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文秘 2024年05月06日 17:40:27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课余文化 课余活动 课堂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10-01

      一棵树的成长不能只靠阳光、水分和泥土,因为它还需要适当的灭虫、施肥、裁剪等,只有给它全方面的呵护,才能长出一课强壮、健康、优质的大树。人也一样,不能只顾着学习、工作、生活,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学会享受,学会发泄,这样才能平衡身心,才能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

      试问: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愿意你的孩子只成长在一个只有加、减、乘、除的课堂里吗?你愿意你的孩子每天只沉浸在背书、写字、答题的过程中吗?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只看成绩,而是看他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面,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限,看他对观察事物是否有独特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等。

      一、课余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初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答复的问题,但是仔细想一下,却有些困难。”在《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其中的一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素质教育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以人为本”、“创新探究”、“主动发展”的教育观念已深入民心,那么课余文化也应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即利用课余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活力,有效提升小学课余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二、课余文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影响

      课余文化在学校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为主,其次就是成果展示。在开展活动时,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完成活动的各个环节;当活动项目结束时,负责老师会协助学生把自己的活动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

      由此可看出:在课余活动的开始――过程――结束中,学生所扮演的始终是一个有选择权、有自的这么一个角色。我们都知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是因为上课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短,就是对问题理解的能力较差,我们知道的只是在学生身上的问题,难道我们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我们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这个科目很感兴趣,那他在课堂上集中精神的时间会短吗?如果老师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授课形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理解问题的方法,那学生的理解力会永远都这么差吗?

      丰富的课余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余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而所有的这些能力,经过时间的沉淀,学生就会把它转变为动力,应用在课堂上。

      例如:橡棋――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还能在弈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师在教给学生棋艺的技巧时,还能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时间长了,那么学生就会把这种自觉性、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都用在各科的课堂上;绘画――曾有一位家长讲到:小的时候学画画太有用了,比如,绘画要求整体观察,我从小做作文就从中得到启发,不管多短的文章,我都能写得完整,我觉得我比同龄人显得聪明,如在课堂做数学题时,我能从数学公式里看到形象,帮助我理解概念,我一定会让我的孩子学画画的。其实每一项课余活动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恰恰就是这个特点,将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改变,或是提高学习兴趣,或是增强自信心。

      三、课余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均衡发展 精彩人生

      有一个学生,因为对画画非常感兴趣,所以参加了学校的画画班,画了一段时间,画不但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学习一般的他现在成了优秀生。课后经了解,他的班主任是这样说的:自从去了画画班,我发现他的思维比以前灵活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以前长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表扬他之后,他反应沉着,不骄不躁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2. 开拓思路 善于创新

      一个经常参加课余活动的孩子,即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他的思维都是比较活跃的,而综合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孩子强。试想一下:在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爱提问题的,不一定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但肯定是好学的学生。如果在一节公开课上,除了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剩下的时间都是鸦雀无声的,那这堂课如何谈得上是“和谐课堂”、“开心课堂”?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在各个方面的潜能,比教会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更重要。学生的知识面广了,他的想法自然就会多,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去表达,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弥补不足 发现优势

      校园的课余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总是误以为:它就是一个以学生兴趣为目的,就是玩、游戏、给学生建立的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来吸引学生。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其实课余活动的开展是各个学科教育的延伸活动。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2

      一、课堂教学艺术的“教益”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沟通、传递思想与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的实施更离不开教学语言的有效运用,丰富而具有实际效应的课堂教学语言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课程讲授、知识传递的主要手段与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2]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语言艺术修养与研究对于构架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提升并追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表意性、启发性,更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及认知力、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理智、更贴近人才培养需求。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依靠语言来进行表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运用使我们能够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让课堂教学语言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真正地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中受益。

      1.引导性语言

      为人师者,其教学语言的引导性尤为重要。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尤其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我们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认同式学习。那么,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塑造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和氛围?引导性语言便为这种环境提供了最好的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基础音乐知识与学生积极参与式的启思性模式有效结合,积极鼓励学生从现有的理论知识中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机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与表率力,从而把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三位一体”,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潜质,学生从教师“引导式”语言模式中得到启发,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得以优化,形成持续性自我知识重组,逐步建立良好的主动思考与学习的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能够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效益。

      2.感染性语言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如何锻炼其教学语言的感染性与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直接的影响。平铺直叙的课堂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关注课堂学习,而且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厌恶情绪,久而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格外关注使用感染性语言。学生模仿教师行为能力较强,大学生的思想观、思维能力与辨析力很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格外注重教学语言在通俗易懂基础上的专业性,在深入浅出上的感染性,在现实说教上的文明性,使课堂教学语言尽力做到文质兼美,声情并收。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魅力,如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能够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每次课程都惦记着不来上你的课是一种损失的话,那么,你的课堂一定融入了具有教师个人魅力的语言艺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场”,这是优质课堂的表现所在。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质化”[1]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质量,才能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中受益。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准确性,句句言之有理,字字科学可依,给予学生的是最前沿且准确的知识。那么,就涉及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的准确性,注意教学内容的“理”性。专业教学中,作为音乐教育理论与技能的传授者,教师教学内容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话之有意、引之有依。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教学内容从感性到理性,专业学术观点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有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内容高度“质化”下,示范与讲授的一致与互补,加强语言所无法达及的教学界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理论与技能的传授者,教师所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一定是准确的,有利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发挥和延续的科学理论与技能。教师对本专业所涵盖的重点内容与必要的知识点讲授要准确、易懂,切忌含糊不清,应给学生提供较为明晰的理论概念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教师要有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积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每举中的,并进一步丰实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程序

      教之有序,是指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容忽视,即所谓教学程序的严谨性。教师在对音乐作品或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承接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程序中要格外注重第一个部分课程导入部分和最后一个环节总结拓展。导入语言要做到精准而不冗长,精炼而不简化,能够对授课内容形成较好的支撑与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从中找到值得思考的中心问题。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授课过程具有相当的逻辑与讲授顺序,要明确本次课程的重点是什么?讲授什么?授课目的是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标准以及先讲与后讲内容的有效安排,而非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只有在“序”上下功夫,多思、多想、多研究,思路明确有序,才能够在讲解上条理清晰,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知识点,从而逐步吸收与升华,形成有效的识记效果。课堂教学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强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思考、消化、质疑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拓展环节。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疑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的质地与潜在的特质。这也正是当今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理解与解疑的空间太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泯灭了本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最基本的思维和思考能力。为什么许多音乐教育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除了他们极富感染力、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外,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在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提问式、引导性以及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尤其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实践以及今后所要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的渗透

      言之有法体现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学法的适当渗透尤为重要。对于将来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而言,在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自发地形成或发现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凭教给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必须教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这是他们今后从事基本音乐教学能力的根本。教育学中提及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的经典理论,什么才是适合于学生今后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什么教学手段与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适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怎样才能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打造成走出校门即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法的渗透与贯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切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际与专业特点的指向性教学。教什么?应该体现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最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掌握能够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与实施的手段。怎么教?应该强调教会学生“教与学”的方法。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弊端是往往忽视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初衷难以落到实处。常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战能力,就需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研究教学法入手,形成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元化、学习知识拓展化、从实际意义上培养应用型、实用性艺术教育人才是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方向。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学益”

      这里所涉及的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学益”,是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面对的“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将来就业岗位是从事音乐教育教学与艺术普及工作。如何从音乐课堂上既能够学到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教学技能,又要学会如何从教师课堂教学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己今后工作出发,在课堂上学到更为实用、学以致用、学为己有的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新思想以及教师教学语言和文化内涵的魅力。

      (一)学益中的学之有法

      当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少能够从现有的知识层面上去注重学习方法的应用与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相对单一,更是缺乏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因材施教我们也可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为“因己取教”,其意思是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撷取教师教学过程中有用的内容与可行的方法。要能够从中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变的更有效、更理智、更科学。转变学习状态,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以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领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精髓与得道之处,便于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学益中的学之有效

      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个学习者都想达到的学习目的,这不是单纯的一句说教形式的口头定义,而是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实践、思考、创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才能够实现的。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汲取教师教学模式、教学语言中的精华,更要注重学习效仿教师有效解决音乐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艺术,达到学习效率的事半功倍效果。勤于思考也是学之有效的一种途径。孔子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前要思考相关知识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学习中要思考前后知识的有效衔接,学之后要思考所学内容哪些可以成为直接经验,哪些是间接经验,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重组,将知识化为己用,为己服务。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理智、更有益处。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语言中去思考相应的关系,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要实现从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教学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才能实现W—H—W的学习结构,即学习前要带着一个W(what)进入音乐课堂,学习中要学会如何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一个问题,即Howtodo,最后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带着一个W(what)继续拓展研究所学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思考的过程,才能学到更为系统的专业技能理论与知识以及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统一”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单招班

      导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单招班学生,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职业学校单招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多数是各初中学校学困生的凝聚. 但他们同样面临高考,而数学作为其中一门重要学科占据不可忽略的地位.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数学不再恐惧,老师的讲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使教师在课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分析上,而对于上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则常常用简短的几句话代替,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甚至一些教师为了抢时间就完全省略了导入环节直接进入到教学阶段,这种做法在一些学校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清课堂导入的价值,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整个教学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 导入的功能主要在于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引到教学中来. 具体来说,导入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陈琪,教育心理学,1997:120)在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 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些了解,但知之不多. 因此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例如演示魔术般的数学游戏、变幻莫测的数学应用、展示从未听说的数学史等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导入通过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去学习,既可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它比被动接受性学习效果好得多. 例如,在等比数列性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你知道银行利息是怎么计算的吗?你知道怎么贷款最合理吗?”两个常识性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上产生求知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

      同时,自觉性也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教师一方面可提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的学习的社会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 例如,在高三复习课的导入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情况及所占的分值,让学生意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意识.

      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导入,不是单纯的为导入而导入,其目的是“引人入胜”,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导入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以其所知喻不知. 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的结合,就能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平铺直叙地提出,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温故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适机提出问题,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旧知识同新知识发生了联系,从而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有关三角函数中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和差公式,再提出特例情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二倍角公式. 有效地导入应使采用的资料和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紧密联系,否则导入再新颖,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惊奇,也是无意义的,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枝节问题,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所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同理“一课之计在于始”,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的前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几分钟的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课堂导入作为学生接触到课堂教育的第一扇门,教师能否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某种程度上体现课堂教育成败的关键. 每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如同桥梁联系着

      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迅速进入到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状态中,使学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强烈愿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这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4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还要富有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地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被指定的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教师态度要自然,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否则学生会敷衍塞责。若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脱口而出,教师要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详细回答。学生的答案若很正确,应给予一定的赞许。教师不必重复学生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向全班学生说话,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该学生的回答。回答完毕,让全班学生先来评定,进行纠正补充,然后教师再做必要的补充。若回答错了,教师要做出分析,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这种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课堂提问不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单向交流,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30-0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论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数学课堂教育方法提出几点观点,望同行指正。

      一、营造幽默、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二、从生活经验引入课题,增加趣味性

      学生都有好奇的心里,尤其是小学生,然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现象: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四、建立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6

      一、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数学教学中不能偏废预设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什么阶段对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任务、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在各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里面都有系统的表述。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行为中去实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这种预设的目标,任凭学生自由发展,就犹如山中的灌木,固然可以生长,但终究成不了栋梁。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而贯穿始终的灵魂便是教学目标。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的程度怎样?教学不能放弃“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课堂教学不论形式如何多样,最终的效果都要体现在目标达成上。目标一旦确定,优秀的教师便会想方设法为实现目标而构建一个最优化方案,这就是“预设”。它不仅包括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还包括对专业业务知识的预先储备,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如果教师课前对教学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把教学的中心放在课堂的随时生成上,不知道或忘了一堂课究竟要干什么,课堂上就极容易出现一种“梦游”状态,学生所得必受影响。

      不可否认,课堂中有一些可生成的因素对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因素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作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堂上的随意发散或准备不足的发散尽管也能培养学生某些“能力”,但往往以牺牲学生更多的能力形成为代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不可任凭学生自然生成。一味地强调生成,淡化预设,不仅会影响到教育质量,还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纲领。

      二、充分的预设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于是,出现了一些很热闹的课堂,仿佛课堂上只要放手让学生说了、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突出了,否则就是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不少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形式上的主体,学生的发言、讨论游离在教学内容的表面,思维还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没有向前发展。“发展”才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表面,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怎样充分,都不能称之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便是“放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谁来“激发、培养、创设”?怎样“激发、培养、创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的设计与准备。实施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复杂。教师应该怎样当好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这需要教师的厚积薄发,需要教师更充足的预设。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出激励性的教学环境,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供动力支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恰当平台;还要提供正确的学习导向,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方向保障。简要地说,即教师要有充足的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不够,往往是教师预设得不充分,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没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深入。没有预设的学生主体活动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

      同样,不能认为预设多了就是约束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是为了把学生自主的舞台搭建得更大、更厚实。学生知识有限,阅历有限。客观的有限性和课堂的发展性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些问题是学生永远不可能自我生成出来的。所以在授课之前的预设、授课之中的引导,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设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高明的教师就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动态并为之做好准备,随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随时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教师以避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削弱学生的主体性为借口而淡化预设,实际上在为自己随意的教学行为推脱责任。

      三、充分的预设才能孕育出精彩的生成

      确实,有的教师抓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演绎出很精彩的课堂。但这种生成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无端发问吗?是课堂的突发奇想吗?灵感即使偶尔有之,也难以成为课堂的常客,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预设发挥了作用。没有精心的“预设”,何来精彩的“生成”?

      预设不是简单地写一份教案,而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这种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定,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课前缺少了“预设”,一方面,为教学生成搭建的平台不够,另一方面,教学生成即使出现了,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去挖掘其价值。有时教师搬用名家的教案上课,总是很难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看到露出水面的一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广阔的基础,没有经历解读和探索的过程,没有充分预设。只有预设充分了,对课堂上进行种种捕捉和处理,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地完成好一堂课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7

      一、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必须做到知识渊博,知识技能扎实过硬。不仅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有扎实的基础,还要广泛摄取社会、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你的无所不知、津津乐道和幽默风趣由衷地佩服,并渴望上你的课。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只有喜欢这位教师,才会注意听他的课,注意力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老师无私的爱,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老师应该严而有度,而不是高高在上,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谈思想,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喜欢你,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效率才会很高。

      二、上课要有激情

      展示教师热情的一面,点燃学生的激情与学习的欲望。教师在上课时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热情度。课堂上一定要有激情,学生有,老师更要有。一个人的激情是可以感染别人的,作为老师,要做到有激情,首先自身对生活得充满激情,那你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讲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你才会感染你的学生。如果我们每天神采奕奕,精神百倍,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那我们在课堂上的这种表现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让那些成天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学生陡然有了精神,奋发向上。反之,你那轻柔舒缓的语气就像在给学生唱催眠曲,使得学生只想睡觉。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认真备课

      教学有效性最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只有精备课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要让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化的人。所以教师的备课要全部围绕这个重点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又能走出教材,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来制定计划,要制定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

      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学生参与

      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度。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全体同学能积极参与起来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对于同一项活动,程度好的同学一会就能完成,而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却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不能灵活变动。时间一长就制约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消磨了他们的自信心,以致最后失去学英语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组织权,给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同学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小组安排时要注意好差搭配,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五、善于观察

      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埋头讲解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还要不断地观察学生,看他们是否在专心听讲,是否能接受你所讲的内容。我们的眼睛不是停留在备课本或黑板上,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眼睛停留在学生的脸上,要读懂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有的学生表现出似懂非懂的表情或困惑不解的神情,那我们就得讲慢点或更容易懂点或重讲一遍,或课后有针对性地辅导。

      六、下课前总结

      临下课前几分钟,要给学生或叫学生自己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有哪几个知识点。这样一来,记忆得到强化,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想办法补救。

      七、练习题不宜过多

      无论是备课还是作业,练习的布置都要求教师精心选题,是教师下题海,而不是学生下题海。教师精心选题还应做到不同题型选题,做到同一类题不要重复太多,或是随便拿到一套题就让学生做,挤去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或学习薄弱学科。如果搞题海战术,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不符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定期的测试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在这一章节掌握得还不怎么好,那就先别考,等到给学生复习好了,做到胸有成竹了再考。这样考试的效果更好,特别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幽默笑话;重要性;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14-01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快乐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慢条斯理的讲解、空洞无力的说教、机械生硬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打瞌睡;如此,课堂教学当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想克服这样的局面,幽默可以作为一方良药。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讲讲一些笑话,则可以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允许学生开心一刻之后在引导他们把思维转移到正课上来。这样,课堂气氛一定活跃起来,教学效果肯定大大提高。一次,我在讲形声字的时候,因为知识性强而缺乏趣味性,讲起讲起,课堂开始沉闷起来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关于“汉子结构组合问题”的笑话:

      一老农牵着一头牛路过“汽车配件厂”,牌子上的“件”字单人旁脱落,变成“汽车配牛场”,老农嘟哝着:“要是用我家的牛来配汽车,一定会生出一辆拖拉机来。”

      听了这个笑话之后,全班哄堂大笑,随之课堂活跃起来了。接着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到讲我的形声字来。可以说这个笑话起到了多重效果呢。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类的经典名句,我都不想跟人家一提再提了,可是又不得不提。因为兴趣对学生学习确实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课堂上,如果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些什么。这时候,教师若能用一些良好的幽默言行,则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对联”知识的时候,我把对联的特征一一地讲解着:什么对仗、对偶、骈句、数字相等、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可是学生哪里听进去。于是我就借助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坡和鲁直和尚游赤壁互相调侃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黄两个人和佛印和尚在船上漂着,看见河边有一条狗在啃骨头,东坡借题发挥脱口而出:“狗啃和尚骨。”(“和尚”和“河上”谐音,苏利用谐音指骂佛印和尚)。谁知道佛印和尚急中生智,随手把东坡送给自己的“题诗扇”(东坡在扇子上题有自己的诗)扔到河水中,并嘲笑到:“水流东坡尸”。(佛印和尚借“尸”和“诗”的谐音,反将坡一军)。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就会感觉到原来学习对联是这么有趣的。这样,不但让学生显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三、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有人做过“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调查,结果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认识到教师的幽默能拉近师生关系。首先,幽默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如果你是一名表情冷淡严肃、言行粗暴的教师,那学生绝对不会喜欢你;甚至还会疏远你。其次,幽默的批评,可以不正面或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你的风趣点化中哄堂大笑而得到纠正;而尽量不要用粗暴的语言,不要恶意中伤或辱骂,这样学生会接受不了的。

      幽默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畏惧心理得到消除;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他们就会愿意与你配合。在课堂上认真听你的课,并积极回答问题。平时有什么事,他也愿意向你倾诉,愿意与你沟通交流。

      四、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如果只会做枯燥的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听进去,当然更难听得懂。这时候,如果能用幽默、笑话融合在教学中;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有一次,我在讲课时,正讲到“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词语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意;我引用了下面这个笑话:

      “狮子和熊”

      狮子和熊分别各在一棵果树旁拉粪便。一个月后,狮子便便的果树比熊便便的果树长得更壮更高,于是狮子对熊炫耀着,不料熊说了句话:“不就是狮屎胜于熊便吗?”

      学生听完之后,会意地大笑起来。这个笑话既活跃了当时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笑话的内容和谐音关系,加深了学生对“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