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新浪网 2024年05月13日

      5月11日,第六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湖里区科创产业发展环境推介会在厦门佰翔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人民网 提供)

      在推介会现场,8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湖里。(人民网 提供)

      本届大赛总决赛共有30个优质创业项目入选。图为素鳞科技进行项目路演。

      通用技术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项目效果图。

      金砖数字工业智谷项目效果图。

      文/本报记者 庄筱婧 陆晓凤 通讯员 蔡晓丹

      图/湖里区工信局提供(除署名外)

      5月11日,第六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湖里区科创产业发展环境推介会在厦门佰翔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汇聚未来新动能”,代表未来和想象力的科创项目和产品惊艳亮相,在这个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元宇宙风头正劲的时代引人无限遐想。

      同时,由人民创投、中科曙光、游族网络共同发起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创新联盟,以及人民网(厦门)内容科技产业园与中信银行厦门分行共同发起的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也正式揭牌。

      自2019年以来,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已经在厦门湖里举办六届,大赛为厦门乃至全国挖掘、遴选和储备一批又一批优质内容科技项目。2021年底,人民网(厦门)内容科技产业园也在湖里五缘湾正式开园并投入运营,园区创新探索“以赛代招”的运营模式,构建以内容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生态,助力厦门数字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湖里区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工作要求,对标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湖里区“3+2”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研发+总部+委外制造”业态模式,先后出台《湖里区支持企业培育研发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湖里区加强人才及重点群体住房保障若干措施》《湖里区促进制造业及软件业倍增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通过不断优化政策支持、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吸引一批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持续激活城区创新动能。

      [好项目]

      “以赛代招”吸引优质科创项目落地

      唯有科技创新,才可能赢得未来。

      跨界艺术家和软件开发者合作,让一张涂鸦也能变身艺术画作,通过AIGC辅助草图变“大师作品”;利用AI技术,将一个文本创意概念拓展成故事剧本,基于大模型进行视觉风格和分镜头的设计,在24小时内就可以生成电影级别的视频……

      据了解,本届大赛全面聚焦内容产业全链条上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等,项目征集方向包括人工智能(AIGC)、大数据应用、元宇宙、物联网及其他新兴技术产业应用等领域,从900多个参赛项目中遴选出30个优质创业项目。

      与人民网合作推动、发展内容科技,对湖里区来说是“大赛+项目+园区”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位于五缘湾的人民网(厦门)内容科技产业园,是人民网与厦门市携手共建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央媒体与地方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依托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产业生态和资源优势,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及数字化,探索“以赛代招”创新园区运营模式,以“投资”加“技术”双轮驱动,构建以内容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生态,助力厦门和湖里数字经济建设。

      2023年以来,10余家科创企业正式与人民网(厦门)内容科技产业园签约。今年5月,上市公司深圳洲明科技正式入驻人民网内容科技产业园。“我们在福建有价值一亿多元的订单,面对面沟通更有利于售前、售后管理和维护客户关系。”洲明科技厦门负责人梁政说。看着这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办公室,梁政表示,落地厦门湖里意味着更好融入片区的光电产业生态。“厦门有完整的光电产业链,湖里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更有利于我们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自2019年以来,湖里区以人民网(厦门)内容科技产业园为抓手,以活动带项目、以项目促产出,发挥人民网作为中央新闻媒体在资源横向整合上的优势,推动内容科技发展并打造产业高地,助力内容科技与厦门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湖里区深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年来,湖里区着力提升人才服务质效,重点加强人才住房和子女教育保障,制定人才和重点群体住房保障17条等措施。2023年,湖里区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79名。

      [优服务]

      “保姆式+专家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湖里区开始充分利用内容科技创业大赛的舞台,举办湖里科创产业发展环境推介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留厦”。在今年的推介会现场,包括厦门金砖小镇数据要素联合实验室、AI汽车内容生态平台、洲明科技厦门创新业务中心项目等8个优质项目签约。

      从开始洽谈到签约落地,厦门金砖小镇数据要素联合实验室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光魁不禁感慨:“知道快,但没想到这么快,真的太快了”!为了尽快推动项目落地,郑光魁介绍,湖里区主要领导一个月时间里带队打了两次“飞的”从厦门当天往返北京来谈合作,这让企业很触动、也很感动。区里在表达满满诚意的同时,相关部门和合作伙伴也很专业,一场4个多小时的洽谈会聊的都是行业里的门道,和“和内行打交道,很轻松。”他说。

      郑光魁介绍,该项目落地后,将与智慧湖里公司针对旧数据要素市场化开展数据确权、数据交易和运营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以数据充分应用于产业发展为原则,将以发展湖里区数据要素产业链为核心,打造专业化、综合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立足湖里、服务厦门、辐射福建省域市场。

      企业至上、服务发展。自2018年起,湖里区营商环境在市对区考核中五次排名全市各区第一。湖里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秉持“保姆式+专家化”服务企业理念,建立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满意度的工作机制,把“双招双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纵深推进,打造“亲”与“清”的营商环境,建立领导干部和500名企服专员挂钩联系“9+1+N”重点企业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全天候“一站式”企业服务机制。

      2023年以来,湖里区通过“亲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24小时企业服务热线(全年咨询910人次,已完成诉求转办70件)、驻企服务专员、部门走访、调查问卷等途径收集办理各类企业诉求2609件,目前已办理落实2531件,正在办理78件,企业满意率99.17%。

      [强生态]

      激活存量空间 探索打造新型产业空间

      让好项目有集群,让好产业有空间,这是湖里区近年来持续努力的目标。

      在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的浪潮中,湖里工业区老厂房率先开启“腾笼换凤”的征程。去年以来,面对发展空间不足的挑战,湖里区梳理机场北片区、湖里老工业区等存量空间,探索实施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盘活提升一批老旧厂房和土地空间。

      走进湖里街道一处不起眼的老厂房,可以看到一群专家、工程师忙碌实验、测试的景象——湖里区引进钙钛矿光伏研发中试项目,该项目由国家专家、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领衔实施,建设研发中试产线。在平台经济产业园,华中科大数字建造智能感知实验室依托武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工程质量云平台、CIM智慧平台、医养结合大数据管理平台等研发,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转化及推广应用。

      此外,在湖里创新园,湖里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建“数字工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预计每年可培养2000名工业互联网人才。

      为了加快拓展创新空间,湖里区探索打造新型产业空间,着力破解产业承载力不足的问题。2023年来,湖里探索“工业上楼”,按照“433”配比(即40%研发办公+30%中试厂房及挑高实验室+30%荷载实验室),建设一批兼具办公、研发和高端制造的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空间。

      早在2022年“九八”期间,湖里区和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通用技术集团、市工信局等共同签署《厦门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策划打造金砖国家全球产业服务平台和新一代产业生态综合体。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湖里区结合东部旧村整村改造,正在加快湖里东部金砖数字小镇建设,重点推动建设通用技术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金砖数字工业智谷、金砖TOD综合开发项目三大组团。

      目前,通用技术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金砖数字工业智谷(一期)等在建项目正在形成3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金砖数字小镇拔地而起,湖里老工业区腾笼换凤,湖里创新园等科创产业存量空间正在被充分挖掘,机场片区、东渡港区等产业空间也逐步开发……湖里,这块创业、兴业、投资的热土,正以绝佳的空间资源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向世界投资者敞开怀抱。

      据了解,下一步,湖里区将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引平台力度,争取在MicroLED、信创、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有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加快打造新型产业空间,规划建设金砖数字工业智谷(二期)、忠仑科创园等产业园区,加快湖里老工业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力争在未来5年形成新型产业空间超200万平方米。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湖里区科创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目前,全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96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6.8%,居全市第一。全区建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个,省、市级科技孵化器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7个。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