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查字典化学网 2020年04月01日

      

      学习园地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如下)

      (7)质量守恒定律(如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扫描/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氧化和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

      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碱、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和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15.潮解和风化:

      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6.燃烧: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