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让“乡村医生”变成有吸引力的工作
农民日报作者: 刘诗麟 05-22 09:20 投诉
阅读数:3304

​​解决村医结构性短缺困境,让年轻村医能够留得住,不仅要打“直球”,还要打好“曲线球”,多角度统筹考虑,多举措切实缓解村医工作压力,提升村医工作幸福感。


近日据《半月谈》报道,贵州省部分村医面临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保障较弱等情况,当地村医人才青黄不接。有村医坚守26年,每天24小时待班,村民随叫随到,一年约接待村民1万人次;也有刚毕业3年的村医考虑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后,就离开村医岗位。


老村医工作负担大、年轻村医缺乏动力留不下,反映了当前村医群体面临的结构性短缺困境。村医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就近求医问诊是群众最直接现实的民生诉求之一。在过去村医还被称作“赤脚医生”的时候,就是这个“半农半医”的群体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为农民解除病痛。如今,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但村医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半月谈》报道提到一组数据,贵州某县在岗村医159名,其中40岁以上的118名,超过全县村医总数的7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全国村医年龄结构的现状。这些愿意留在村里的老村医,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是由过去的“赤脚医生”或其后代来担任的,即便待遇保障较弱,但出于对家乡和对职业的情感因素,一般不会轻易离开乡村。而年轻村医大多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通过参加考试或招聘进入这一群体,并以此获得编制,解决身份问题。但农村行医条件艰苦,年轻人会有诸多顾虑,既会担心收入,也会考虑到未来子女就学等问题,因此很多毕业生并不愿意回村行医,即使有的迫于现实压力短暂回到农村,只要有合适机会就会离开。


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村医群体的工作难度与待遇水平不匹配,对年轻村医缺乏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我国平均一位乡村医生需要守护1000位村民,有的乡村多达上千人,全村就只有一位村医在岗。除了基本诊疗工作之外,实际运行中的乡村医疗公共服务任务也由村医承担,需要村医去走访群众、健康宣教、防治慢性病等。但村医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在配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村医可以取得一定经济补助,但并不多;在接诊患者、开药时,村医可以拿到服务补偿和专项补助,但指望这些基本费用来提高收入也不现实。特别是在个别偏远地区,村医不只收入低,还存在外出行医困难、成本高等问题,有的村医还要“山一家水一家”地上门服务,一个月的工资有不少都花在了路费上。


其实从现有经验来看,提高村医待遇,让更多的医疗人才进入乡村并不是没有可行办法。比如一些地方实行了“乡聘村用”,择优将辖区村医纳入卫生院管理,使得村医变成公职人员,在工资待遇、社会身份上与卫生院实现了一体衔接,后勤保障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还有地方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建设,让大学毕业生村医享受政策规定的待遇,年收入不低于本地村医收入的平均水平,还有机会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兼职。当然,要实现这些转变,有赖于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村医在农村医疗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本地村医面临的具体困难,多渠道、多措施在编制和收入方面提高对村医的待遇保障水平,探索乡村医生底薪制,提高各项补助标准,让更多村医能够劳有所获,产生职业认同感,愿意来到乡村。


解决村医结构性短缺困境,让年轻村医能够下得来、留得住,不仅要打“直球”,还要打好“曲线球”,多角度统筹考虑,通过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村医工作压力,提升村医工作幸福感。就拿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来说,由于基层相关人才紧缺,大量面向群众开展的工作就落在了村医身上。各地可以积极出台政策,通过开展巡诊派驻等服务方式,安排人员定期轮岗到乡村直接开展工作。还可以考虑在农村培养基层卫生工作助手,让符合条件的村民可以接手一部分工作,分担村医的日常压力。让村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精力立足诊疗工作,提高服务村民质量,更好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刘诗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