拉鲁”(laglu)或“鲁”(glu),是一种纯民歌形式,可以由歌者根据情绪状态而即兴发挥。节奏非常自由,旋律结构基本上采用分节歌的形式,一般以上下两个乐句或两至三个乐句构成乐段,第二乐句在演唱中不断重复或变化重复。藏族山歌常见的调式为羽、商、徵调式,旋律均为五声音阶,音域非常宽广,音程起伏也很大,有“云的飘逸,风的潇洒”之评,人们称之为“康巴昂叠”,意为康巴花材性的山歌,又称“康巴昂任”,意为康巴长调。其歌词多为三段,前两段常采用比拟手法,直到第三段才点出主题。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的演唱看似简单,其实颇有难度,乐句中间常出现许多密集音符组成多变音型的情况,一般人难以驾驭。要真正唱好藏族山歌,不仅需要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还需要具备灵活娴熟的演唱技巧。藏族山歌是藏民族历史文化的形象反映,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研究价值。[34]
  • 哈玛(战神舞)
哈玛(战神舞)是产生并流传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在土司统治时期,哈玛舞蹈是供敬土司大会(斯格仁钦波)上必须演出的节目之一,马尔康党坝土司历经26代,代代举办的盛会上必有哈玛舞的演出,哈玛逐渐成为了“斯格仁钦波”(传颂土司的节日)上固定的演出节目。该舞蹈一般由16人表演,表演者为男性,身着牛皮铠甲(现身着嘉绒地区服饰),穿白色百褶裙(百褶裙有兽皮制的,白麻布制的,白氆氇制的),上衣内着藏族白衬衫,外套齐膝藏式短衣(短衣最初为深红色,现多为较艳丽的颜色),系男式特制黑色腰带,腰带外用彩条布装饰(原腰上装饰还有一条宽十公分的蚌器装饰腰带),腰两侧佩戴由贝壳、蚌器等装饰的箭囊,腰左侧佩长刀,双手小臂戴有蚌器装饰的护腕,背上横挂铜铃三排,每排九颗,每排铜铃都镶嵌在一排连好的老鹰羽毛上,背上还背有三只弓箭;头戴涂红色的铁制或硬纸制盔帽,盔帽上有老鹰毛七根(盔帽前端五根,后端两根)呈一字竖排,盔帽最前端有铜制的约五公分大小的立体日月,盔帽用长彩条装饰,彩条下垂至外套底部。表演者左手持弓,右手持刀。“令时不舞、令毕舞起”,表演时无音乐伴奏,而是听从口令指挥。表演开始,排在队首的武将高喊节令,众人附和口令,依次出场,围圈起舞,口令开始,舞者齐唱,做各种动作,在变换动作的同时变换队形。表演时,上身以身体轴间转动为主,右脚起步,做踏、蹲、跳等动作形态,时而模拟士兵射箭、砍杀的动作,时而模仿山鹰翱翔,舞蹈形式较固定,主要以练兵动作为主,舞蹈最后齐声高呼“哈呷啰”(大意是:神灵保佑啊!)。哈玛(战神舞)曾广泛流行在马尔康、金川、黑水等地,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冰消瓦解,在不少地方已经失传,不再上演该舞蹈了。[32]
哈玛(战神舞)
  • 嘉绒农耕劳动歌
川北山歌(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一种藏族民间歌曲。主要流传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小金、金川、黑水、理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和雅安市宝兴县的硗碛藏族乡。产生于漫长的农耕时代,有其鲜明的农耕文化特性。嘉绒藏区历史上经历了较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生产活动中,广大农奴要用毕生中的大半时间为土司、头人服劳役,其主要方式是群体劳动耕作。千百年来反复从事这一简单而又枯燥的劳动,为鼓舞情绪,协调动作,农耕劳动歌在劳作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解放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实行大集体劳动,是农耕劳动歌最兴盛的时期,随处都可以看到充满歌声的劳动场面,构成了嘉绒农区的一道景观。在从事农耕活动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劳动歌。《耕地歌》:耕者扶犁,边耕耘边高歌吆喝;《打土巴(块)歌》:指打土块平整土地,男女一字排开,人分两部份,边打边对唱;《背子歌》(背肥料、背柴禾等):在背运行进中,分前后两部份边行进、边对唱;《薅草歌》:薅草一般由妇女从事,多以齐唱方式;《收割歌》:收割青稞、麦子,多由妇女从事,边收割边对唱;《打麦歌》:分男女面对排列,用梿架边打麦边对唱。每个劳动歌都有3-6种不同的典调和唱词,曲调短小优美,节奏感强,唱词取材广泛,单纯而原始。嘉绒藏区地域宽广,不同地区在曲调特别在唱词上有较大的差异。农耕劳动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直接反映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精神面貌,大多表现劳动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曲调短小优美、节奏感强、唱词朴实。农耕劳动歌以农耕经济为背景而产生和传唱下来,保留了大量古代农耕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嘉绒藏区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社会人文学特别是藏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3]
嘉绒农耕劳动歌
  •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
马尔康市为嘉绒藏族文化腹心地,属半农半牧地区,该地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农业生产习俗和生产技术,春耕播种也一直沿袭着一套繁冗的传统仪式。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前2世纪),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7世纪初,自吐蕃王朝崛起于西藏高原后,迅速不断地向其四围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武力扩张,并引发了百年唐蕃战争,这种武力扩张活动到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为止,延续了将近两百余年时间。伴随着战火,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在嘉绒地区(即马尔康市、理县、小金县、金川县、丹巴县、宝兴县等)得到广泛推广。自8世纪起,白诺扎拉大师在嘉绒地区宣扬佛教,至10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兴起,藏传佛教不断由西藏地区向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传播和渗透,最终藏传佛教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在春播这一重要的生产活动中,也包涵了大量宗教内容的仪式。[41]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活动图片嘉绒藏族春耕仪式活动图片嘉绒藏族春耕仪式活动图片嘉绒藏族春耕仪式活动图片嘉绒藏族春耕仪式活动图片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
  • 馍馍印
烧馍馍,嘉绒藏语叫“得木亚”,将印纹印在烧馍馍正中的图案的印章,嘉绒藏民亲切地称它为“烧馍馍印章”,嘉绒藏语叫“日角”,它所代表的含义与其他印章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吉祥”和“祝福”之意。
印章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原始的本波教,在嘉绒地区开始流传以后,那个时候馍馍的印章还没有,老百姓一般用三个拇指印下去,就是一个印,代表一个原始图腾。第二阶段是佛教,佛教文化开始传入嘉绒地区以后,藏传佛教中的一些文化,特别是一些吉祥的图案,慢慢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生活之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文化。馍馍的印章图案种类繁多,最原始的图形叫“三指印“,它将人的“拇指、食指、中指“并在一起加盖在馍馍正中。拇指代表太阳、食指代表月亮、中指代表星辰,嘉绒藏语叫做“更叫生“,意为“三宝印”。“三宝印”所反映的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它象征着人们向往光明、向往未来的美好憧憬。还有的印章就是将藏传佛教文化中寓意深刻、图案精美的图形符号刻在木制或青石上,制成各种图案的馍馍印章,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包含吉祥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与嘉绒藏族饮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指印”“月船三宝印”“长寿印”“福寿印”“吉祥印”“莲花印”“法轮印”“海螺印”等。[40]

民族风情

  • 嘉绒藏族服饰
嘉绒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嘉绒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着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35]
嘉绒藏族男子服装最大特点是袖长、宽大、无扣,穿着时用一绸带束于腰间。男子服装用料考究,穿着方便、宽松大方,具有多用功能。嘉绒藏族男子服装主要由帽、袍、藏靴、饰物等几部分组成。[35]
嘉绒藏族女子服装色彩鲜艳,品种繁多,与其他藏族地区的女子服装有较大差异,是藏族女子服装中的一朵奇葩。女子服饰主要由头帕、上衣、下裙、靴、饰品组成。[36]
嘉绒藏族僧尼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科。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见的是上面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憎官的短坎启用金丝缎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借人们都披绛红色氆氇制作的大氅,头戴竖德鸡冠帽。这种帽子以厚黄氆氇为科,帽形似鸡冠,帽顶有穗,剪缝整齐,向上耸立。僧尼还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饰的细节上有所差异,如宁玛派憎尼戴一种叫“乌坚边夏”的帽子,这种帽子以红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萨迦教派的活佛们下围白布长裙,上披红色茧绸3幅缝成的披肩。[37]
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
嘉绒藏族服饰
  • 嘉绒藏族传统饮食文化
烧馍馍
嘉绒藏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盖了印的烧馍馍就是嘉绒藏族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之一。烧馍馍嘉绒藏语叫“得木亚”,将印纹印在烧馍馍正中的图案的印章,嘉绒藏民亲切地称它为“烧馍馍印章”,嘉绒藏语叫“日角”,它所代表的含义与其它印章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吉祥”和“祝福”之意。嘉绒烧馍馍种类有麦面、荞面、玉米面等,但主要以麦面为主。馍馍捏制好后,在烙锅或烙片上烙一下,然后埋入滚烫的火灰中,数分钟翻一次,当用手拍打馍馍时,有“噗噗”的响声,说明烧熟了。这时可趁热,把馍馍正面硬皮用刀旋下,里面放上酥油和佐料。酥油当即融化,浸入馍心,这种馍馍叫“达布巴”或“波罗布”,味道很香又营养。烧馍馍作为嘉绒藏族独特的传统饮食,不仅自食享用,而且成为社会公务、招待贵客、各种节庆等活动亮相于公众场合的主食,格外受到关注。它的圆边纹路、平面处理技巧、烙制技艺、烧制时间及温度掌握等制作工艺都非常讲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馍馍印相继产生,它们印在馍馍的正中,预示着对不同节庆、对不同场合、对不同客人的饮食礼遇和祝福之意。它既是一种独特食物,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38]
传统饮食烧馍馍
传统猪肉食文化
猪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传统食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嘉绒藏族依据自己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食用猪肉的独特饮食文化。宰猪的时间在冬季十二月,在前期宰杀的基础上,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分割、加工、储存、食用的特定规矩和特殊寓意等。作为一名出生于解放初期的嘉绒藏族,通过眼见、耳闻、口食、手动,见证和传承了嘉绒藏族古老独特的传统猪肉食文化。嘉绒藏族由于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礼遇等原因,在食用猪肉制品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习俗。背膘和香猪腿,主要用来招待贵客或作为贵客礼物。一般猪膘平常自食或出门时食用。猪耳包皮肉在每年冬季砍柴时食用,前肢包皮肉在春季下种时食用,后肢包皮肉在每年除圈肥时食用。油饼和油肠在家或出门时食用,回装肚专喂营养产子后的母牛。值得一提的是,嘉绒藏族宰猪后,讲究给亲戚送礼,其礼物主要有血肠、粉肠、肺,肝、心、腰再加部分膘和瘦肉。除膘和瘦肉作为亲戚品尝外,其余都含有深刻的亲情之寓意,血肠和粉肠寓意着亲戚间“一肠相连,亲密无间”。灌肺寓意着亲戚间“同呼吸、共命运”。肝寓意着亲戚间“肝胆相照,休戚与共”。亲戚间若是兄弟关系,礼物需加半个猪心,象征着“吾心一半就是你”,寓意兄弟间“心心相应”。亲戚间若是姊妹,礼品需加一个腰子,象征着“吾肾一边就是你”,寓意姊妹间的亲情如同“双肾相配,缺一不可”。[39]
嘉绒藏族传统饮食文化
  • 嘉绒传统节庆
骀日节
战神节又叫“骀日”,是嘉绒藏族崇拜的战神阿米郭东战胜魔王的纪念日,时间一般在藏历九至十一月间。节日这一天,人们一大早便到房顶点燃柏枝煨桑,并撒上三荤三素糌粑,口诵阿米郭东的颂词。然后在主堂(有火塘的房间)四周铺上氆氇毯子,摆上青稞咂酒和丰盛的食物。大家席地而坐一边享受丰富的大餐,一边追忆阿米郭东的事迹。“骀日”在嘉绒藏语方言中是“节庆”的意思。大部份嘉绒地区叫“骀日节”,个别地方叫“格尔东节”,理县一带称之“甲纳节”,甘孜丹巴地区直接叫“嘉绒新年”,无论称谓如何,都是专门纪念阿米郭东的民间节日。[42]
相传在原始苯教时期,在祭祀中,以牲畜和人作供品以杀生来祭祀,人们称之为血肉供,这不但残忍而且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社会进步,阿米郭东受派遣,来到嘉绒地区与黑恶势力开展了殊死斗争,雍仲苯教得以在嘉绒地区传播开来,把原来杀生祭祀改为用糌粑制成的佣像祭祀。人们摆脱了痛苦,得到人们的拥护。阿米郭东就成了降妖除魔的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嘉绒地区的先神和英雄神的复合体,成了嘉绒人们的图腾崇拜。由此,嘉绒地区每到阿米郭东经过这个地方的人们就要聚集在一起,祭祀、歌颂、怀念阿米郭东,这就成了嘉绒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节日。[42]
骀日节的时间各地不统一,以阿米郭东在该地征战路过的日期而定,大都在冬季和早春的时候。骀日节的内容丰富,而且有特定的程序:一是要装饰房屋,用石灰把寨墙涂上边幅或涂成白墙,在室内火塘壁用麦面粉绘上多种图案,使房屋焕然一新;二是制作“甲纳”既用麦面捏塑若干个阿米郭东的佣像和多种武器等,经烤熟后在佛龛上供奉;三是骀日节的清晨举行阿米郭东的祭祀活动;四是骀日节的几天人们在家中聚会,畅饮青裸酒,跳颂扬阿米郭东的锅庄;五是骀日节后把“甲纳”分送给有血统关系的至亲,以视血脉亲情的延续。骀日节和藏历新年是嘉绒藏区的两个主要节日,在旧社会人们更加重视骀日节,其隆重程度也超过藏历新年。[42]
骀日节文化活动骀日节文化活动骀日节文化活动骀日节文化活动骀日节文化活动
骀日节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共分为“万里长征”“转战阿坝”“北上驿站—马尔康”“英名永存”“传奇故事”“迈向新长征”六个板块。以大量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3D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灯箱、场景再现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途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翻雪山过早地和建立革命政权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24]
  • 西索民居
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25]
西索民居
  • 白赊八角碉楼
白赊八角碉楼位于脚木足乡白赊村,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坐北向南,石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碉内平面呈圆形,整体自下向上渐收,呈台锥形,高约43.2米,内径6.2米,外边每边长1.9米,底部墙厚0.95米,八角碉保存较少,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1984年,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6]
  • 沙尔宗官寨碉
沙尔宗官寨碉位于沙尔宗乡沙尔宗村,西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碉楼建造年代不详,分为五角碉和四角碉,依山势东西分布,系土司在沙尔宗所建官寨建筑的一部份,亦称官寨碉。五角碉,座东向西,石木结构,逐层渐收,平面外呈五角多边形,内呈四边形,该碉楼通高29米,四角碉位于五角碉以西30米处,座东向西,石木结构,逐层渐收,平面呈四角四边形,通高30米。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
沙尔宗官寨碉
  • 茶堡民居
茶堡民居的每座建筑都延续着最传统的嘉绒藏族文化风俗石木结构,七层平顶:第一层为畜圈,第二层为厨房,第三层以上为寝室、保管室,第七层前留一平台,后部为经堂,第五、六层东南墙挑出木结构附台,附台围栏由藤条编织,作晾晒农作物、牧草之用,各层间用独木齿形梯连通。[25]
茶堡民居
  • 吉岗擦擦博物馆
吉岗擦擦博物馆里面收藏展示的全是“擦擦”,有圆形、四方形、三角形等,多是由泥土制作而成。[27]擦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吉岗出土的擦擦中,有大量的塔形擦擦即塔状造型的擦擦。[25]
吉岗擦擦博物馆
  •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是一座控制要道、难攻易守的防御堡垒。城堡内侧的阿木郭七沟口叫“血沟“,因战争中,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血沟”由此而得名。遗址反映了当地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生活、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珍贵的历史资料,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据一些史料记载,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迁移到成都平原,婆陵甲萨古城遗址的发现,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成都平原与岷江上游两地文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可供参考的依据。[29]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