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中国求职指南网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百度百科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译文

      逐句全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注解

      1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2

      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3

      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

      4

      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5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

      6

      京洛:指东京洛阳。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7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

      8

      违:分离。将要。

      9

      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10

      未几:不久。

      11

      远树:远山的树木。

      12

      孤城:一作“孤村”。

      13

      落晖:夕阳余晖。

      14

      适:偶然的意思。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背景

      綦毋潜是在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的,因此这次落第至少应在三年之前,则此诗当作于王维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被贬济州之前。当时唐玄宗虽然征招人才,但仍有许多贤能未能被用,所以诗中有“君门远”之叹。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赏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綦毋是王维的朋友,他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王维写了此诗送他还乡。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极为重要的。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

      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

      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綦毋潜予以慰勉、鼓励。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更多

      王维的诗(共610首诗)

  •       《少年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查看译文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查看译文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查看译文
  •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查看译文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查看译文
  •       古诗
  •       讲解
  •       王维简介
  •       王维的诗

      诗词大全

      诗词按朝代先秦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近代近现代现代当代

      古诗按拼音ABCDEFGHJKLMNOPQRSTWXYZ

      热门分类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

      诗人按拼音ABCDEFGHJKLMNOPQRSTWXYZ

      古诗大全

      别人正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