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查字典数学网 2015年10月30日

      有奖投稿

      一、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创新火花。

      有时在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改动,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开拓思路启

      发他们探求多样的解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例如: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倒数的认识》课后有这样一道应用题:3/4()=()4/7=5/6(

      )=1。课上我对此题稍加改动,去掉最后一个等号,使之为;3/4()=()4/7=5/6(

      )。这样一改,这道题就拥有了无数个答案,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还可以为下一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迁移的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所学过的多种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同一个问题,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出所料,题一出现,学生首先根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填空,使每两个因数的积都等于1,3/4(4/3)﹦(7/4)4/7﹦5/6(6/5),当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大功告成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手还举着,他们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在每个括号里都填0”、“老师,我让每两个因数的积等于2”、“老师,他说的不行。因为23/4,我们还没学过呢,括号里不知填几”、“我知道几,因为根据3/4(4/3

      )﹦(7/4)4/7﹦5/6(6/5)﹦1,再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就扩大2倍。所以括号里填3/4(8/3)﹦(14/4)4/7﹦5/6(12/5)”、“老师,我是这样想的:(

      )3/4﹦2,可以表示一个数的3/4是2,也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2。所以23/4﹦234,23表示2平均分成3份后求一份是多少,所以23﹦﹦21/3,因此23/4﹦234﹦21/34﹦8/3”。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一个赛一个过:“我想让它们的积等于1.5”、“我想让他们的积等于3/11”、“让它们的积等于多少都行”。

      当学生说到这里,我及时引导他们思考,这道题虽然有无数个答案,但看到这样的题目应从哪几方面想呢?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特殊数“0”,3/4

      ( 0 )﹦( 0 ) 4/7﹦5/6 ( 0 )

      ﹦0。⑵倒数的意义,3/4(4/3)﹦(7/4)4/7﹦5/6(6/5)﹦1。⑶ 取样求解,3/4(

      )﹦()4/7﹦5/6()﹦任何数,然后分别解三个方程。

      一个小小的改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舞台。

      二. 营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

      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了里遨游。

      在进行“口算加减法”时,例题是27+28,引入有的学生采用尾数相加的方法:7+8=15,20+30=50,50+15=65;有的将一个加数进行分解:20+38=58,58+7=65,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常用。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后提问:“谁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经过思考,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可以先把38与27的差算出来得11(38—27=11),再用27乘以2得54(272=54),最后将54与11相加得65(54+11=65)。我先是一惊他的想法很独特,便问他:“你为什么要用272呢?”他说:“因为前面有一个27,38里面也有一个27,所以用272=54,54再加上他们的差就是答案。”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太奇妙了,也很新鲜,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到了第二天,有这样一道题:“养鸡场有母鸡1225只,第一天下了1118各蛋,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下了109个。两天一共下了多少个蛋?”大部分同学这样做:1118+109=1227(个)、1227+1118=2345(个)。也许是受了昨天的影响。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1182=2236(个)2236+109=2345(个)。这一方法咋一看似乎不合解题思路,但是细想来,学生已进行了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有求几个相同数之和的思考:(第一天比第二天多109个,其中肯定还有个1118。)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得分析综合能力。这节课,除了适时地在解题策略方面给孩子们启发和诱导外,更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自主、创造性的开展学习。

      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奇妙想法,重视他们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