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主编“名家谈诗词”系列丛书第一辑出版

新浪网 2022年11月10日 14:44

      今天,被海量新知、资讯包围的我们为何还要读“老旧泛黄”的古诗词?普通人又如何亲近、鉴赏诗词背后的意蕴与美?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等节目的热播,传承了几千年的古典诗词文化再次焕发新生,引发大众关注、热议。

      近期,三联·生活书店重磅推出“名家谈诗词”系列丛书,第一辑共10种:《诗可以歌》《词体与声情》《词的真伪与高下》《填词与选调》《词史与词境》《奇气灵光之境》《诗的传统与兴味》《诗坛点将录》《诗的活力与新原质》《唐诗的历程》。

      丛书由“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生主编、作序。作者包括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程千帆、缪钺、钱仲联、詹安泰、余冠英、林庚、任中敏,可谓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泰斗。这套丛书可视为他们讲给大家的古诗词入门课。

      丛书特别邀请葛晓音、刘跃进、王兆鹏、罗时进、张伯伟、彭玉平、陈水云等当下领军学者,精选上述十位诗词研究大家的经典文章;同时,每一论著均由编选者撰写万字导读,介绍该名家的生平、诗词研究历程、贡献、特点等,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读者从中既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深层次地品味诗词之美,也可揣摩诗词创作、鉴赏的方法。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影响深远。其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作为现当代一流学者关于诗词文化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对于重温中华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名家谈诗词丛书

      《诗可以歌》任中敏著 张之为、戴伟华编选、导读

      《词体与声情》夏承焘著 陈水云编选、导读

      《词的真伪与高下》唐圭璋著 王兆鹏编选、导读

      《填词与选调》龙榆生著 曹辛华编选、导读

      《词史与词境》詹安泰著 彭玉平编选、导读

      《奇气灵光之境》缪钺著 缪元朗编选、景蜀慧导读

      《诗的传统与兴味》余冠英著 刘跃进、蔡丹君编选、导读

      《诗坛点将录》钱仲联著 罗时进编选、导读 

      《诗的活力与新原质》林庚著 葛晓音编选、导读

      《唐诗的历程》程千帆著 张伯伟编选、导读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影响深远。对于大众读者而言,如何鉴赏品读诗词之美,并非易事。由叶嘉莹先生主编、陈斐任执行主编的“名家谈诗词”丛书,恰逢其时,可谓一代宗师、方家泰斗讲给大家的诗词入门课。

      本丛书邀请王兆鹏、刘跃进、陈水云、葛晓音、罗时进、张伯伟等当下领军学者,精选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任中敏、詹安泰、缪钺、钱仲联、余冠英、林庚、程千帆十位诗词研究大家的经典文章;同时,每一论著均由编选者撰写万字导读,介绍该名家的生平、诗词研究历程、贡献、特点等,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读者从中既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深层次地品味诗词之美,也可揣摩诗词创作、鉴赏的方法。

      该丛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同时作为现当代一流学者关于诗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温中华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推动中国诗词文化走向世界。

      关于作者

      主编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先后在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等任教。2008年荣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6年获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后在南开大学捐设“迦陵基金”,志在面向海内外弘扬中华诗教。

      执行主编陈斐,1983年生于甘肃西和。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唐宋和近代诗词、学术史研究。出版《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等专著;作为主编或执行主编,编纂整理“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名家谈诗词”“诗词名家讲”“学术前沿粹览”“名家撷芳”“国学句典”“国学通识读本”等大型丛书;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兼任教育部“迦陵杯”诗词讲解大赛、“诗词中国”创作大赛评委等,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挑战不可能”“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说故事”等节目策划、审片、主讲等。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曾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海内外誉为“一代词宗”。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等。

      陈水云,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词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著有《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等。

      唐圭璋(1901—1990),江苏南京人。曾在南京师范大学等校执教。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主要从事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宋词纪事》等,编纂有《全宋词》等。

      王兆鹏,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等。著有《唐宋词史论》等,三次荣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

      龙榆生(1902—1966),江西万载人。曾在中山大学等校执教。现代词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创办并主编《词学季刊》。著有《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等,编有《唐宋名家词选》等。

      曹辛华,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伟长学者”。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诗词学、唐宋文学等。著有《民国词史考论》等,编纂《全民国词 第一辑》等。

      钱仲联(1908—2003),著名学者,先后在苏州大学等校执教。尤擅清诗研究及诗集笺注。著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等。

      罗时进,现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文献学研究。著有《唐诗演进论》等。

      程千帆(1913—2000),湖南长沙人。著名学者。先后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执教。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著有《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等。

      张伯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诗学、域外汉籍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研究论集》等。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先后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擅新诗创作,著有《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等。

      葛晓音,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等。

      缪钺(1904—1995),江苏溧阳人。曾任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顾问,中国唐史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著有《诗词散论》《读史存稿》等。

      景蜀慧,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魏晋诗人与政治》等,主持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之《南齐书》《梁书》《陈书》。

      缪元朗,现为四川大学教授,著有《缪钺先生编年事辑》等。

      余冠英(1906—1995),江苏扬州人。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54 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该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著有《汉魏六朝诗论丛》《诗经选》《乐府诗选》等。

      刘跃进,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等。

      蔡丹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见南山:田园诗史话》等。

      詹安泰(1902—1967),广东潮州人。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曾任教于中山大学等。在《诗经》、诗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尤精词学。著有《词学研究》《花外集笺注》等。

      彭玉平,现为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词学会副会长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研究工作。著有《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等。

      任中敏(1897—1991),江苏扬州人。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历任上海大学、扬州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著有《敦煌曲初探》《唐戏弄》《唐声诗》等。

      张之为,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唐声诗〉校理》《唐诗与音乐》等。

      戴伟华,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著有《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