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chazidian.com提供.
-->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陕

  •  陕姓来源
    陕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的“周召分陕”,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王朝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其子周成王年幼,用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上卿召公奭辅政。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为以陕城(陕陌)为界,而在史籍《括地志》中则记载为以陕塬为界。这样,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周召分陕”,是以“陕塬”(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张汴塬)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当年周公旦、召公奭二公商定后,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陕石柱”原来设立于陕塬,后移至陕州城的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可惜今名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陕石柱”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全城皆属淹没区,“周召分陕石柱”被移至三门峡市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三门峡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三门峡市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最终移石至三门峡市博物馆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2005年7月20日,采用了封闭式保护。据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专家考证,“周召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凡古籍中所称的“陕西”,实际上均指今河南省陕县以西的广大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周召分陕石柱
    周召分陕石柱周、召二人“分陕”之后,皆派族中贵族前去管理,称为“分陕之重”,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其后裔子孙中遂以“陕”为姓氏,称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阿拉伯人苫思丁之后裔,属于为氏。回族中的一支陕氏,据文献《伊斯兰教民族说》中记载,是由“苫思丁之后裔“取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闪氏和陕氏。苫思丁·麻哈抹,亦称詹斯丁·摩哈莫、鄯思丁·穆罕默德,阿拉伯语为“Shams al-Din”,意为“宗教之太阳”。苫思丁·麻哈抹在元朝初期曾出任回回司天台官署司天监。

    元朝至元八年农历7月壬戊朔(公元1271年8月7日),大元帝国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官署,官职为从五品。首任提点(台长)是扎马鲁丁,由他督造的七件西域仪象,极富伊斯兰特色,矗立在山包顶上。由于建台有功,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被提升为秘书监负责人,掌管典籍、图书和皇家档案等并兼辖司天台和回回司天台,俗称南北司天台。所谓“南台”,原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将唐、宋时期的天文仪器拆迁至中都(今北京广安门),而建立起来的天文台。随着元军的节节胜利,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攻占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设立回回司天监,任务是“观象衍历”,既为占卜而观天,又编制历法。回回司天台是其下属机构,任务是“量天测地”与司天监略有分工。司天监的编制设“提点一员,司天监三员,少监二员,监丞二员”,还有“天文计算科、测验科、漏刻科以及阴阳人(占卜)”等共约四十人,这是人数相当可观的科学研究机构。司天监的级别为“监秩四品”,后来升为三品,再调为四品,有过几次变更。其时,苫思丁·麻哈抹由扎马鲁丁推荐,出任司天少监。鉴于大元帝国局势已定,扎马鲁丁便倡议《大元大一统志》的测绘与编制工作,特别是地图的绘制,改变了中国传统画法,即由裴秀所创的“制图六体、计里画方”而应用伊斯兰开罗学派所创地图绘制的球面投射影法,并承袭巴格达学派“量天测地”的传统。扎马鲁丁不单动用司天台和秘书监力量并动员全国有关单位的广泛协作。经过六年的奋斗,终于完成七百五十五卷本的《大元大一统志》的庞大工作。这一工作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极为重要的。接替扎马鲁丁的第二任回回司天台提点的就是苫思丁·麻哈抹,他是由扎马鲁丁一手培养的。早在公元1285年扎马鲁丁就曾将他引见给元世祖忽必烈。苫思丁·麻哈抹开始由灵台郎、司天少监、提点等,一直晋升为秘书监正、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其官职与学士地位步步高升,又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晋爵为卿。

    苫思丁·麻哈抹的后裔子孙亦有为汉姓詹氏、鄯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回族凵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陕氏,是由原来的“凵氏”(一说苫氏,一说彡氏,待考)改为陕氏的。据清朝学者李焕之所著的《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记载:“明凵茂,湖广公安县人……登天顺甲申(公元1464年)科进士。凵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凵,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

    自此,回族凵氏一族皆改为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历史事件,出自明末清初陕西农民起义军,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末清初,一支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王朝,后被明、清朝廷的先后镇压。在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将士辗转流落于西河地区(今贵州湄潭西河乡)。

    为躲避满清王朝的杀戮,起义军将士们后来多以原籍地“陕”为姓氏,建立了陕庄,皆称陕氏,成为陕氏族人的一支。

    第五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另一支陕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赛典赤家谱》中的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鼎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后,分赐麾下回回将领为十个姓氏:曰闪、曰者、曰白、曰苗、曰冶、曰乌、曰苏、曰张、曰周、曰段,其中即有闪氏。

    后该支回族闪氏族人中有改姓氏为谐音的擅氏、陕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字母为s的姓字

的网络红人

  • 暂无姓为的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