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说课课件

中职说课课件十三篇 2024年07月13日

      

中职说课课件十三篇

      【#实用文# #中职说课课件十三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说课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本册在本套教材中起着个“过渡”这样一个作用,由听说逐渐转向听说读写,逐步渗透书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四会单词的加入。而本单元的四会单词又是比较难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围绕“我的朋友”即如何描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来展开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几个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单词或词组,如:long hair,short hair,thin,strong,quiet.并且能结合句子“He has…,She has…,She is…,He is…”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难在单词的灵活运用上以及个别个别单词的发言,如quiet,thin,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把单词和句子结合起来,把单词的运用做作为重点,而不是单纯的认读单词。

      二、说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为旗帜鲜明的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因此,基于以上观点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friend,long hair short hair,stong,quite,thin等单词和词组。

      2、能听懂、会说My friendis strong/thin.He has short/long hair/big eyes/small mouth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和用英语说话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对学生进行关心朋友,朋友间要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人物相貌特征的词汇。

      难点:quiet的发音。

      三、说教法、学法:

      (一)TPR活动法

      用TPR活动法生动愉快地让学生适应上课,开始进入状态,同时更是一个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为学生展开新内容提供知识基础,也为课堂气氛增色不少。

      (二)词不离句、单词与句子教学相结合:每一个单词或词组出现后作相应的运用,以及替换练习,这是一种语言的内化和创造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单词,并有利于单词的运用以及接下来的会话教学。

      (三)小组学习法:每四、五人一组,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而培养学生和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

      (四)练习法:最后设置一个读短文和写的练习,让英语从听说走向听说读写,为以后的“写”做准备。

      (五)竞争教学法:本节课中两大组竟赛描述My friend.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学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大体上分为四大块;

      (一)热身和复习

      安排Let’s do 和 Look and say.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复习旧的语言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也是通过TPR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新课呈现

      1、运用复习中的旧知引出新知,long hair,short hair.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及时运用。In our class.Who has long hair?Who has short hair.

      2、运用黑板上的人物图形,紧接着教授strong 和 thin 通过图片中人物的对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及时运用。Who is strong?Who is thin?用学生身边的人使学生说得亲切,熟悉,更易接受,易于信息的接受和生成。

      3、 Let’s chant及时巩固新学的两组词汇 long hair,short hair,strong,thin.并为下一个单词quiet创造一个情镜,由大声的朗读转为安静的场景。

      4、quiet的教学,利用场景让学生明白安静的意思,再分析人物,由场景的安静转入描述人物的文静。让学生逐个理解,并注意发音。让学生看清教师的口型再读,突破难点。

      5、听录音,同桌共找,后再跟读

      听音共找是比试,以促进其认真听并且积极辩音,又能让学生自觉做到眼、耳、手、脑共到,跟录音则是让学生接触到有英语本土味道,较纯真的语音,模仿地道的语言、语调。这对与我们这些没有在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特别是教师本身在这方面有欠缺,更应让学生多听录音。

      (三)趣味操练

      趣味操练以My friend为主线来安排:

      ①描述教师的`朋友(看图片),让学生会用一个一个句子描述friend的外貌特征。

      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friend,由一个个句子提升到几个句子或是一小段话。经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学会说一段话。

      ③再由说一段话过渡到阅读并理解一段话(四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好动,注意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而比赛是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所以在操练时始终结合分大组“比赛”激励学生来说,大胆的表述。

      (四)巩固和延伸:

      ①准备了一个写的练习,选用词汇,写全短文〈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为以后的写作作准备,真正落实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

      ②描述自己的家人,扩大所学词汇运用的方面,使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词汇。

      这就是我本堂课的全部内容和设计意图,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的意见。

中职说课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1-2》中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的第一课。本章知识将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实例,介绍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含义,以及如何利用合情推理去猜测和发现一些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数学发现的过程往往包括合情推理的成分,在人类发明、创造活动中,合情推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是归纳和类比。本节课将着重介绍归纳推理。本节课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是把过去渗透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推理的思维方法,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使用它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

      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例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让学生利用归纳推理去猜测和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归纳推理来解决问题,感受归纳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确定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作出猜想.由于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有欠缺,在用归纳进行推理,作出猜想过程中会出现困难.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08-14班为美术特色班。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归纳推理能力偏弱。但由于本课着重介绍思维方法,对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要求不高,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1、寻找规律时欠缺方法;

      2、不能准确的用数学语言将发现的规律表述出来。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引言:当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数学就和我们在一起了。那么,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诞生,最初的发现大多是带有偶然性的,然后通过大胆的猜测,反复的推理与论证,最终才得到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猜测、推理与证明是我们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结论的重要手段。

      2、本章知识结构:

      教法分析本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分析由于本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课上我将让学生经历自己思考—表述—纠错—再思考—归纳的过程,我在适当的时候做引导。

      教学流程:

      → → → →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通过引言和本章知识结构图可让学生先对新的一章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

      3.哥德巴赫猜想:

      师生活动:(学生活动)计算:3+3=6, 5+3=8, 5+5=10, 5+7=12, 7+7=14, 13+3=16, 11+7=18, 13+7=20,

      观察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几个等式的观察,你能的出什么结论?

      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哥德巴赫给欧拉写信提出这个,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1973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与至多两个素数乘积之和,数学上把它称为“1+2”。

      设计意图: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归纳推理的过程,在这里我让学生充分的经历和感受此猜想的提出过程,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和提炼出归纳推理的含义。

      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经历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可以让他们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逻辑判断,完成证明.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概念:

      由引例得出归纳推理的定义

      ①概念: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归纳练习:

      (i)由铜、铁、铝、金、银能导电,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ii)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③讨论:

      (i)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属归纳推理?

      (ii)归纳推理有何作用?(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是做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例1、观察等式: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由上述事实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师生活动:

      问题:

      1、加数的个数与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加数具有什么特点?

      3、观察右图,你能的出等式的几何意义吗?

      猜想:

      前n个连续正奇数的和等于n的平方,即1+3+ ... +(2n-1)=n2

      动手练一练:练习1

      1.观察图中○和△的个数,猜想第n个图形中○和△的个数。

      2.试求第几个图中○和△的个数相等?

      例2已知数列的第1项,且,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生活动:分析思路:试值n=1,2,3,4 →猜想

      引导学生反思:利用归纳推理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

      设计意图:本例是让学生利用数列的一个一般结论—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通过观察,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本例归纳过程较简单,但学生可能对递推公式的用法及通项公式的定义不清楚,教师可在此处加以引导。

      3.师生小结:

      ①归纳推理的要点: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

      ②典型例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数列通项公式的归纳

      ③归纳推理的作用: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

      ④强调:归纳推理有猜想的成分,因此推理所得的结论未必正确,有待证明。

      费马猜想: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在1640年通过对xxx的观察,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于是提出猜想:对所有的自然数,任何形如的数都是素数.后来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不是素数,推翻费马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合情推理的结论未必可靠,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才能得到确认。引导学生无论在学习和做事方面都要养成一个严谨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1.练习:教材P38 1、2题.

      四、布置作业:教材P44习题A组1、2、3题.

中职说课课件 篇3

      “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

      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

      (一)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习,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画里阴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为美术大类专业的重点授课篇目。

      (二)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学中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三)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力求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不悱不发—--说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学生分成两组,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水墨画”和“油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准备: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施阶段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又分为4个教学流程: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约5分钟);美读感知,交流体悟(约20分钟);合作探究,质疑深入(约15分钟);活动体验,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墨画”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检查了预习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吴冠中的画作《江南小镇》,请学生们评价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绘画的风格。

      在简要介绍了作者吴冠中之后,我抛出问题“曾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设置了悬念,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2.美读感知,交流体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本环节中,我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寻找答案“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这种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感知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西洋派----投靠阳光,陶醉阳光的,这个关键字是“晴”,西方油画的风格是写实、明朗、鲜艳。而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这个关键字是“阴”,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写意、轻快、湿润。

      而为了加深学生这种感悟,在重点分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这个“湿”字的独特味道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在对雨意和“湿”的独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请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简单互动交流。

      学生回忆起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够调动出学生原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也不难感悟到,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此融入进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3.合作探究,质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鉴赏,解决了“阴”与“晴”,“水墨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与关系之后,我顺势提出本堂课讨论的核心话题“江南到底适不适宜画油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却都只是简单的回答道“是”与“不是”。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明观点,要指导学生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对于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读,去细细品味,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而随着我巧妙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逐渐深入,在质疑中,他们从文本中寻找到许多诸如“大概”“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现成的西方和我国的传统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等这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我适时点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创造一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的“此油画”已非“彼油画”,从而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贵在创新。

      至此,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作者吴冠中这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中西合璧”绘画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们欣赏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赏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并不是吴冠中风格的画作,叫学生尝试辨认。可喜的是,许多学生一眼就分辨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关照了学生美术大类的专业特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主题意义的拓展与升华,在简单的课堂小结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数则有关创新的“名言名句”。

      同时,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作业:

      1.在作业本上摘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雨”的诗句。

      2.收集有关艺术或生活中创新的案例,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升华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增加学生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如下(略):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跬步千 里—--说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语文教师应是大杂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要更好的完成这么一篇文艺散文的教学,你非得有点绘画方面的知识不可。诚然,新的教育时代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个了解包括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懂生活的“大杂家”,正所谓“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专业渗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如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美术专业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实实在在的意义。

      3.“语文味”。

      但职高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强调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职高语文恐怕也将在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一堂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将这二者处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这篇文章写得那样,画里有阴有晴,阴晴可以兼得。职高语文的“专业渗透”与“语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虽亦难至,心向往之。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中职说课课件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齿轮传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第七章机械传动中的重要内容,学好本课知识不仅能使学生认识齿轮的各部位名称、了解齿轮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对于后续学习机械设计打下扎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特点,结合《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识记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齿轮传动的分类与特点,理解齿轮传动的各部件名称与参数代号。

      2、能力目标

      (1)会判断齿轮各部位的名称;

      (2)会根据已知条件计算齿轮各部分尺寸;

      (3)培养良好的小组协作能力。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齿轮传动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使用齿轮相关计算公式从事工程技术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则源于兴趣。因此,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置工程实际及相关职业岗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在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兴趣的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适时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3)案例尝试法:以具体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相关公式解题。

      2、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教法,相应地采用下列几种学习方法:

      (1)观察法: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齿轮传动的概念、分类及传动特点。

      (2)探究法、发现法: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

      (3)尝试法:根据教师提供的工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教材相关表格中的参数,小组协作尝试解决工程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工程实际或者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齿轮的场景,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了解齿轮传动的分类与传动特点。

      2、教师设疑、学生小组思考、探究

      在学生兴趣最高点,教师及时设疑,并将学生安排2人一组,参阅教材P142、143学习内容,表7-12,图7-17、18,思考下列问题:

      (1)齿轮包括哪些部位?

      (2)齿轮有哪几个标准参数?

      3、小组协作讨论并相互间交流

      教师安排若干小组将讨论结果呈现,并在小组间相互探讨,最终获得最佳答案。

      4、意义构建——案例尝试解决工程问题

      结合学生在此阶段的知识,如何实现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迁移,在本环节内设置工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查阅表7-13内相关计算公式,开展研讨并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写入教师设置的相关表格内。[此环节是本堂课教学高潮,通过案例尝试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课堂交流

      教师安排若干小组将工程案例解题结果呈现,并在课堂上,全体小组间相互交流、探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获得最终正确答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6、课堂总结

      安排若干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7、布置作业

      通常,《机械基础》教材都有配套的同步练习,根据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中职说课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 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 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一、 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4)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碳 + 氧气 →二氧化硫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 + 氧气 →二氧化硫

中职说课课件 篇6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IV Unit 6 At a Farm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sheep,lamb,goat,cow,horse,hen六个新词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单词教学。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新词,感知句子What are they?They are….How many….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时容量大,但是难度不大,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说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sheep,lamb,goat,cow,horse,hen等等单词。

      (2)初步感知:“What are they?They are….How many….How many……”等等句子,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2、能力目标:

      (1)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如Shear a sheep.

      (2)能区分农场的动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竟识。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

      学习新词sheep,lamb,goat,cow,horse,hen,能正确认读.。

      五、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新旧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流动小红旗、写句子的纸条、挂图。

      七、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游戏感悟等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模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Well begun,half done.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意、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

      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二)自由会话,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一个平等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要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与学生进行了朋友式的会话。It’s time for class.Are you ready?Hello!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渲染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三)呈现新知,合作互动。

      在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引他们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Unit 6.Att a Farm.”.I’ll divide you into four groups.Which one is best,they’ll get the flag,OK?Now,Let’s start.于是我提出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引入学习主题,并通过挂图和音乐创设情景Let’s go to a farm.There are many animals自然引入新词的学习。在呈现新知时,我尤其注意了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对比,听音,看动作等等不同的方式引出新词,给学生以深刻的第一印象。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会使每一位参与者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于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操练时,我首先进行了一些机械的练习,如:“Listen,point and repeat.”听音、指词、跟读,“Look and Guess”看口形、猜单词。同时,我更注意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辅以全身反应法,如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与之相关的动作(挤牛奶)等等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习生词时感知句型,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重视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及时评价。

      通过对知识的小结,帮助学生将本课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从而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培养小组团队精神,激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活动,为小组争得荣誉。最后做活动手册,是一个常规练习,其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时掌握的程度。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游戏的设计,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中职说课课件 篇7

      学情分析

      本次我开课的班级为思博班。

      学生特点:英语基础总体较好,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女生性格较为活泼,英语基本功较扎实;男生内向含蓄,富有集体荣誉感。普遍的问题是学习英语比较被动,在对知识的学习积累上比较依赖教师和课本,创造力不足。

      教材分析以及处理

      本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基础模块》第一册。其特点为:

      1.以任务为导向,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2.活动设计灵活多样,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依托,培养学习策略。

      4.以语言为载体,拓宽文化视野

      5.话题选择贴近生活,突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6.为语言活动创设职业情景,体现职业特色。

      本课题What’s your hobby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课题,以此设定任务,来推动听说读写等活动和必要的语言操练,可以较顺利地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本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本单元第一课时时,我发现学生对本教材上所要求掌握的基本句型:例如I like/enjoy/love/dislike/hate doing sth.以及基本词汇play basketball/football/computer games,singing and dancing fishing等在初中时就已经比较熟悉了。于是我及时补充了一些相关的句型比如 be keen on/be fond of doing并启发学生按照喜爱的程度将这些分类,从like/enjoy,be keen on/be fond of,到 be crazy about,实现了对知识认知的一个提升。在词汇方面,根据课前和学生的交流情况,我在课堂上补充了学生们感兴趣但是不太清楚如何表达的一些词汇,surfing the internet,bungee jumping,hot air ballooning,rock climbing,skateboarding,boating,playing hide-and-seek,diving等等。

      本课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保留了教材的原汁原味。不过我做了以下这些变动:

      1.Activity 12,P70.Talk and complete.我让学生增加了提问的句型:What are you keen on/fond of/crazy about?

      2.Activity 13,P71.Read and complete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我把它改成了Listen and complete,适当增加了点难度。

      3.Activity 6,P68以及Activity 10,P69在第一课时已经做过,在本课时我请学生为相关的录像配音。这一半真实的任务既实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

      4.Activity 19,P74.教材上所给的喜好的原因对我们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所以我补充了It makes me relaxed/brings pleasure to me/is a good way to make friends/can help me keep healthy/is a waste of money/time.另外,为了能够及时迅速地检查教学内容,我将写的形式改成了说。

      教学特色及设计

      我的课堂教学本着“快乐英语”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多媒体技术,力求用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1.复习词汇方面,我首先采用了男生女生竞赛的方式,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各自的强项,也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比赛内容来说,既有找不同,填空也有看图说话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检测有一定的'梯度,同时为下一环节做了个很好的铺垫。

      2.在实施教学任务方面方面,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特点、语言基础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异,我设计了梯度层次明显、形式多样且生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基本上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动起来,都有话可说。同时做到了比较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组互动以及生本互动。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英语学习的特性,情景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张照片或者一个动态的画面直观、一目了然,胜过千言万语。本课通过外语教学网上所提供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教学情景,通过或色彩鲜艳夺人眼球或生动有趣动感十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绝对不会是枯燥无味的。

      4.在家庭作业方面,我设置的口头作业是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用英文来采访老师或者校友,询问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相信多开展课外活动,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中职说课课件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

      颔联:落木、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中职说课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豆腐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用心体会作者通过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这个单元的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豆腐颂》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形神兼备,文辞清丽朴实,作者把豆腐和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赋予豆腐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了深厚浓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托物言志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尤为突出。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既是对前几篇散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对欣赏散文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定位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学习《豆腐颂》这篇课文,不只是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抒发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本文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林海音

      (2)了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并讨论自学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1)启迪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具备宽厚柔软的豆腐修养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课文各处的“形”,但对于“神”的把握有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豆腐所颂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启迪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从文本中获得关于成人成才的启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必须的道德精神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文本交给学生充分解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朗读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三、说学法

      在说学法之前,我先说一下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农村职校中职机电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本单元而言,学生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废墟》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篇课文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自读能找出课文具体选了哪些内容作为题材,并能够结合课文一些语句进行赏析,但学生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他们所找出的课文选取的题材较零碎,以及这些题材在课文中起何作用学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级不少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较强,能发表个人观点的学生也占大多数。

      根据本课自读课文的特性及学生特点,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自读法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故设计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

      2.诵读法

      设计依据:诵读是鉴赏散文绝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颂扬豆腐所抒发的情感。

      3.赏析法(圈划批注法)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内容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为课堂上交流做准备

      4.质疑法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法

      设计依据:讨论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教授本课的整体思路:课前结合导学卡进行自学、课上学生交流讨论自学成果、教师归纳总结本文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谈启示、布置作业。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好地自学,我设计了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此设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为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主旨服务。

      (2)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领会,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所以导学卡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运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划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这也是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在学生已结合导学卡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包括“直接导入”、“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质疑互动”、“拓展延伸”五大环节。

      (一)直接导入(1分钟)

      由我们学校校训直接导入——先成人,后成才。

      设计依据:这样导入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与成人成才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二)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自学成果(23分钟) 1.首先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学生概括之后老师用幻灯展示全部的内容要点。

      设计依据:这样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分析课文首先要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请学生上讲台交流文本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有异议,可当堂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发动同学讨论。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上讲台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学生就自己赏析的内容上讲台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适当地予以评价。

      比如当有同学讲到豆腐做法时,肯定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严谨 比如有同学讲到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时,肯定为人要勤劳、认真刻苦

      比如有同学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诚挚的情谊,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

      比如有同学提到豆腐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自成一格,肯定为人也要取长补短,要有自己的个性

      当有同学提到作家子敏的话时,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肯定为人要宽厚、宽

      (三)学生上讲台交流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的点评,并借学生所说内容来揭示这篇散文的主旨。(2分钟)

      作者写豆腐颂,不仅颂扬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价廉、营养均衡、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颂扬了勤劳、朴实、宽厚的品质。在散文当中,这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来。

      (四)质疑互动、讨论(5分钟)

      在学生上讲台交流完自学成果以及归纳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后,安排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设计依据:学贵有疑,借助质疑这个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后得到解决,将课堂自主学习推向高潮,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共同解决了问题,才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谈启示(8分钟)

      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准职业人,你从这篇课文当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为人处世三方面来谈谈。)

      比如: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要勤劳致富;要爱岗敬业;要诚心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所创新;从底层做起,有一技之长,实现职校生的自我价值等。

      设计依据:职教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而服务。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受生活打击后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立了“麻婆豆腐”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恒三更就起来磨豆腐的群体身上具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养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很多启示。

      (六)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特点(表)品质(里)先成人,后成人

      容易搭配博采众长一技在手,终身不愁

      营养均衡清正廉洁

      物美价廉勤劳朴实

      历史悠久宽厚平和

      托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书设计的呈现,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主旨清晰。

中职说课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内容和作用分析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是吕瑞芳主编人卫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细菌概述部分第二节,主要讲解了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产物以及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本节内容为细菌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它即为以后细菌个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建立和“慎独”精神的培养,为各项护理技能的训练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遵循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护理专业需要,同时参照护士执业资格和高职考试大纲,本着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2熟悉:培养基的种类;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3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2.1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并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2能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技能操作,争取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无菌操作”的必要性,能自觉培养“慎独”精神,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和未来发展需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方式、速度和生长现象)

      1.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2.教学难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二、说学情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中专层次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自控力稍差,做不到专心听课;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但阐述能力稍差,观点概述往往不准确;能围绕设定的问题积极思考,但发现问题的能力稍差。结合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多且琐碎的特点,我会在教学中注意直观性、互动性和启发性,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本着肯定鼓励的原则,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充满期望和信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为指导,围绕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我选择以下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演示法: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获得生动的表象,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其对知识点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2.探究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情境,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归纳法:通过归纳可以梳理明确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清晰。

      4.练习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知识点。

      (二)学法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学法”如下:

      1.类比法:通过类比,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观察法: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课件演示过程)

      (一)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简介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并带领大家宣读南丁格尔誓言,进行职业情操的熏陶,激发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细菌的生长繁殖。

      2.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采用类比法教学,以人为例让学生讨论生物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2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我设计了一个动画,使学生建立直观、立体的认识。让他们体会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理解浸泡医疗器械的消毒液、各种灭菌敷料包需详细注明灭菌日期时间、有效期和失效日期时间的必要性,学会使用知识。

      2.3细菌的人工培养,我引用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如何才能“知己知彼”导出人工培养的概念,进而引出培养基。在这里我设计了超链接,链接到各种类型的培养基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知识点。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我使用了相关图片,让学生先行观察、讨论,然后我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给予评价总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及口头表达能力。介绍完知识点之后及时通过一道思考题进行练习。最后设计了一个情景:“静脉输液时药物配置前药液检查”,让学生分组讨论检查内容及方法,然后总结发言,我针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矫正。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沿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最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总结,从而完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首先介绍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根据专业需求本节重点介绍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这部分知识点多且琐碎,学生容易出现一头雾水的感觉。我通过超链接使授课内容层次感更清晰,便于学生紧跟老师思路。把每一种产物的特点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讲解毒素时我例举了两个例子:“思念”水饺中毒事件和破伤风,

      让学生体会毒素的致病作用。讲解色素引入两张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色素的性质。介绍完知识点后及时通过一道思考题进行。最后创设“药物配置和静脉输液”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发言,我做出评价、补充,不足之处给予矫正。

      2.第二介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主要结合图片讲授,同时辅以引导探究,让学生即通过直观印象深刻理解知识点,又能深入思考挖掘新的知识。

      3.教学总结:

      3.1通过提问巩固知识点,保证知识目标的完成

      3.2通过自由发言讲述学习体会和心得,保证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的达成

      4.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一、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条件

      (二)方式与速度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二)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

      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教学反馈

      本次课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探究法、讨论法教学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通过习题和情景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了知识点。师生关系融洽,效果较好。

      由于授课内容偏多,在扩充知识点和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有少许矛盾,今后将注意针对教学专业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中职说课课件 篇11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孙犁的《荷花淀》。我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淀》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包含有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侧重点我放在学习课文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上,在这一基础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孙犁的作品。 (办法)

      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好处)

      二、说学生

      中职生的共性是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特点)设计的任务既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生动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掌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体会孙犁散文化、诗化的语言特点。

      四、说教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时,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纯朴的生活环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了解荷花淀的风景与人情。在品味对话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神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说学法:

      学习过程中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结合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节后由学生自由诵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成人物性格分析,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六、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由多媒体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孙犁笔下的荷花淀美丽、清新,充满着安定、和谐的气息,即使是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也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孙犁为什么能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变成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为整节课奠定基调,为教学任务作必要的铺垫,为重点内容的讲解提供提示。为此我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讲述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约5分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说主旨。

      1.简介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人将作家简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为了介绍而介绍,其实,了解作者生平就是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品资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特色。因此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是为课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辅助。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第三个环节:探究与讨论(约30分钟)

      任务一:品读景物描写,体会诗化语言(难点)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由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并思考: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幅画面,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再对淀上风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写。

      分小组讨论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在仔细品读以上几段景物描写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细微动作,领会人物心理(次重点)

      体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结合表演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动作反应了当事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表演,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心理。

      任务三:品味对话,分析形象(重点)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鉴赏讨论:

      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话说:“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分析五位妇女的不同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通过讨论,明确此处写出了委婉含蓄、直爽开朗、谨慎稳重、冒失侥幸、害羞忸怩等5种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个环节:自评、互评、师评(约5分钟)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推选2~3组的答案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让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再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综合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力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中职说课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本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这本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部分在衔接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教材中给予的教学案例丰富,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技能操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这是高教版《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对会计也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不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概述是学生接触会计的开始,让他们充分理解会计的涵义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内容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在知识的层面上,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德育方面,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

      (四)重点与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2、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基本职能

      学习会计的概述这一节的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涵义以及掌握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所以我将理解会计的涵义和掌握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定位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接下来是说教法,正确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而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对授课对象有所了解,所以在选择教法前要对授课对象进行学情分析。

      那么中职的学生,他们都是怎样的孩子呢?

      1、首先,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学习也洋溢着热情。

      2、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却有一颗学习的心。

      3、他们对这门课程还不理解。

      针对以上对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利用谈话法让学生们先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对会计产生兴趣。然后再用一些图片和典故引入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再用讲授法给学生详细解说会计的概念和两大基本职能。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和掌握会计的概念和两大基本职能。

      (二)说学法

      在学生的学法方面,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所以我采用老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方式,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本

      下面进入课堂教学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导入、新授课、小结和课后作业这四个部分。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会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

      (二)新授课(30分钟)

      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2、会计的涵义,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3、会计的基本职能,老师讲解说明。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详细解说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会计的概念和两大基本职能,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4分钟)

      以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这节课的听课效果。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四)课后作业(1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想起这节课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反思

      学生没有想象中的积极和认真,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积极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在自己毕业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欢迎大家的点评!

中职说课课件 篇13

      一、说活动教材

      (一)教材来源

      本次活动来源于高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舞台多精彩》,同时结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情”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表演兴趣,培养学生表演能力

      2.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写作等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目标依据

      1.立足学情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读”与“写”,忽视“听”与“说”;侧重书面考卷的评判,忽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价。因此,学生常常缺乏表达与展现自我的信心。这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敢发言、不会发言;下课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交流。

      2.面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良好的谈吐、得体的语言、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学生能自信迈入职场的关键因素。

      3.针对学生早恋的现象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情感,出现早恋倾向。对学生进行爱情的教育,“堵”不如“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爱情”,是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临场应变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二、说活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1.确定剧本

      【过程】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主题,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课文进行改编。改编由小组集体创作完成。

      【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进行课本剧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确定演员

      【过程】各小组推荐一名最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本组导演,再由导演在班级内招募演员。

      【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推荐并进行演员招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本剧的排练

      【过程】由导演、编剧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课本剧排练,根据实际排练情况进行剧本的提炼与修改,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剧本的编写能力。

      4.爱情观的问卷调查

      【过程】在课前下发调查表,请学生进行不记名的填写,并上交统计。

      【目的】对活动的一次预热,了解学生当下的“爱情观”。

      (二)实践阶段(用时45分钟)

      1.情境导入(2分钟)

      【过程】播放校园歌曲《校服的裙摆》

      【目的】以形象生动的视频音乐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活动

      主题。

      2.课本剧表演(18分钟)

      第一组:《当木棉遇上急流》改编自课文《爱情诗两首》

      【故事简介】

      加加是一所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在即,她决定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而男友张浩家庭富裕,希望加加能跟他回家乡享受安逸的生活。加加经过考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临别时她将《致橡树》这首诗送给张浩,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想法。

      【目的】

      把男女主角放在就业选择的特殊情境中,以木棉的意象,提出了女性在爱情中应自立自强的观点。

      第二组:《心中的蝴蝶》改编自课文《永远的蝴蝶》

      【故事简介】

      阿佑是一家书店的店员,樱子是一个话剧演员。他们因为《蝴蝶夫人》这本书结下了缘分,并最终相恋。然而就在阿佑决定向樱子求婚的那天傍晚,樱子因为帮阿佑寄信在一场车祸中忽然逝去,给阿佑离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与悔恨。

      【目的】以樱子的忽然逝去传递爱情的缺憾与不完美,恰恰是它能长久地感动人心的理由。

      第三组:《雪山上的红盖头》改编自同名课文

      【故事简介】

      1988年,小雪参加舞蹈比赛,她精彩的舞蹈深深地吸引了苏唯,那一年小雪只有12岁。八年后,小雪已经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她被借调来北京,与苏唯再次相遇、相恋。半年后,小雪面临了两难的选择:进藏演出还是留在北京与爱人在一起,小雪最终选择了进藏演出。不幸的是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小雪永远留在了雪山,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雪山女神”!此时的苏唯泪流满面,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小雪他就是当年那个大哥哥。

      【目的】以小雪面临的两难选择,传达爱情不是生活中唯一选择的观点。

      第四组:《尾生之约》改编课文《静女》,同时结合了典故《尾生抱柱》的情节

      【故事简介】

      一个夏天的傍晚,尾生在蓝桥下等待着心爱的女子,他焦急万分,左右徘徊就是不见爱人的踪影。其实他的爱人早在蓝桥上轻声偷笑,想要给他一个恶作剧。不料这时,忽然山洪暴发,尾生抱着桥墩不肯定离去,最终被山洪卷走,姑娘见此情景,毅然跳下了蓝桥……

      【目的】以尾生抱柱的情节,传达爱情要坚守,爱情也需要理智的观点。

      3.召开剧评会

      第一环节:说一说创作的感受

      【过程】全体主创人员上台,与课本剧亲历者的身份,聊一聊创作的感受和排演的收获。

      【目的】以说话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爱情进行深入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反思和回顾。

      第二环节:答一答粉丝的疑问

      【过程】现场的观众向主创人员提出自己对剧本、爱情的疑问,主创人员当场作答。

      【目的】通过学生的对话,由剧本的爱情解读拓展到对生活中爱情的解读,同时提高学生即兴发言及临场应变能力。

      第三环节:听一听爱情的心声

      【过程1】(游戏部分)

      游戏《猜猜他是谁》:活动前准备六种不同类型的男女,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类型,说明选择的理由,最后猜猜每种类型后面的照片是哪一个经典人物。

      【目的】(游戏部分)

      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大胆畅谈理想中的爱情,勾勒出心中的“他”或“她”的形象。

      【过程2】(视频部分)

      观看朗诵视频《一棵开花的树》,小组讨论如何让自己变得像“他”或“她”一样的优秀?

      【目的】(视频部分)

      以诗歌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校园里的“爱情”,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爱情的梦想而努力。

      第四环节:选一选心中的最爱

      【过程】

      台下的观众上台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获奖剧组的导演和演员作一分钟的获奖感言。

      【目的】

      现场投票的方式,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一次考验。

      4.布置课后作业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四选一)

      (1)对你最喜欢的剧本或演员进行评价,写成一篇简评

      (2)给你最喜欢的演员或剧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与喜爱

      (3)以“爱情之我见”为话题,用一段话来陈述自己的爱情观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尝试排演

      【目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更多拓展和上升的空间。

      三、说活动调控

      (一)“望”课本之剧,以戏入情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阶段。望,并不是局外人的观望,而是一种观察,一种尊重。在学生进行课本剧排练时,我从旁观察,悉心指导,但决不轻易改变学生的决定。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空间,尊重学生的决定,适时的指导又能让课本剧更符合活动的要求。

      (二)“闻”课堂之争,以评入理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剧评会环节。闻是一种等待,一种吸收。在学生对话时,我认真倾听学生的疑问和解答,通过“闻”对学生的爱情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对学生的问答作出及时的点评,做到“以评入理”。

      【目的】教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也让课堂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灵动。

      (三)“问”其心,“切”其意,解其惑

      【过程】“问”与“切”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问,是追问、更是扣问。当学生之间的问答陷入僵局时,我会进行追问,以打破僵局,活跃思维,获得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在学生问答结束后,我及时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你们如何看待校园爱情?”学生们大胆吐露自己的想法,课堂讨论成白热化。之后,我用游戏和诗朗诵,解答他们的困惑。最后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一棵树的告白》送给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教师对校园爱情所持的态度。

      【目的】避免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对“校园爱情”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教师即兴创作小诗,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教师对校园爱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四、说活动评价

      (一)课本剧评价标准

      从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生动、表演是否流畅、情感是否丰富、编剧是否合理、服装道具是否有特色等六方面进行了规定。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课文的选择、课本剧的改编、排演,最终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

      【目的】量化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

      (二)剧评会评价标准

      1.剧组人员评价标准

      能准确理解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并及时作答。

      吐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真诚友好。

      上下台能注意礼仪礼节,行动说话得体大方。

      2.观众席成员评价标准

      观看演出时,讲文明懂礼貌,给予演员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向剧组成员提问时,要注意礼节,提问要清楚,评价应中肯。

      投票阶段上台要迅速有序,同时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演员。

      【目的】

      规范学生在活动中的发言,让发言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行为礼仪方面的能力。

      五、说活动反思

      (一)收获与感受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

      “语”是语言,是让学生学会说话与表达。在剧评会环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对对课文、剧本、爱情的大胆质疑和深入解读。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是文本,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编演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一体的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次重新认识和解读文本的过程,而在实践中进行剧本的编写也是学生对文本再次创作的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生活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本次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成长,目的在于为学生掀开爱的面纱。我相信只有让学生大胆说出对爱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爱情,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本次活动来源于课本,回归于生活,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二)问题与不足

      课本剧的改编与排演略显稚嫩。

      课本剧的改编是对课文的重新解读。“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组在进行剧本编写时,必然会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最终定稿的课本剧,是学生折中后的选择。因此,课本剧本身可能也会出现差异。表演时,学生成长经验的不足也会导致在表演时对剧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三)努力与尝试

      1.推荐相关书籍,增加爱的知识。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李迪的《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柳眉儿落了》等等。

      2.举办青春讲座,培养爱的能力。如《爱与责任》、《从身边的爱情谈青春的萌动》等等。

      3.组织交流活动,陶冶爱的情操。如班级间的联谊活动、话剧社、文学社等社团文体活动。

      六、结束语

      如果爱情是学生成长路上必经的风景,我愿与学生同行,欣赏这一路的美景,伴他们走过青春的迷茫与困惑,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