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shekebao.com.cn提供.
  • 陈吉宁: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程抢鲜看

  • 2024年GDP目标为增长5%左右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在全国出版发行

开拓金融创新发展之路
往期列表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小金融机构、保交楼等风险领域处置将持续推进。制度“补短板”也将提速,年内《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等七部部门规章将迎来修订,同时还将制定《政策性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六部部门规章。[详细]
访谈
更多
专访彭森: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向改革要动力

  初春时节,“全国两会时间”如约开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不平凡的历史节点,“中国号”巨轮如何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吸引着世界目光。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承担的新使命。未来,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改革加快向市场化经济的转变。围绕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    记者:党的二十大在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请问,党中央为何一再强调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有必要对一般意义上的改革与市场化改革进行区分。从一般意义上说,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古今中外都有改革,概莫能外。中国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是专指破除计划体制的束缚,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进行的改革。这项改革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以后,至今已经32年了。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任务。回顾中国改革四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探索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这一过程最大的创新成果。    当前是中国面临国际形势最严峻复杂的时期。从国内形势看,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尚需克服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经济增长仍存在很大的下行压力。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方针路线给了我们最大的确定性,那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主要是两个,一是发展,一是市场化改革。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形式。”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来的,其核心要旨,一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靠的是创新,一般人们误以为就是科技创新,实际上创新理论的定义就是生产要素配置形式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市场化改革就是最大的创新。    总体来说,市场化改革的任务是改计划经济、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根本不同。以政府为主配置资源就是计划经济,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就是市场经济。过去的十年,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的攻坚战,加快改革的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是,距离建成一个成熟、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重点领域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例如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特别是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情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等等。    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成果做了充分的肯定和全面准确的评价,同时也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任务。党中央近年在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文件。这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了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    记者: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途径。作为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请问您认为中国四十多年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彭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四十多年来,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首先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条件。没有思想解放,任何改革突破都是难以想象的,改革时代之所以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不是这次会议正式确定改革方针,而是决定从思想上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没有新一轮思想解放,就没有新时代改革的大突破。总之,要把思想解放作为我们改革者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圭臬。    改革的本质就是变革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工具,只是路径选择,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5.4亿人,粮产只有一亿多吨,人均208公斤;2022年粮产6.87亿吨,人均483公斤,远超全球人均320公斤水平。中国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四十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一直是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各项改革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绝不能照搬任何外来的模式。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智慧,证明了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即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年里,许多改革如自贸试验区、农村土地“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33个县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等还是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才能全面推开。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关系,鼓励地方进行差别化改革探索,把基层的改革探索创新作为改革的源头活水,对先行示范区实行综合授权,先行先试,批量式清单式授权后进行改革。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和推动者。人民群众也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一切智慧的源泉都在群众的实践中,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首创精神,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拓进取、克服一个又一个难点。发展与改革为了人民,以人为本。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时,都明确提出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未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应聚焦在哪些方面?    彭森:在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方面。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国企改革还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的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重要行业集中。推进混改的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构建适应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股权结构,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的关系。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稳增长、保就业的主要力量。要采取措施切实消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社会信用和法律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所有制歧视,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地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人才、恢复和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对国有企业不再实行基于所有制的各种补贴。    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方面。重点是要坚决破除行业垄断、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类市场壁垒。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在夯实这些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过程中,关键任务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公平才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要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快建立市场竞争状况的评估制度。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有效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效率,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新监管方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要尽快推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扩大要素市场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不同所有制单位间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要素治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要通过做大“蛋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                《社会科学报》总第1893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 

  • 专访王金照:建设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专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 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积极推动经济合理增长

专题
更多
共同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太平洋

  编者按: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也是高校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和重点方向。近日,由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办的“2...

  • 气候变化援助的中国方案

  • 全球安全视角下的气候治理

  • 巴布亚新几内亚:形成气候治理的国家愿景

  • 基里巴斯:实施国家环境保护系统

  • 韩旭: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国际
更多
人工智能将去向何方

  随着大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如何理解和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近日,由斯坦福大学主导,来自哈佛大学、麻省...

  • 海外新书速递

  • 哥伦比亚大学:美不应对进口电动车征高关税

  •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育应更具创造力

  • 加州大学:衰老干细胞或可再生

  • 纽约大学:牛辅助心理治疗大有前途

时政·改革
更多
养老金融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我国养老金体系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即再分配、储蓄和保险,应该明确,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中,这三个功能是混合的,还是分别对应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支柱,基本养老金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在不同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养老金多元性结构的特质是有差异的:所谓多层次是一个纵向叠加的结构,而多支柱是一个横向并列的结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含了一个主次有序的叠加关系;1994年世行报告里提到的多支柱展现的是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伙伴之间平行合作的并列关系。我们现在提出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这其中有坚持立足国情、兼容并蓄的含义。    明确各部分承担的相应功能。第一层次(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功能就是保障参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基于这一基准定位,可以推出三个小的结论:超过保证基本生活的需求,比如维持工作时原有收入水平或追求更富足生活,不属于第一层次(支柱)的功能,应当由其他支柱承担;基本养老金应当遵循“收入再分配公平优先”的原则。现有激励机制的设计已经较为充分,关键是落实,而不是再过度强调效率原则而进行大开大合的改革;基本养老金最优的运营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如果当中附着有储蓄积累的功能,也应该把它移出到其他层次或者战略储备基金。现在已经在进行的基本养老金结余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只是一种辅助的或过渡的形态。    在这个分析基础上,就可以考虑现在结构优化的问题:探讨采取费率平移的策略,比如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把它转化为企业年金的强制性交费,即“转一为二”,把原来一部分再分配功能转变为储蓄功能;这种转化有可能带来基本养老金现有替代率降低的后果,所以要评估或测定一个转化的量,划出底线,确保原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不能丧失;将转出部分投入到市场化投资运营,一定可以激发出新的金融创新活力,从而实现整体养老保障制度功能的最大化。    职业性养老金的整合。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参加人数超过7000万人,基金结存超过5万亿元,已有600多万人领取年金待遇。现实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这两个年金制度是分立的,在强制程度、供款标准、税优政策、管理模式、资金虚实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且处于分割、零散的状态,很难带来长期的高收益,参与投资管理的机构也是成本倍增。把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并为统一的职业性年金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其中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统一规则、加强税优、集约化管理等,当前比较急迫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一是做实职业年金。现状是个人缴费是做实的,单位缴费是半空半实的,也就是一个半DC(缴费确定型)半DB(待遇确定型)的结构,很容易形成责权不清的历史债务,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应当尽快解决目前的空账问题。当然,现在地方财政很难在短期内筹资补齐,但总要瞄准一个目标,特别是理论界、学术界有一种社会责任,应该把目标定出来。二是搭建年金的转移平台。一部分人在就业岗位转换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随同转移接续比较困难。对此,有没有可能借鉴人才流动中心的方式,设立公共的或政府指导下市场化的年金托管中心,来保护和延展这些流动就业人员的职业性年金权益;对其中转为灵活就业的人员,甚至可以考虑直接转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打通第二、三支柱的课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现行政策框架下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创新规制。妥善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增加养老金市场的资金总量,提高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程度。    战略储备基金筹集、投资与使用。全国社保基金也是养老金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第一,抓紧最后时机,增加战略储备。通过对比近1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储备率情况,目前战略储备规模达26016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1.9倍,但随着退休人员快速增加和养老金水平提高,其可支付时段仍只有半年多,比10年前还低半个月。今年我国将超过人口中度老龄化的界限标准,2035年预计超过重度老龄化的标准,所以要抓紧这十来年的时间,努力扩大战略储备规模。第二,把订立战略储备基金支付使用规则提上日程。2030年前后,全国社保基金必定出现由净流入到有进有出的质变,有必要现在就着手研究制定支出规则,包括如何触发基金的使用,必经的程序是什么,投向和投量怎么把握,各方的权责等,这些都需要早做谋划。                 《社会科学报》总第1908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 

  • 以韧性治理助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 疏通人工智能监管体系的堵点

  • 突破地域限制,数字政府再升级

  • 前瞻性思维领航企业数字化转型

  • 旅游的悖论

  •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路径

  • 破解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难题

  • 加强长护险评估的规范性

  • 重塑城投债格局,缓解地方债务风险

  • 有效应对失能等级评估全程标准化难题

  • 把握人口特征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思想·文史
更多
图像以何叙事

  读图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思想史上语言学转向往图像转向的生成,并使当代文化的重心从语言转向了图像。图像叙事研究因而在学界浮现,并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焦点和热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研究”(20BZW027)从学理和案例两个维度对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展开了系统梳理与学理阐释。    图像是一个视觉形象客体,也是一个视觉形象隐喻,看似被普遍认同的视觉观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悖论性话语深渊。在图像叙事的逻辑展开中,图像并非仅仅提供理解世界的透明视觉窗户,它是充满叙事隐喻的视觉表征机制,有着自身的意识形态建构,应当透过图像的“可见性”视象去寻求隐藏其后的“不可见性”隐喻。对图像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的解读,是解读读图时代视觉秩序的学理依据和理论资源。    图像学与图像学研究     在西方思想史上,图像学(Iconology)概念在词源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Iconology的后缀olgy源于希腊文logos,指思想和理智。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艺术。布克哈特在他的文化史研究中,将图像史视为历史研究的一种视角,试图从图像中解读历史,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    图像学概念最早出现于1593年里帕论及文艺复兴的《图像学》中,该书附有插图,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在里帕那里,图像的解释方式并非现代的图像学概念,书名Iconologia也有图像志的内涵,即针对图像及徽志的解释,甚至包含类似解释性的百科全书式条目。贡布里希将里帕的研究归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传统之中,认为里帕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隐喻来进行视觉定义,而里帕赋予视觉形象独特的含义,且这些含义与古典时期的著作相关联。    在18世纪之后的思想史中,图像学逐渐从里帕的象征形象手册转变为研究象征形象的名称。受里帕的影响,瓦尔堡将图像志研究方法运用到对艺术作品的阐释中,他将艺术品主题的来源从神学文学作品和祷告文拓宽到神话、科学、诗学、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领域,这便是图像学的雏形,因此,瓦尔堡也被学界誉为“图像学之父”。瓦尔堡的研究方法被他的后继者们所接受和继承,如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都围绕瓦尔堡的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分析。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图像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向,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图像本身,图像学研究逐渐扩展到文学、哲学、艺术、文化等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米歇尔在20世纪末挑战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提出“批评的图像学”概念,希望实现对形象本性及视觉理论的研究。布雷德坎普提出图像行为理论,关注超越历史的图像叙述史,他赋予图像生命,期望回到鲜活的图像本身,从艺术史的角度建构图像的生命力和主体性。    图像叙事及其模态     从宽泛的意义来看,图像叙事是指以图像符号为传播媒介和传播载体的一种叙事表达,即以图像符号作为工具或手段来表情达意和传播信息。图像叙事是一种可视性叙事。图像的视觉性和形象性赋予了图像可视性特征,使图像作为一种被观看的证据出现在文本中。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言说,强调视觉性的在场感。图像也是一种空间性叙事。在图像的叙事中,空间的多维性可以共时地呈现出来,呈现在观者面前就是一个个视觉化的客观图像,图像叙事在叙事媒介上的直观性,使观者不需要建构相应的形象,而只需要依照视觉的直观认识来理解和解读。图像还是一种非线性叙事。图像可以单独表意,每一幅图像都是非线性符号。在图像叙事中,图像意义呈现出发散性特征,视觉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延伸,观者在不同的接受点上感受和认知对象。    在人类文明史上,图像叙事一直备受关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彩陶、石器、玉器、青铜器上的装饰和铭文,岩画和洞穴壁画等,就承载着符号指称性的叙事功能。在西方艺术史上,古希腊时期的陶绘承担了对《神谱》《荷马史诗》的叙事和解释。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像是为了帮助不识字的大众更好地阐释和表征宗教教义。中国古代,《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和《尚书中侯·握河纪》“河龙出图,洛龟书灵,赤文绿字,以书轩辕”的表述,也涉及图像叙事话题。魏晋时期,顾恺之基于《女史箴》《洛神赋》创作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图像叙事的个案。汉代王延寿曾描述图像的叙事功能:“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乏丹青。千变万物,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文考赋画》)宋人韩拙也高度认同画的叙事功能,认为“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至奥,显日月之不照”(《山水纯全集·序》)。    图像以何叙事,涉及图像的叙事模态分析,这也是解读图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可以从再现叙事、表现叙事、互图叙事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再现作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一直随着西方美学与艺术观念发展而变化,这个范畴在图像叙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现常指通过以特定方式呈现A物(如一件作品)来表征或指涉B物(现实),在图像的再现叙事中,图像符号能够形成一种图式,形成特定的符号指称性。图像的表现叙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图像对主体情感的表现、图像对特定文化观念的表现。前者强调图像所传达出来的具身性经验;后者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图像符号会将能指和特定的所指联系在一起,形成图像符号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互图(inter-image)也是图像叙事的一种模态,主要指构成图像的诸形象的间性关系,如镜像叙事和画中画等。梳理图像叙事的诸种模态,对其内在叙事机制和情境展开思考,可以更好地回应“图像以何叙事”这个问题。    对图像叙事展开研究,从横向的层面来看,可以对图像叙事的细节展开解读,这是对图像表层叙事的关注,如瓦尔堡对波提切利作品的解读,潘诺夫斯基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解读,等等。从纵向的层面来看,可以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话语表达,如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图像叙事强调象征隐喻,现代主义绘画图像叙事强调主体表现,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图像叙事强调对生存哲理的思考,等等。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图像的叙事话语,可以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的关系,以及图像符号指称功能背后复杂话语隐喻的反思。    图像叙事建构的具体展开     我们从理论层面探讨瓦尔堡、潘诺夫斯基、梅洛-庞蒂、贡布里希、福柯、米歇尔等思想家的图像叙事思想。瓦尔堡注重图像边缘的细节,关注细节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以及图像与图像群的文化价值和话语隐喻。潘诺夫斯基把图像阐释分为三个阶段——前图像志阶段、图像志阶段和图像学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解释对象、解释行为、解释资质、解释矫正原理四个方面。梅洛-庞蒂的图像叙事理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图像叙事作为一种身体叙事;其二,图像叙事作为一种互动叙事;其三,图像叙事作为一种生命叙事。贡布里希将图像学视为研究形象的符号学,他对视觉艺术的研究兴趣点在视错觉、视知觉、创作及观看心理等方面,如艺术家如何利用图像叙事,不同的心理定向如何导致不同图像的叙事风格,观者在解释图像时的投射反应和选择性,观看图像时心理恒常性所发挥的作用,等等。福柯讨论了委拉斯凯兹《宫娥》中的再现偏离现象,并从“看”的视角对马奈和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再现危机展开了详细分析。米歇尔著有“图像研究三部曲”,提出了“图像学转向”命题和“元图像”概念,对形象概念展开了深入剖析。米歇尔讨论了图像的表征问题,他在《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中探讨了图像的意识形态叙事,在《图画何求:形象的生命和爱》中,对生命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展开了深度思考。    我们还从现象层面结合不同的案例讨论图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透过古希腊陶绘和中世纪手抄本,我们看到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视觉文化观呈现出自反性的话语深渊。在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画面图像作为再现符号和象征符号的双重指涉功能,实现了中世纪象征主义和现代写实主义的融合。委拉斯凯兹的《宫娥》违背了古典再现规则,是可见性图像与不可见性的理性语言的交互叙事,呈现出艺术的再现危机。塞尚的绘画呈现出反古典的视觉经验建构,这是对古典主义绘画原则、传统观看方式和视觉经验的反对与挑战,呈现出现代艺术视觉经验建构的先锋性与革命性。马奈的作品凸显了“物-画”的“是其所是”特征,尤其是在《弗里-贝尔杰酒吧》中,传统绘画的固定观者位置被消解。绘画的“沉默”和再现危机的体现,呈现出图像叙事的多重话语隐喻。马格利特关注绘画的再现方式,他通过绘画元素的奇异组合和重复,以及精心设置的命名,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的无限可能性和张力。在西方艺术史上,镜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一直是绘画的传统母题。镜像从确证再现到偏离再现,再到颠覆再现的艺术实践中,实际上是绘画在不断重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回应图像再现观念的内涵变迁。西方艺术中的自画像既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又是一种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之前,自画像中既能看到神性与人性的复杂纠缠,亦能窥探到人逐渐大写并作为独立形象走进画框中心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在自画像艺术中的深刻变化。    今天,数字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元宇宙艺术的基本形态,使元宇宙真正实现了以数字化方式对艺术展开的重新赋能。元宇宙在移动图像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互动、操作、传输及反馈的多元体系,最终呈现出时空折叠的赛博空间特质。元宇宙图像叙事及其媒介特性将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与数字媒介的关联性,这不仅体现为“外主体”的生成,同时也引发了主体与镜像指认的危机,给数字时代的图像叙事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科学报》总第1908期5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 

  • “特纳之问”的情感社会学反思

  • 幽默的智者

  • 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本土化路径

  • 科学有效开展德育活动评价

  • 梁启超的治学三法

  • “缄默”的群体

  • “圈外”的中国科幻产业

  • 合理运用科幻小说的道德训喻功能

  • 传统文化研究刊物“井喷”的喜与忧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使命

  • 在人机共生中创建未来

资讯
更多
“人工智能新进展与社会科学的未来”论坛将于7月在沪召开

  7月5日下午,“人工智能新进展与社会科学的未来”论坛将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

第四届政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推进理论的体系...

  • “东方青年学人沙龙”2024年第一期在沪举行

  • 2024年上海奉贤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暨《2024上海蓝皮书·奉贤经济》新书发布会在沪召开

  • “2024数智未来:开放、共享、创新”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京开幕

  • 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研讨会在鲁东大学召开

学者呓语
更多
  • 昆仑关:凭吊旧战场

  • 那一小段树皮哨子

  • “同乡共井” :在城市喘息之际得以归属

  • 《论语》的前世今生

  • 蒋宜茂:向青涩致敬

  • 应有的坚守

荐书
更多
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
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不断创新!
专家库
更多

段钢 沈国明 郑成良 季卫东 郭濂 汪玉凯 薛澜 李实

智库平台
更多
上财举办2024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研讨会

  4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了2024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专题报告,并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专项研讨。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

  • 《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在沪发布

  •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

  • 2023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中国知识经济稳健发展

  • 《全球治理指数2022报告》发布

  • 20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新加坡第一,上海跃居第二

  •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研究报告》

青年视点
更多
分析哲学视角下的康德伦理学

  时值康德诞辰三百周年,重思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发展新式研究进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近日,在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康德的元伦理学思想研究&rd...

  • 从“出圈”到“开卷”——短视频赋能文旅营销新实践

  • 紧握纪律“戒尺”守牢行为“底线”

  • 技术浪潮下的语言学习变革

  • 生态健康城市发展需要绿色生产力

  • 马克思时间性存在何以可能

  • 在时空转换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

项目动态
更多
陕西:系统性再造丝路文化符号对外传播(23DY24)

  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特色标识与概念融入产品表达,讲述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故事,唤起海外受众对像似符号的记忆和感受...

  • 河南: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携手共进(2023BJJ054)

  • 北京:文本与理论融合开展汉赋研究(19AZW006)

  • 湖北:探索非遗知识图谱的构建

  • 河北:“般若”不仅仅是“智慧”(HB23YY002)

  • 吉林:西周都邑社会结构的考古学观察(17BKG017)

  • 上海:数字力量驱动社会创业(20AGL008)

学术·文摘
更多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特色

  汪青松撰文指出,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基本特征,同时还需要把握先进性、时代性和国别性几个关键的内在维度。中国特色现代企业...

  • 法学家:法律科技的变革

  • 世界经济:长护险制度与共同富裕

  • 新闻界:拓展数字新闻学的学术潜能

  • 史学史研究:南宋浙东学派的史学视角

  • 戏曲艺术:戏剧审美逻辑演变的空间趋势

  • 经济学家: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