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特征

查字典数学网 2016年10月25日

      有奖投稿

      2003年教育部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对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这次改革呈现了如下特征:

      首先,课程设置注重时代、社会对学科的要求,在不失其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在内的,并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增设安排了每个学期至少一个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安排了实习作业,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第三,课程设置注重与教育研究成果相融合,教材的编排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相一致,既注意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保持其系统性,又符合了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用网络式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第四,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的新价值观。将教育的价值置于数学的价值之上,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价值正在相互交融。数学对少数人有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正在成为今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应测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测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课程标准设置正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努力拓宽数学知识面,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努力给教材的多样化创造条件,给教师教学留有余地,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