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先上大学再转专业,能行吗?
阅读数:90168

​​今年5月30日,武汉大学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此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

 

随着高考结束,这对即将查询分数、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报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是考生和家长报志愿时考虑的重中之重。专业,不仅决定了大学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方向,也直接影响未来就业。

 

被调剂了、入学后不适应、职业规划变了,都会想换专业。调查显示,大约1/3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满意,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而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不仅可以让没被理想专业录取的学生先上大学、再转专业,从而实现“曲线救国”,也能让“选错”专业的学生及时止损。

 

“转出低门槛,转入有条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实行“转出低门槛,转入有条件”的政策。转出专业不加限制或门槛低,转入专业需要进行考核,通常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下学期个有一次转专业机会,容易程度根据各所高校的具体要求和转入专业的热门程度有难有易。

 

转专业的方式分为平转和降转。平转即转专业之后,保留原专业的既有成绩,平级继续学习,有的需要补课。降转则是原专业成绩作废,降级从大一开始从头学习。

 

流程并不复杂,提交申请书之后,先由本学院初步审批,符合基本条件即可参加转入学院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成绩通过并按照学校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下一学期就可以开始新专业的学习了。

 

以往不少高校转专业的申请门槛并不低,成绩排名靠前或绩点达到标准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不允许有挂科历史,转入专业也有人数限制。这样的门槛让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层层筛选下来,能顺利转专业的人凤毛麟角。有学生说出心声,“有没有可能我就是学不下去本专业,才成绩不好、挂科,才是我要转专业的原因?”

 

​一份民间流传的数据统计了我国390余所高校2022-2023 学年转专业学生的情况,数据显示有26高校转专业人数占年级比例超过了10%。985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转专业比例较高;211高校中,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转专业比例较高。

 

近年来,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降低转专业难度,实现“转专业自由”,也就是“零门槛”。

 

今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宣布本科生有四次申请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进校初就有一次机会。

 

5月30日,武汉大学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据悉,2022年武汉大学有580名学生转入新的专业,成功率为62%。

 

复旦大学宣布,所有学生都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接收计划大于申请学生总数,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

 

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甚至不限制挂科门数。

 

同济大学持续“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学生最多能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

 

专业与就业的角逐

 

大学生想要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表示是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52.4%的受访者对所学专业没兴趣,38.4%的受访者是因为高考专业没选好,31.4%的受访者感觉本专业与职业规划不符。

 

武汉大学的胡杨原本就读于热门的工科,分流可以选择机械、微电子、遥感等细分专业,大二下学期结束后从工科转到了文科。谈起原因,她回答新浪新闻《在场》,本质原因是就业。爸妈和自己都希望以后有稳定的工作。同时也了解到一些985工科女毕业找工作受阻的事情,有点担忧。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已经是大二下学期,如果不想留级,可供选择的专业其实已经不多,中文,恰好能修完学分。

 

华东师大的乐乐(独乐不如众乐乐学姐)和郑州某财经院校的刘同学均对新浪新闻《在场》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要转专业,因此入学之后目标很明确。

 

2018年夏天,乐乐怀揣着当老师的梦想,报考了华东师大的物理学师范生,但没想到由于减分筛选机制,前5个志愿都没有入选,而是被录取了第6志愿:工商管理。

 

入学后虽然学习工商管理课程,但想当老师的想法依然很强烈,“大一的工商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比较宽泛,比如管理学原理,老师会拆解一些大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当时觉得‘太空虚了,我得打拼20年才能用到这些东西’。”

 

​因此大一下学期学校一发布转专业通知,乐乐便报了名,选择转到非热门的生物专业,很快顺利通过面试,2019年正式进入新专业学习。她觉得,“过去之后超爽,因为是降转,不需要辛苦补课,而且当新生还在适应新环境,我就已经对这个学校了如指掌,正是和他们拉开差距的好机会。”

 

如今,乐乐以保研第一名的成绩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她的计划是明年毕业之后回到长大的深圳,做一名生物老师。现在回头看,她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同学其实都发展得不错,有的进入大企业做运营,有的从事了会计。

 

会计,也是刘昕的梦想职业。家里有从事会计的哥哥姐姐,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刘同学也觉得,对于文科生来说,会计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事与愿违,去年高考志愿录取结果出来,她被调剂到了电子商务专业。

 

要复读吗?权衡之下,刘昕也选择先入学、再转专业的“曲线救国”道路。据她观察,班里至少有20名同学提交申请,但最终只有7、8个人成功转出,成功率仅35%左右。幸好刘昕提前准备,成绩排名靠前,才顺利转到会计专业。

 

看不见的煎熬付出

 

在外人看来,转专业比别人多了一次选择和尝试的机会,要么获得了热爱的专业,要么就业前景变得更好,但心里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回忆起从前在新闻专业的快乐时光,转到法学专业的粟溯内心又纠结了起来。法学,被贴上“好就业”“稳定”“体面”的标签,当初转专业时其实没抱太大期望,毕竟这是个竞争异常激烈、报录比只有4:1的专业,命运却让她成功转入。

 

时间都用来补课、失去朋友、进入一个新环境,粟溯只觉得自己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看到总绩点改变,新闻专业课成绩被去掉,排名下降了很多,心里更不是滋味。面对枯燥的法理学课程,她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就这样度过剩下的三年。为了就业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究竟是对是错。

 

孤独也是很多转专业大学生的感受,熟悉的室友不能一起上课,新的班级一个人都不认识,融入新的社交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何尝不是巨大的沉没成本。

 

​工科转文科的胡杨打算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工作,但近年来同样想法的工科生不在少数,这个赛道越来越拥挤。

 

三年过去,胡杨偶尔会有后悔的念头一闪而过,“如果我留在工科,是不是也像那些同学一样已经做出了科研成果?做出了有意义的东西?是不是能从事很多薪资待遇很高的工作?”

 

“高校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肯定有好处,但也应考虑到背后带来的公平问题,以及随意多次转专业是否真的有益于成长成才。”

 

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团委书记薛泽林所说,面对“转专业自由”,不能变成一种“鼓动”,让学生们产生都要去试一试的错觉。

 

在转专业这条路上,有人及时止损、有人收获颇丰,也有人狼狈离场,不管后悔与否,都要继续赶赴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