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时政要闻

北京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024年05月13日08:55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携手奔“现”

  本报记者 曹政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从北京出发的复兴号列车在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驰骋,沿途撒下创新的种子、合作的机遇,孕育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勃勃生机。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京津冀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擘画协同发展的新蓝图。

  从中关村在雄安释放创新引力、“三校一院”从建设转为运营,到三地绘出六条产业链图谱、首次聚“链”招商,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集中搬迁收官、大运河畔三大文化建筑建成开放……这一年,北京牢记职责使命,积极担当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大手笔绘就现代化新图景

  天安门以南百公里,雄安新区起步区,一条5公里左右长的燕赵大街串联起四座来自北京的大学新校区。

  去年11月,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集中开工。规划蓝图上,北京交通大学的思源、知行、天佑广场,北京科技大学的“清泉溢满井”景观,北京林业大学蓝绿交织的山水脉络……每座新校园都在历史文脉的赓续中创新,建构属于雄安的新篇章。

  协同发展的图景上,疏解是最浓重有力的一笔。

  于北京而言,疏解是倒逼城市转变发展模式。南中轴上,曾人声鼎沸的大红门服装城在一季度迎来180多位新“主人”。几年的光景,这里已变身文化科技园,高精尖企业云集。“园区里元宇宙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非常多,这是最吸引我们的。”霍巴超元域公司联合创始人刘作宇刚来就与园区企业谈成了合作。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北京已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累计压减130平方公里……数字背后是以减量撬动高质量发展。

  于京津冀而言,疏解则是带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重塑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大格局中,两座“千年之城”——河北雄安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构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距离四所高校不远,“印刻”在山水画卷上的雄安体育中心即将竣工。来自北京的施工负责人方国良已在雄安建设了5年,“我感觉雄安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他的身边,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中国星网的总部项目已经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加快建设,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已开工……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并重阶段。“北京始终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北京市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说,京冀两省市政府先后签署两轮共同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扎实推动公共服务、交通、科技创新、产业等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助力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镜头向另一“翼”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活力热土,每年都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行政办公区两期建成投用,迎来市级机关分两批集中入驻;三大文化建筑以世界眼光、时代标杆在城市绿心公园“落笔”;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超2万家,多家市属国企落地。

  再向东看,通州与廊坊北三县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交通大动脉连通潮白河两岸是明线,产业链、创新链延伸是暗线。每一年,都会有一批好项目经由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落地廊坊北三县。去年项目签约额首次超过400亿元,不少都是像细胞医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这样的重点产业项目。

  同向发力铸造发展动力源

  投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京津冀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去年年底,历经多年建设的京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几天后,北京伊斯普公司负责人高茂森便驾车驶上这条崭新的公路。距离雄安越近,高茂森想把公司落户这里的心就越坚定,“跟我三年前来这里比,已经是翻天覆地了”。

  伊斯普公司是一家从事信息科技防护的企业,雄安新区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场景和上下游不断聚集的客户,是吸引企业的关键。三个月后,伊斯普的子公司正式在京冀两地共同建设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注册。

  在中关村分布在各地的科技园中,雄安的这座园区是最“年轻”的,也是拓展最快的。去年8月30日,科技园揭牌;4个月后,园区规模就从最初的2.1万平方米拓展到4.1万平方米;如今又将扩至10万平方米。

  每一天,都有企业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考察。雄安新区中关村园总经理刘晶晶深知中关村的“魔力”。“中关村来了,我们更清楚怎么发展科技创新,怎么招商,怎么去培育企业。”她直言,中关村带来的是一股科技创新的风潮,所形成的创新生态对当地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内的集成服务中心里,有来自北京中关村的11家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科技等全方位创新服务。目前,该园区已经聚集了超过80家企业。

  牵手十年,协同发展面临着新课题:如何以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让京津冀迸发更强大的活力?

  一组数据可以解答。北京积极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在当地布局发展,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同比增长109.8%,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1万家。

  创新协同的活力牵引着产业协作的动力。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提供配套,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

  去年,京津冀三地加强“六链五群”产业协同,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三地共同举办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聚“链”招商,152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达1229亿元。

  均衡发展步步皆指向民生

  协同发展的大棋局,全盘考量的是如何打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局面,三思而行的每一步都指向民生。蓝天能不能更多一些?就医能不能挂到大专家的号?家乡什么时候能通高铁?百姓对协同发展的期待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北京,首善之区,自当躬先表率,与天津河北共建共享优质的公共服务。

  5月9日,一台累及多脑叶的难治性癫痫手术在雄安宣武医院进行,主刀医生正是北京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手术极为复杂,在麻醉和护理团队的配合下采用了术中唤醒技术,从而实现保留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顺利切除致痫组织。

  这是雄安宣武医院完成的第100台手术。去年10月,这座医院正式开诊,标志着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的“三校一院”全部投入使用。为这三所学校、一所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的是北京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和宣武医院,无一不是“金字招牌”。

  雄安宣武医院是新区首座以三甲标准建设的综合医院。每天早晨6点多,都会有一辆班车载着北京宣武医院的医疗专家从北京出发赶赴雄安,确保8点开诊前及时就位。

  “一所全新的医院从无到有,最需要克服的无非硬件和软件两大难题。”雄安宣武医院院长李嘉说,在医院开诊前一年,新招聘的医生就已经到北京宣武医院进行培训。老师们既要授业解惑,又要启智润心,“不能是简单看病,更要有科研思维,善于结合临床发现挑战更大的医学难题。”

  截至目前,雄安宣武医院已经开放36个科室,门诊接诊量达到5.7万人次,超过90%的患者来自河北,真正惠及当地百姓。

  “幸福指数”连着民心。京津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底色——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让更多人享受到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的便捷;

  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空气质量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

  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9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让跨省就医不再成为麻烦事……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伟大的时代洪流中,京津冀不断书写出激荡人心的壮阔画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责编:鲍聪颖、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