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cssn.cn提供.

学科体系

新媒体矩阵

  • sk_v2022_front_wechat.png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106.jpg

    微信小程序

  • sk_v2022_front_gzh.png

    微信公众号

    微信106.jpg

    微信公众号

  • sk_v2022_front_zgxp.png

    中国学派

    学派106.jpg

    中国学派

  • W020220922336137882083.png

    中国社会科学报

    111.jpg

    中国社会科学报

  • 123.png

    新浪微博

    微博106.jpg

    新浪微博

  • 123.png

    今日头条号

    头条106.jpg

    今日头条号

【思政讲理】以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2024-07-11作者:杨小霞 赖海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思路。作为顺应我国发展新阶段新态势新局面而开辟的思政课新形态,“大思政课”之大,不仅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各要素之间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而且在于通过教育主体、课程、教学资源等要素的同向汇聚,力图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工作格局、“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大课堂模式以及“专职师资+兼职师资”的大师资体系。
  当前,“数字化”触角已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从技术等多个维度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不少高校发现,迈入数智时代,随着人工智能、AI算力、VR虚拟等关键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数字化技术必将成为赋能“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逻辑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供给的精准度。数字化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在知识与信息方面具有突出的赋能优势。以数据为驱动,可以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授课对象在各个系统中(如教务部门的学情数据、团学部门的社会实践数据等)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在快速而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授课对象的身心状态及其网络生存状态进行精准的数据画像,从而使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教育主体不仅精准掌握学生的行为偏好与专业学习基础,还能够直观把握学生的成长轨迹。与此同时,数智技术能够通过持续吸纳大学生的学情信息并结合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活动轨迹运用学习算法进行建模,以便更加准确和高效地掌握大学生在开展思政课深度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在数智技术知识驱动的作用下,高校“大思政课”将有效提升教育内容的精准度与针对性。
  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打破学段与空间壁垒。数字技术的普遍使用,有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打破学段壁垒,为系统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良好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在此情境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将得到较好地解决,由于信息处在相对公开透明的状态,且各学段的参与者能够及时深度参与其中,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就师生关系维度看,各种数智技术从受教育者的语言、交流等认知行为的基础出发,通过模拟人的思维过程,改造与优化高校“大思政课”的教育场景。如利用VR/AR技术为受教育者搭建虚拟仿真的环境,让其身临其境并与环境相互作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嵌于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信息传播范式的升级,借助先进的智能设备,升级迭代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可以借助于各种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从课内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从线下课堂向线上课堂延展,建构更加宽广的思政教学时空。
  有益于建设功能强、效率高的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大思政课”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建构的、具有开放性、互联性的思政课形态,其建设过程需要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与主体协同建设,促进社会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社会,利用互联网等平台搭建的数据架构,使得信息的流动与联通大大加速,极大地丰富了“大思政课”获取资源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区或学校之间思政课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不仅如此,各种智慧平台上的数据交互还能打破空间局限,将教育空间从线下课堂拓展到线上课堂、社会课堂,从一个狭小的空间拓展到全国各地。例如,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地高校均在积极搭建各种类型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主体更加便捷地获取海量教学资源,随时随地欣赏高质量“金课”。此外,数字化技术凭借其超强的计算能力与数据储存、分析能力,有助于“大思政课”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完整记录“教”与“学”的完整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而且还能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教学反馈。
  一言概之,以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将会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凝聚各方主体协同建构强大的思政课教学大平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观念滞后,对数字化的认知模糊甚至对其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些思政课参与主体的数字素养不足导致难以熟练驾驭新技术;与此同时,各方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不仅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尚不充分,而且在治理上亦存在短板;二者在融合过程中还易出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推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增强参与主客体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数字素养和意识。随着数字社会时代的到来,高质量利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针对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意识不强,素养薄弱等问题,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进行统筹规划,可以结合主体成长特点与主要短板开展系统科学的培训活动,聘请专家指导、加强同行交流与实践操作,引导参与主体提升数字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须熟练掌握通过大数据来收集教学素材与描述教学过程的能力;要学会运用数据模型分析学情与分析解决教学痛点难点问题,学会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开展教学;要学会创设个性化、智慧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堂,探索鲜活生动的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为各方主体顺畅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优质师资大平台。此外,重视各学段尤其是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一方面,要在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对全学段教育对象开展数字技术培训,可以利用相关课程进行数字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如通过专题讲座、公共选修课、社团活动等加强培训,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素养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对数字化产品的辨别能力,提升抵制网络上错误思潮、虚假或低俗信息的能力。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侧重在思政课“供给侧”开展系统性改革。“大思政课”建设是个宏大而复杂的工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要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的效果,须精准定位改革的靶向,即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供给侧发力,同时从改革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资源等要素入手,运用技术激活主体、优化内容、盘活空间、创新手段来大力推动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教书育人工作。例如,可通过利用各类智慧化的教学平台并协同多元师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集备活动,通过深入研究统编教材、精心开发校本教材、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优质教学内容;要通过梳理大数据精确掌握“00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点与兴趣点并据此科学设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利用翻转课堂、微信公众号、虚拟仿真实验室、学习通、雨课堂APP等平台提升精准推送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最后,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新一代超大算力、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发挥“数字”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潜力,能有效改造与赋能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针对思政课与数字技术融合深度不足广度不够的难题,当务之急是发动多元主体稳妥施策,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化数字技术供给的质量与数量、优化“大思政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生态。为此,需要建立新型优质的信息网络,为大思政课教育主体提供高效、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还要建设新型数字资源平台,打造协同发力的数字化“大思政课”资源平台,以此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技术攻关,打破数字技术壁垒,筑牢技术防线。要坚决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技术窃密、数字病毒等,构筑跨境信息流动的安全技术防线。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数字技术赋能,打造高精尖水平的“大思政课”,培养“四有”新人。
  (杨小霞,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赖海榕,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