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显示:OLED还是micro LED

投影时代网 2024年05月11日

      “三星的路线图可能是,中小尺寸靠OLED;大尺寸,如TV等靠micro LED!”这是行业人士对“下一代显示”巨头动向的最新总结。

      其中,三星于近日的一个贸易会上展出38英寸micro LED原型机。至此,三星在TV上已经实现micro LED从38英寸、76英寸、89英寸、101英寸、110英寸、114英寸电视等主流消费尺寸的大体覆盖。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三星38英寸实际上是4K版的76英寸产品的四分之一,为2K分辨率,并没有根本性技术提升。

      另据IDC公布的数据,2023年,三星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显示器品牌,其销售额占比达到34.7%,销量占比达到28.3%。主要产品包括27英寸、32英寸、34英寸和49英寸产品。此外,在10-20英寸的IT用OLED产品上三星亦保持全球领先。

      OLED衔接micro LED,似乎已经构成三星从手机屏幕的5英寸到巨幕彩电的114英寸的“连续供给线”,这或许是三星全面放弃LCD面板制造之后,对未来显示的答案定义!

      陪伴三星,京东方布局OLED+micro LED

      在全球显示市场,三星是第一大终端品牌,京东方则是第一大上游面板厂商。在次世代选择上,二者现在几乎是如影随形。

      近日,京东方华灿光电(广东)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亿人民币增至18.6亿人民币。作为LED上游晶圆、芯片和封装企业,控股华灿光电让京东方在micro LED产业链的投资深度上甚至超过三星。这与三星依托于我国台系产业链合作,更侧重终端THE WALL产品推广略有不同。

      此外,即三星于2023年4月宣布投资4.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建设8.6代OLED面板产线,主要面向IT用10-40英寸市场拓展OLED面板制造能力后;今年一季度,京东方计划投资630亿元建设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亦举行了奠基仪式,进入建设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大力发展IT用OLED的同时,三星延缓了TV用OLED的产线扩张。据韩媒报道,据业内人士消息,三星显示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向中小尺寸OLED领域转换部署约500名大尺寸OLED人员。——这佐证了三星可能在未来彩电上更为倚重micro LED的可能。

      虽然侧重有差别,三星偏向终端市场、京东方侧重上游合作者定位,但是二者在OLED+micro LED的选择和扩张上几乎同步。有分析认为,无论是IT用OLED还是彩电用micro LED初期市场都面临成本挑战,需求规模有限,因此抢先占据时间先发节点很重要。这样能够用市场饱和度,压制后发者的跟进。

      谨慎前进,更多产业伙伴看好但不急躁

      与三星和京东方在IT用OLED上投资的确定性不同,LGD和华星光电作为OLED行业市场的另两家大佬,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LGD的8.6代线OLED计划,预期将到2024年下半年才会宣布。同时,出售广州液晶8.5代线,为OLED新线筹资的计划,也还在进行中,并未“最后敲定”。

      华星光电则表示公司目前没有8代OLED产线投资计划。华星目前核心的次世代任务是推动5.5代印刷OLED试验线的量产。华星更倾向于用更先进和低成本的印刷显示制程在OLED上实现换道超车。目前,华星也是全球唯一正在建设规模化印刷OLED试验线的企业。相信,在这一技术路线不得出最终结论之前,华星对下一代中尺寸显示技术链的投资会持续保持低调。

      在IT用OLED投资上,其它面板巨头如深天马等基本以“保持关注回应”,台系的友达、群创等则更为谨慎。所以,在OLED中尺寸上,似乎急迫性并不是“全面”的。无论是出于产能过剩,还是技术路线分歧的选择,至少不同厂商表现出不同的热度。——不同厂商,温度不同,这一点在micro LED上也是如此。

      2024年初,华星母公司TCL推出了micro LED巨幕彩电产品。此前,TCL和三安光电建设了相应技术的联合研发合作。这被认为是TCL已经在未来大尺寸显示上,TV市场加大micro LED布局的重要信号。

      国内OLED显示市场的率先开拓者,维信诺在micro LED上的布局也甚为激进。其主要投资的辰显光电,投资建设的全球第一条AM TFT驱动micro LED面板模组量产线2023年已经开工建设。目前不具有大尺寸面板制造能力的维信诺体系,渴望依托于此,在2025年进入大尺寸显示市场。

      国内彩电品牌海信、康佳、创维也不同深度的投资了micro LED上游产业链。其中,海信和康佳涉足了晶圆、芯片、封装到终端的完整产业体系。也被认为是micro LED大尺寸显示技术的坚定支持者。

      在micro LED显示上,既有以上高度支持的相关事件,也有一些“逆风消息”。例如,台系的富采通过出售部分厂房,事实上宣布缩减了短期内micro LED扩产的计划。苹果公司则宣布暂时放弃了micro LED手表等产品计划,并直接导致欧司朗马来西亚micro LED晶圆和芯片项目夭折。

      近日,三安光电发布《关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公告》,宣布拟对“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Mini/Micro显示产业化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进行延期调整。其投产日期从2024年6月延后到2026年6月。……

      以上信息表明,micro LED的量产似乎遭遇了一定困难,需要更长时间的打磨。目前业内人士普遍预计,“MarketandMarkets此前预测,2018年全球Micro LED市场规模为3.46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扩大至186.53亿美元”的预言恐怕难以实现。

      成本和产能:OLED与micro LED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无论是IT上的OLED,还是TV上的micro LED,都面临同样的三个问题:一个是成品率、一个是产能、另一个是成本。

      从成品率角度看,OLED蒸镀技术大尺寸化,成本增加、瑕疵率提升是重要的市场竞争力缺陷。这也是行业去开发诸如“光刻图形化取代金属遮罩”、“印刷图形化取代蒸镀工艺”等新路线的原因。

      Micro LED上,现在主要的难度是巨量转移和高精度基板问题。PCB基板很难获得50微米以下的线宽,这与未来micro LED尺寸会在50微米以下的技术格局形成严重分歧。即直接在PCB板上应用micro LED封装,会面临印刷电路线宽瓶颈。好消息是,这方面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MIP封装技术,即将micro LED封装成独立器件,克服线宽不匹配问题。这种技术足以应对P0.5间距以上应用需求。另一个则是采用玻璃基板技术, AM驱动玻璃基板可实现更小的光刻线宽直接匹配micro LED芯片级封装,产业链环节更少,拥有理论上的成本优势。

      但是,无论那种技术,在微间距时代micro LED都面临“巨量像素”转移带来的效率、成本、可靠性和修复等难题。即巨量转移问题。现有巨量转移手段,还无法适配TV市场那种廉价、高分辨率和海量的市场需求。

      同时,产能也是IT用OLED和micro LED的共同问题。8.6代线,实现规模化效益的门槛是每月3万片玻璃基板以上。这几乎对应了全年1千万块25英寸显示器的制造规模。在目前,OLED显示器价格较贵的背景下,大量投资的产能是否能被及时消化,而不是导致开工率不足持续亏损,需要更理性的判断。

      对于micro LED而言,产能问题只会更为严重。因为,即便没有新的晶圆线建设,只是老线从制造100微米的mini LED转变为产出50微米的micro LED,其按像素算的实际产能就提高3倍,达到原来的4倍。随着micro LED发光效率的提升,未来更小尺寸的像素LED晶体也能满足显示亮度需求,会持续带来因为“工艺升级”而扩张的产能。——这一点上,好消息是,这种产能扩大,是极低成本的产能增长。

      同时,无论是OLED的8.6代线还是micro LED的晶圆厂,都是资本、技术、产能等高度密集的项目。随着新产能或者新工艺的投入,可能导致产能呈现周期性的跃升,对供给侧形成周期性的价格竞争冲击。后者在液晶面板产线上,几乎是最核心的供给规律。

      当然,如果成本问题能够解决,那么产能也就不是问题。过去10年,P1.0间距的LED直显产品价格几乎下降了90%。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今天售价百万的三星THE WALL 10年后可能价格只有数万元,大规模进入普通彩电和商显市场,进而可以大规模消耗增量micro LED产能。——前提是,巨量转移和玻璃基技术持续突破,降本增效。

      今天的技术衔接,也许是明天的关键对手

      关于下一代显示技术的选择问题,“核心还是技术水平和成熟度”!业内人士指出,理论上除了micro LED拼接独霸超大屏显示市场之外,从XR的微型显示到100英寸大屏幕彩电,micro LED和OLED两大技术都可以做到。

      “微型、小型、中型、大型显示两大技术通吃,只有超大工程独立属于micro LED”!这必然带来一定的竞争可能。即今天三星看似OLED中尺寸衔接micro LED THE WALL的布局,并不是静态的必然。其必然随着技术与工艺发展而变动。这其中,哪一个技术门类能率先突破成品率和成本限制,就成为了关键。

      好消息是,无论是在OLED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与进步,还是micro LED的持续扩产升级上,我国显示产业链都走在全球前列。产能储备占比更是达到或者超过全球半数份额。“创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在整个显示未来产业上,我们不存在空白性的短板!”业内专家指出,国内显示产业链次世代的选择不是“赌注某一个技术”,而是“全都要”。用一位著名科技大V的话说就是:何止是遥遥领先,都要清仓式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