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opinion.people.com.cn提供.

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人民网评:引领文化风尚,展现大国风采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评论员观察)  时代在变,志愿服务的项目在变,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永不过时 志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不分年龄阶段、不分工作岗位、不分地域籍贯,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志愿服务是润物无声的爱心善举,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爱的力量总能感染人,通过做好点滴小事为人们送去温暖、带来便利,有利于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蔚然成风,最终带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红领巾志愿者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分享艺术之美,受到观众好评;在湖南,“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减塑禁塑、科学施肥、禁止烧荒等环保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司法局“小挎包”志愿者穿梭在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化解基层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志愿服务成为一项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的事业。

观点|政经·国际|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为开发保护建设提供“绿色标尺”(新知)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 【现象】一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如何避免项目盲目上马?某一地区的生态修复如何与其他地方进行协同?解决好这些发展问题,需要一把科学权威的“绿色标尺”。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全面建立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为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点评】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观点|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其他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人民时评)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以解决跨区域看大病、重病的需求,从而降低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已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地区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以解决跨区域看大病、重病的需求,从而降低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观点|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人民时评

“乌金”变“绿金” 关键靠创新(人民时评)  能源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立足国情,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 向高端化升级,涨身价、拓销路;向智能化转型,增安全、提效率;向绿色化发展,添“颜值”、更低碳 前进、停靠、开铲、卸载……在国家能源集团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煤矿,高近14米、自重490吨的电铲忙碌操作,一铲下来能装载约16吨煤炭。走近瞧,驾驶室内空无一人。3公里外,电铲司机长赵秀军操控手柄,精准控制电铲的每一个动作:“借助5G技术,加装倾角传感器、温度转速传感器等,能够实现铲斗精准定位,避免现场操作的粉尘和噪声。

观点|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人民时评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评论员观察)  减少“三支一扶”人员后顾之忧,必须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上下功夫,为人才提供全流程服务、全方位支持 马启林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广西德保,投身家乡建设,为村民排忧解难;王辉到山东烟台的小钦岛“支医”,撑起“一个人的卫生院”,坚持24小时在线,一干就是16年;陈若竹扎根湖北恩施偏远的村级小学,帮助山里娃打开眼界、实现梦想……在广阔乡村建功立业,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支一扶”人员。 “三支一扶”计划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民生工程,是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人才工程。据统计,2021年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已选派12.17万名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观点|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