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总结(四)

查字典中考网 2018年11月01日

      十三。之

      1.(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楚人怜之。/令辱之。--《陈涉世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将军岂愿见之乎?/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愿借子杀之。--《公输》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相梁》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隆中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公将驰之。/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③相当于它。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学而时习之。--《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复投之。/又数刀毙之。--《狼》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箬篷覆之。/闭之。/石青糁之。--《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马说》

      弗之怠。/走送之。--《送东阳马升序》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明之者谁?--《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个之)--《醉翁亭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公输》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当于它们。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以我酌油知之。

      睨之,久而不去。

      但微颔之。--《卖油翁》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河中石兽》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再拜,曰:请说之。--《公输》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

      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心乐之。--《小石潭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爱莲说》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春冬之时。--《三峡》

      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第一个之)

      --《岳阳楼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公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8.(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妇拍而呜之。--《口技》

      久之。--《狼》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十四。乃

      1.(副词)应该,是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河中石兽》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曹刿论战》

      3.(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副词)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羽、飞乃止。--《隆中对》

      5.(连词)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

      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乃入见。

      十五.其

      1.(代词)它,它的,他的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则题名其上。/其色墨。/其色丹。--《核舟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飞漱其间。--《三峡》

      及其日中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狼》

      帝感其诚。(代词,指愚公)--《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狼》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代词,方仲永)--《伤仲永》

      并自为其名。(代指自己)--《伤仲永》

      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指千里马)--《马说》

      其岸势犬牙差互。(它,代小石潭)--《小石潭记》

      增其旧制。(它,代岳阳楼)--《岳阳楼记》

      醉能同其乐。(代词,代宾客)--《醉翁亭记》

      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陈涉世家》

      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陈胜、吴广)--《陈涉世家》

      皆刑其长吏。(当地的)--《陈涉世家》

      其乡人也。(他的。指曹刿)--《曹刿论战》

      下视其辙。(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望其旗靡。(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代古仁人)--《岳阳楼记》

      谓其妻曰。(他的,指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愚公移山》

      2.(代词)他,他们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问其姓氏。--《湖心亭看雪》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3.(代词)这,那

      一狼洞其中。--《狼》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5.其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6.(副词)表语气

      其真无马邪?(难道)--《马说》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马说》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一定)--《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